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黃秀乾老師

“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黃秀乾老師


“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黃秀乾老師


“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黃秀乾老師

去年,景德鎮被評為陶瓷手工創意產業之都,其實,千百年來景德鎮的創意和創新就一直存在,並未停止。

可以說一部景德鎮陶瓷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景德鎮制瓷工藝的創新史。

景德鎮是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無數能工巧匠匯聚到此,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制瓷技藝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口耳相傳,歷代名家輩出。

從唐代的陶玉,霍仲初到明清的昊十九,唐英,再到現代的曾龍升,無一不是在繼承傳統,大膽創新,成就為一代代永載史冊的瓷藝宗師。

迄至當下,新一代實力派藝術大師黃秀乾先生是活躍在當今瓷壇獨樹一幟的名匠。

其為建國五十週年創燒的大缸,高65公分,直經78公分,為雙層透空雕,口沿為空心隨道,裡面還雕有51粒可撥動的瓷珠,上刻花卉圖案及51個連頭帶尾的年號,以及當年的大事記。

這件作品在景德鎮工藝制瓷史上也是型制最難的一件作品。用黃秀乾先生的話來說: "就是玩點難度,如雜技般玩些驚險動作,挑戰工藝高峰。”

黃秀乾先生只所以能在制瓷工藝上奮發有為,取得輝煌的成就。與他從小所受的苦難經歷和人生磨歷有關。

正如孟子所說:"天將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正如先生在其近期書法作品《滕王閣序》中所喜歡的一句名言:"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從小的苦難更激發了他不懼因難,奮發向上的鬥志,以期通過自身努力拼搏改變自身及家庭的命運。

黃秀乾先生系江西永修縣人,是景德鎮陶瓷學院1962年畢業的首屆大學生,身兼中,西方繪畫的雙重修養。

早年從事工藝美術教育及多種藝術創作活動,上世紀八十年代重返陶瓷藝術創作園地。

來景德鎮的初衷其實也很簡單,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討生活,一家十幾口人問我要錢用。"他之前創作的一幅對聯正適合此時心境,

上聯為:

”窠巢不管大小隻佔天地一角,

下聯為:

技藝莫論高低都為老少三歺。"

到景德鎮就是來拼搏的。"

古人云,詩以言志,黃老在《羅家塢瑣事》一詩中坦露其志,其詩曰: "陶瓷技藝要攻關,製坯繪彩莫畏難。超大固然堪稱絕,品味切忌落平凡。悅目賞心是大義,推敲細究免玼斑。前人經驗安步履,工藝顛峰勢可攀。"

而在另兩首詩《雙巡圖》獲獎有感中再次表露了自己的心跡。其《一》 : "藝林送罷四十秋,華年誰肯困危樓。桂樹冠帶雖無份,野蔬辛辣卻不愁。欲揣雕蟲歸冢土,豈甘皓首泯庸流。寶刀己老鋒尚利,砍得一枝冕白頭。"

其《二》: "玉苑歌罷老橫秋,再揮刀筆上層樓。古今工藝瞧我用,中外技法看人愁。學無上境當竭力,思有淵源莫斷流。躡到珠山試身手,摘了桂枝白了頭。"

黃秀乾先生蜷居羅家塢七年,耐得住寂寞,在工藝上不怕費時費力,精雕細刻,精益求精,憑藉紮實的"手頭"功夫創作出無數精品佳作。

正如他在《2001央視二臺來景專訪》詩中語:”半紀時光詩勤背,幾番周折畫難扔;案頭點墨誠審慎,窯前諸事煞費神……。”正是這一時期工作狀態的寫照。

又如《五夢歌尾聲》詩中道: ”好夢醒來不成眠,窯火紅紅散霞煙。妻女但見器如壁,豈知功力積有年……。”

再如《羅家塢起居》詩中尾句:”忽聞眾人聲嘖嘖,窯門一開報憂樂。”

十二生肖也是這一時期的珍品,從一九九九年至二OO五年,歷時五年才擱筆,創作之苦可見一斑。

2004年在《十二生肖系列作品擱筆》一詩中寫道:"生肖己完篇,歷時有五年。技藝誠可恃,窖火孰保全?僅此十二幅,現模亦空前。各篇有繁簡,情景相殊懸。多者六十日,少則二十天。白晝受勞累,夜夢嘗熬煎。成功喜相告,失敗苦不眠。精力堪疲憊,回顧稍安然。客言清舍陋,奢侈本無邊。為藝何所圖,人憐莫自憐。"

九七年為慶祝香港迴歸而作的”寶鼎”高146公分,為三支點造型,工藝難度極高,分三部分組成,上面為鼎蓋,中間為鼎身,刻有銘文,底足為三龍海水造型,再配以中國傳統香爐為底座,九七年六月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受到各方好評,是展會上的標誌性作品。

其後歷時年餘為澳門迴歸創作的《九龍蓮花尊》,其如痴如醉的工作更是達到了物我兩忘的精神狀態。他自己在詩作中寫道:”日作夜思,每每出神,時有大雨傾盆,雷電馳掣,窗外雲影儼如龍形,雖不似葉公之腐儒,卻也有驚心動魄之感受。”其詩《夏夜聽雨》中曰:"暮雲四合暗中庭,簾外西風帶雨侵。日作己露虯鱗甲,夜讀頃覺海呻吟。溪流涕急傾岸草,高水頻繁響簷瓴。雷聲未發陰霾裂,疑有真龍俯窗欞。"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但什麼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為一種信仰,體現的是嚴謹,專注,精益求精。而在技術層面,表現的是耐心,精細與堅持,但僅僅理解為"技法"則有失偏頗,而是傳統文人所需要傳的哪個"道",更是一種人格的修為。

人民藝術學院丁方說:"工匠精神"體現在藝術創作中是一種虔誠的態度,超越功利,物我相忘地投入和傾述。中國傳統制瓷技藝更是一代代能工巧巨技藝的沉澱,造就獨一無二的高超技藝,手工制瓷作為一種獨特的生產方式,其產品所具有的精神和溫度,會帶給人們一種"人性的關懷。"

黃秀乾先生與他的瓷藝作品,正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有的作品工藝極其繁複,精雕細刻,匠心獨運,還有的作品獨一無二,極難複製,這充分體現了他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更上層樓的敬業精神和獨特技巧。

比如:"浮雕釉下彩"工藝,黃老謙虛地說:"這並不是我個人的獨創,因為我見過一些清代的舊瓷,也有一些淺浮雕,雕得很淺,面積也不大,也就150件的瓶子,40來公分高,我只是把它放大了些。”

而"透空雕梅瓶"的創燒成功,這就是他的獨創了。黃老如是說:"第一個梅瓶剛燒出來擺在院子裡,正好王錫良老師經過看到,大為讚賞,對我說:”小黃,這是你的獨創,能不能做做貢獻,把它介紹給大家,你保密嗎。”我回復王老道:”可以呀!”

黃老坦言道:” 一九九七年,我將工藝過程寫了篇文章登在景德鎮日報上,但至今沒人用,我倒是希望有人做一,二個出來,但至今都沒有。這是你的發明,專利,沒有必要,你的作品再偉大,缺少不了工匠這一環,說一件作品匠氣重,咋一聽是個貶義詞,反之,一件優秀作品工匠這一環不可或缺,除非你沒有更深層次的追求,隨便弄一弄,如果一件作品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深度,內涵豐富,寓意深遠,造型雅緻,畫面優美,沒工匠的參與很難完成。"

是呀,黃老對"工匠"的理解和追求及付諸實踐,正附合當下人們對"工匠精神"的詮釋,更契合三月五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所作報告中,對“工匠精神”的褒獎。

曾幾何時,工匠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給人的印象永遠是"大老粗,沒文化"的形象,但正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個普通工匠,成就了景德鎮今天的輝煌!

黃老醉心於瓷藝創作,拋卻一切世俗凡念,也極少參與各種應酬及活動,用他的話來說:”有時間不如做一,二個東西來的實在。”其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非常人可以理解。

而對於名利的降臨也處之泰然,寵辱不驚,從不刻意追求。我們在他的五言詩《為大師寫照一百言》中或許有更深的體會。其詩曰:"大師何謂者,立派且開宗。表裡如桂枝,言行見高風。德才憑公論,何必要官封。創作迎艱困,面目少雷同。人難我加倍,人趨我不躬。文詞常斟酌,釋義不放鬆。古今重師訓,中外多融道。俗念拋雲外,清境生心中。物性與心性,久悟必靈空。莫嫌些小事,慎察微與宏。"

其著墨最多的還是如何才能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以回饋社會。

王錫良老師八十年代曾去過日本交流訪問,筆者在前年與他的一次交流中曾談到中日瓷藝的對比。王老師說:"我們的分工比較細,但有時思想難統一,各做自己這一行,搞得不好可能就亂七八糟,搞得好卻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一起搞個。”

日本瓷藝雖然源自中國,但其被稱為”國寶式的藝術家”是一個人從頭搞到尾,從構思,設計再到製作成品,但精品不多,可見工藝創作之難。

黃秀乾先生雖已年近八旬, 但創作的熱情依然旺盛,手不釋卷,筆不離手,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好榜樣。其制瓷工藝的全套工序樣樣精道,從瓷土到成型,再到雕刻,彩繪,施釉,燒窯,烤花等等,無一不精。

在藝術名家,大師頻出的景德鎮,象黃老這樣全能性的實力派大師曲指可數。

談到藝術的傳承,黃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對絡繹不絕的拜師學藝者總是傾囊相授。也希望後生晚輩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五言詩《藝蹤心跡》中說的那樣,其詩曰:"前面鑑古人,後面望來人,我是後來者,還有後來人。"

中華古老的制瓷技藝就是這樣通過師徒間的口耳相傳,一代代接力繼承,不斷推陳出新,推動著中國瓷器走向極致,走向世界,鑄就輝煌。

工藝精湛,熠熠生輝的瓷器將永遠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更是千年瓷都景德鎮的驕傲!

大勇撰文,謝謝閱讀。參考文獻:黃秀乾白首詩稿《夢中吟》,中國美術報顏培大《我們為什麼呼喚工匠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