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HR胡玲的長篇檄文為什麼涼涼,只因多了一點,卻少了兩點

事件回放

前兩天,著名牛逼企業華為內部的心聲社區的一篇長文突然爆紅網絡,據說社區內部3個小時的瀏覽量達到了86萬,而在網絡上以截圖方式閱讀量據稱過千萬。

這篇文章所反饋的問題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的共鳴,很多網友反映:

  • 胡玲反映的問題自己的企業也存在,甚至在企業界普遍存在
  • 研發人員過的都比較苦逼
  • 胡玲真勇敢,指名道姓開幹
  • 華為竟然也有問題

......

華為HR胡玲的長篇檄文為什麼涼涼,只因多了一點,卻少了兩點

華為任正非回應

華為HR胡玲的長篇檄文為什麼涼涼,只因多了一點,卻少了兩點

網友們都在期待著掌門人任正非和華為公司對此的反應,果然沒有讓大家等太久,今天我們看到了正式的回應,比之胡玲的義正詞嚴,顯得雲淡風輕,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大致意思是說:支持實名投訴但要基於事實、保護隱私、內部操作;大家都不容易,要有大局觀,學會換位思考;HR要注意方法,目前戰時不宜這樣大張旗鼓的動作。

這個回應有點大事化小的味道,與任總已經華為以往的處理手法相比不著痕跡的化解了這個熱點:

既承認了問題的存在,又肯定了舉報的行為,卻又指出了指名道姓的指責和延伸到公司外部的不妥,也提出了大局觀,點到了目前的嚴峻形勢。

為什麼?

為什麼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樣?

比如什麼轟轟烈烈的學習、運動開展起來,來個任正非的長篇講話,出來很多政策。

為什麼和華為很多次類似事件的處理不一樣?

比如曾經有人因為實名舉報被任總特意交代要保護,有人因為錯誤的處理離開後被任總公開喊話“回來吧”等。

為什麼最終的結果還在調查?

按照華為的效率和管理,這點事兒都不用查,馬上就清楚誰是誰非,還用調查,調查啥?

為什麼......

太多為什麼,其實說明我們不懂華為,也更需要了解職場

其實,胡玲的初衷也許是好的,實名舉報本身也獲得了制度和任正非的認可,但是舉報信的內容卻值得商榷。我認為多了一點,卻少了兩點。

多了的一點——指名道姓,顛覆了改善問題的動機

您可能會說,既然是舉報投訴,當然要指名道姓。

其實指名道姓的問題在於:

1、個人隱私的洩露

比如,胡玲提到的楊姓導師,什麼美國兩套別墅;比如高雁,什麼唯一異地,40多歲的女人。

如果別人的來源合法、理由正當,那胡玲的行為可能會帶來問題,如果楊姓導師的家人住在別墅裡,因為這個洩露除了安全問題,胡玲能證明和她的洩露沒有關係嗎?

或者深層次一點想,你懂的......

這也是任正非回應中提到的一個問題,這個隱私洩露把胡玲的舉報行為的正義性大打折扣,完全成為了個人情緒宣洩。

2、牽一髮動全身,致整個管理體系於何地

按照胡玲的舉報描述,楊姓導師那麼不堪,誰招聘的?誰提拔的?甚至誰是保護傘?那針對這個人,以強大管理著稱的華為的考核體系不就成了形同虛設了?

還有,這位楊姓導師欺上瞞下,甚至有點精於此道,那其他人都沒有發現,就胡玲發現了?還是所有人都沒有正義感,只有胡玲一人正義?或者領導都是傻子,對這樣一個人任用、提拔,而且很信任?

再加上關於美國別墅的據說,不得不讓人聯想,這個楊的任用、提拔和信任,有沒有內部利益鏈條?

這些問題的思考,不會讓華為的強大折損,卻對一直以來的人設是一種打擊。

3、普遍性問題成了個案,舉報成了洩憤

看網絡上的網友評論,胡玲提到的問題其實在整個職場都具有普遍性的,但卻一直沒有解決,那麼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僅僅一兩個人的問題。

加上胡玲對工作過程的詳細描述,楊成了人品不端、工作不行、欺上瞞下的形象,尤其是對胡玲的工作不支持、不肯定,當胡玲把這些作為重點的時候,發洩個人不滿的情緒遠超解決問題的迫切。

4、拉仇恨,簡單化,把問題變成個人別從中作梗的劇情

簡單站在公司角度,好象這樣減輕了公司的壓力和責任,實際上卻把公司置於兩難境地:在楊導師和2.5萬名研發兄弟之間,選擇誰?

問題隱隱變成了只要解決了這個人,也就解決了這一堆問題。可事實是,如果這麼簡單,肯定早就解決了。

少了的兩點——客觀數據統計分析、解決方案

首先是數據支撐

按照文章的內容,胡玲是從研發轉崗HR的,也就是她曾經是一名研發人員,那麼無論從思維還是職業習慣來說,都應該是數據說話:

比如160小時的加班,2.5萬名研發兄弟都是?還是多大比例?

比如楊姓導師,除了欺上瞞下、態度生硬,這個資深HR人員沒有任何的優點和成績?沒有領導的安排、指導、要求和考核,胡玲的工作都是自主、自發完成的,組織架構的設立還有存在的必要?

既然是為2.5萬名研發兄弟爭取利益,如果把數據集齊、把問題說透、把工作做實,不是更好?也省得為了2.5萬名研發兄弟這種自我代言的意淫。

從小處說,立場錯了,現在不是研發而是HR;從大處說,格局偏了,2.5萬名至少在華為來說不是多數;從根本上說,如果對確實存在的問題分門別類的列示、按照存在的比例說明、根據急迫性提方案,可能結果和效果都會不同。

離開數據,讓人聯想是不是華為所有的HR都是這樣的,只是如果都是這樣的話,華為會是現在的樣子嗎,表示懷疑。

其次是解決方案

華為HR胡玲的長篇檄文為什麼涼涼,只因多了一點,卻少了兩點

哪裡都不缺提出問題的人,缺的是解決問題的人。

胡玲把問題提出來了,拋給楊導師解決,結果沒有達到胡玲自己的預期,然後就有了那篇為2.5萬名研發兄弟代言的戰鬥檄文。

雖然有研發兄弟的留言說“只要胡玲在”,但他們需要胡玲解決問題而不是代言戰鬥,吼幾嗓子能解決問題的話,問題早就不是問題了,何況就像任正非說的大局觀,這個問題在整個華為來說是不是問題都兩說。

任正非的回應中說了“發現一件事,一個人的不合理是容易的事,解決全局平衡的紅軍要多動腦筋。大家要相互寬容、互相理解,協商溝通調整”,這也說明換個立場情況又不一樣了。

剛剛看到網上的消息(來源和真實性待考),華為心聲社區發表了任正非最新的內部講話,談到研發隊伍時說研發隊伍管理的最大問題就是流動性不夠。

一想也是,加班都160小時了,還不離開,說明還有值得留戀的東西,或者真像那位楊導師說的在划水的話,170小時也就不奇怪了。

總結

回到胡玲的文章,如果一開始就是站在整個公司角度,來談對研發人員的規範管理,講有效的加班管控,有理有據,再從管控談到HR的職責,明確分工,最後形成一個初步的方案,即使稚嫩也可以當成論文發表了,獲得任老闆點贊也說不定。

可能在公司內部和社會上不至於引起這麼大的反響,但於問題的解決無疑是更有用的,至少提供了探討的可能和途徑,而管理方案本身會涉及到人員和分工,楊導師和高雁的問題可能會因為分工的調整而解決。

只能說,也許胡玲很優秀,但是對於職場和華為的文化,她要參悟的東西可能還非常多,不知道她還有沒有機會去實踐和參悟了。

補丁:關於高雁的問題,我不瞭解實際情況,不過很多公司會有一種人,平時都是養著,因為她們的資源,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想象不到的作用。胡玲,也許還是年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