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讓自己不再孤獨

人活在世上,與集體是分不開的。英國作家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的原形是一個水手,他被置於孤島上七年之後,被一艘船救回。由於多年孤身一人,他形成了一種孤僻的性格。回國後,竟然因為不願見人而悶死在自己挖的地洞中。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感嘆孤獨寂寞的人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都是那麼的陌生,彷彿世界談自己的話題越來越多。“其實很寂寞,只是不想說,說給你聽又如何……”你看就連我們平時所唱的歌曲,不也大多數是孤獨傷感的嗎?

難道我們真的孤單嗎?難道我們真的寂寞嗎?不是的,其實許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築起一道重重的圍牆,與別人、與世界隔開,就像蠶那樣作繭自縛,爾後卻又在繭中哀嘆。

現在,有許多學生不敢在講臺上把自己介紹給其他同學,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中。當他們看到那些善於表現自己的同學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時,便產生了深深的自卑感。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心裡渴望能被老師及同學所接受,可就是不能下定決心去表現自己。後來我才發現,只要你能勇敢地亮出你自己,讓別人瞭解你時,你也就不會那麼自卑了

說實在的,要擺脫這種寂寞、孤獨也不難,只要我們自己拆除那道牆,咬破那重繭,從中走出來,來到群體之中,那麼迎接我們的將是一個寬厚而溫暖的懷抱。而學會“合群”就是我們要邁出的第一步。

要“合群”,首先應該把自己融用你的真心來與人交往吧,這樣你才覺得你擁有了集體,集體也擁有了你,你才能感到你已經融入了這集體之中。很難想象,一個處處把自己保護起來的人,怎麼會與別人真正交往,又怎麼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幫助呢?一個人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和關懷,自然就會感到一種失落的孤寂了。可這又能怪誰呢?與人交往貴在誠。中國有句話叫“將心比心”就形象的告訴了我們心與心溝通的橋樑應該架在真誠之上,虛偽不能換來真情。

其次,我個人認為在與同學交往中,最不可缺少的便是寬容。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習慣、處事原則和方法。如果一味地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約束別人,勢必會使對方反感,甚至會導致友誼的破裂。我認為,要交流,就必須要寬容地對待別人,給彼此留一個共同的空間。

融入集體之中,敞開你的心扉,以真誠之心對待一切人和事,讓自己不再孤獨、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