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不合群的根本原因是,還不夠虛偽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很多人認為,合群的人才是正常人,而那些不合群的人便是異類。

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烏合之眾》一書中,對此現象進行了闡述“人們處於群體中,智商會嚴重降低,為了得到認同感,個體寧願拋棄原則。用智商來換取那份令人感到安心的歸屬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活得既焦躁又孤獨。

他們不想單獨逛街,一個人吃飯,他們活得十分痛苦,他們希望融入人群中,卻又只能通過壓抑自己的情緒變得合群。為了融入別人,說著自己不喜歡說的話,做著自己所厭惡的事。陪別人玩自己不喜歡的遊戲,休假時也會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他們雖然很合群,但是卻活得虛偽。

心理學家:你不合群的根本原因是,還不夠虛偽

為什麼有些人不合群?很可能是因為你不夠虛偽,無法在自己和環境中做出選擇。

在自己想做的事和多數人想做的事情中做出選擇——這個問題並非是簡單的二選一問題。

很多文藝青年在幡然醒悟後,都沒有用剩下的時間去活出真正的自己。自己夢想成為的模樣雖然令人十分嚮往,但是這個自己往往是在一個非現實環境中構思出來的。沒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需要我們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需要面對不同的人,扮成不同的樣子去和他們交往。而夢想中的自己,究竟能存在於何處?

心理學家:你不合群的根本原因是,還不夠虛偽

提起那些虛偽的人,我們總是充滿不屑,但是他們的技能中有一種十分現實的東西:他們會快速學會活下去的辦法,學會如何達到自己的目的,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儘管他們身上缺少了單純和天真。

雖然虛偽,但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是勝者。

他們總能直面複雜,並用最快的速度認清現實,果斷地做出應對。因為他們複雜,所以反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樣子活下去,不被複雜所改變。

那些合群的人一邊藐視規則,另一方面也會利用規則,他們不會把規則當成自己為人處世的標準,只是將其作為工具利用。這也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心理學家:你不合群的根本原因是,還不夠虛偽

“社交成熟”(social maturity),意思是在自己和他人、環境的互動中,我們該怎樣面對,如何正確回應。

如果一個人完全按照環境和他人的要求來行事,別人就會認為他很圓滑,甚至是虛偽。比如他在面對領導時總是卑躬屈膝,但在自己的下屬面前卻又頤氣指使。

可如果一個人說話毫無分寸,不顧環境的要求,別人又會覺得他太天真,或者說無知。比如在婚禮上說新娘的前男友,或是在一些比較嚴肅的聚會上喝了太多酒,耍酒瘋等。

其實,我們自身的需要和他人、環境對我們的需要並不總是矛盾的,所以社交成熟的第一步,就是清楚不同場合對人的要求是什麼,並接受這種要求。

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想法都會和他人或是環境的需求產生矛盾。這時一個人選擇就體現出了他是否社交成熟。

心理學家:你不合群的根本原因是,還不夠虛偽

學著“虛偽”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很多人對“成熟”這個詞的理解。這和心理學中的一個理論相對——“外向性自我意識(public self-consciousness)”。

我們可以很清楚感受自己身體、情緒的變化,這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通常外向型自我意識強的人,可以很深刻地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系統中的一份子,可以瞭解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並可以將其改變。

外向性自我意識是一種能力,這就帶給了人們兩個選擇,使用或是不使用。

外向型自我意識強的人通常很清楚在什麼場合展現什麼樣的自己。但他們不一定會完全按照環境要求去做,這就取決於個人價值觀的影響了。

心理學家:你不合群的根本原因是,還不夠虛偽

不僅早年經歷會影響外向型自我意識,這種“知世故”的能力也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通過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聚會我們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到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我們會按照環境要求展現自我。這會使我們對環境的感受更敏銳。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魯迅先生的話道出了人們為了合群而變得虛偽這個話題的複雜性。

其實為了合群而做出一些相應的改變和退步並不一定意味著背叛自我,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平衡自我和群體的關係,這樣我們在人群中才能變得更加靈活和包容。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