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先來一組漫畫

據說只有近視的人才能懂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在我小時候——七八十年代,

戴眼睛還多少有點特殊,

以至於當時我這種戴眼鏡的小孩兒

會被別的孩子譏諷為“四眼兒”。

現在這個外號基本聽不到了,

因為

現在“四眼兒”恐怕是多數。

視力完全健康的,反倒成了一小撮。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近視眼越來越多,

和信息時代大家用眼很多有關。

現在,

人們每天要花大量時間對著手機屏幕

看來看去

可憐的眼睛的負擔實在是重得很。

疲勞久了,就成了近視眼。


古人沒有手機、電視,

是不是就沒有近視眼呢?

古人的眼睛是不是都很好呢?

當然不是。古代的近視眼大有人在

不過歷史書基本都沒有提及這一點。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更糟糕的是,在今天,

近視眼無非戴個眼鏡,

生活有點麻煩——有人還喜歡戴眼鏡

在古代,

近視眼簡直就和殘疾無異,

沒辦法治,

只能一輩子模糊地過了。


老花鏡是1285年意大利發明的

老花鏡是凸透鏡,近視眼是凹透鏡

凹透鏡要複雜得多。

老花鏡出現二百年以後,

近視鏡才出現。

傳到東亞就更晚了。

糟糕的是,

東亞人的近視眼發病率一直比西方人高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1930年在北京的一項調查表明,

被調查者的外國人近視眼為30%,

而中國人高達70%;

1980年代的數字則是,

西方人近視眼比例為15%-20%,

中國人和日本人則高達60%-70%。


除了遺傳因素,

造成東亞人近視眼多的原因

主要有兩個:營養和用眼

營養方面,

缺乏維生素A,

對視力影響很大。

維生素A主要來自

蛋類、牛奶、黃油等動物性食品,

且很容易被加熱破壞。

東亞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和爆炒加熱的烹飪方式,

讓維生素A缺乏成為嚴重問題,

影響了人們的視力。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用眼太多是更重要的原因。

東亞漢字文化圈的重要特徵

就是“強文字”,

因此高度重視教育,

科舉制更是促進人們埋首書堆。

加之古代照明條件不好,

刻苦讀書對眼睛的損耗很大。

基本上,

使用漢字+重視教育

就等於近視眼高發

類似的,

在西方人中重視教育的猶太人,

近視眼發病率也明顯高於其他人


古代其實有很多近視眼,

還是終身的,

這對很多文化現象

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


中國和日本的傳統繪畫作品,

往往都是近景清晰,

中景遠景則是朦朧的

一般認為

這是為了表明某種意境,

現在看來,

恐怕這不是故意為之,

而是繪畫者眼中的世界

就是這樣模模糊糊的

這種畫風實際上是一種

“近視眼風格”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東西方社會對色彩的處理

很可能也與人們的視力有關。

近視眼由於眼球變形,

看紅色物體更清晰。

果然,中國日本的藝術中,

紅色和金色非常多見。

視力正常的歐洲人

對色彩的感覺則豐富得多。

實際上,至今為止,

色彩處理一直都是

中國藝術比較薄弱的部分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再比如,

中國和日本的傳統藝術,

往往都是細小的器物,

瓷器、牙雕、茶壺、玉器、

扇面、漆器、盆景、茶道之類。

大部分國畫都不大

《清明上河圖》雖然畫幅大,

但其實

是一邊打開卷軸一邊欣賞的

觀賞者的直接視覺範圍很小

這種情況,

恐怕近視眼是個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

從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

則有很多大型作品,

雕塑、神廟、教堂、壁畫等等

油畫也往往是

比人還要高的大型畫幅


也就是說,

近視眼

直接影響了

人們對藝術形式的選擇。

一個近視眼多發的社會,

自然會對種種近處的藝術形式

更加擅長,

而會自覺不自覺地

避開遠方的、大型的藝術形式


其實,

不僅是藝術種類不同,

近視眼對人還有很多影響。

前面提到的

那個對戴眼鏡的“四眼兒”譏諷,

想想就能感覺到,

其中

包含了文弱、內向、笨拙的含義

事實上呢?很多時候確實如此。

古代有很多近視眼?貝多芬、巴赫都近視?中國山水畫是近視眼畫?

有社會學家

觀察近視兒童後發現,

這些小孩

往往陶醉於書籍和一切細枝末節,

討厭遊戲活動。

因為看不清楚,

在戶外和操場上表現不佳;

因為遠景模糊不清,

對各種戶外活動

都沒多大興趣。

同時,

智力活動卻十分嫻熟,

並因此極端自負……

經常取悅了老師,

甚至成為學霸

卻喪失了朋友和戶外運動

這種孩子不靠他人娛樂,

倒很容易瞧不起他人的能力


社會學家把這種情況稱為“近視眼人格”


對照這些描述,

我回憶了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

覺得命中率很高

那些從小就戴眼鏡的人,

確實很多都有上述特徵。

其中

最主要的就是

不喜歡戶外活動,

人際交往不廣泛,

更願意和文字、書本打交道。


不過,

近視眼人格並不全是貶義。

實際上,

近視眼也有很多優點。

東西方的許多創造性活動

背後都有近視眼的功勞。

近視眼患者往往生活在

一個更加親密、

更加敏感的世界裡。

近視眼從不同角度、

以一種特別的透視目光看世界。


很多偉大的藝術家都是近視眼,

彌爾頓、歌德、濟慈、葉芝、

巴赫、貝多芬、舒伯特、瓦格納。

甚至眾多偉大的畫家

也都是近視眼,

凡·艾克、丟勒、塞尚、德加等等

天才數學家裡

近視眼比一般人多四倍


有人比較了近視眼詩人

濟慈和視力正常的詩人雪萊。

發現

濟慈詩歌的意向

更依賴嗅覺和聽覺等其他感官,

更富於想象,

雪萊卻描寫遙遠的景象。

日本人更是出了名的

對嗅覺和聽覺敏感:

叮咚水響、噹噹鐘鳴、青蛙跳池塘

的撲通聲、茶道儀式中

杯盤相碰的聲音,

是日本文學中常見的描寫對象。

有的日本人明確地說,

他們的聽覺較好,

彌補了視覺不足的弱點。


到了今天,

眼鏡已經鋪天蓋地到處都是。

近視眼很容易被矯正。

近年來,

手術治療也越來越普及,

摘掉眼鏡恢復正常視力,並不難。

但歷史上

那些終身近視眼

對人造成的巨大影響,

不應被忘記。

很顯然,

即使不再受近視眼直接影響,

但歷史上近視眼帶來的很多觀念,

今天還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雖然難以察覺,

但卻是揮之不去。


好吧!既然知道了近視眼性格的影響如此之大,那想要改變近視眼,必須先要改變近視眼性格,變的外向,活潑,充滿正能量,去擁抱戶外、擁抱自然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