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變革時期

我們從小時候上學開始,就從歷史課本上了解到春秋戰國時代。然而,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為我們帶來了什麼?對後世有哪些意義?

春秋戰國(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動盪、大變革、大發展時期,也是我國從奴隸制制度轉向為封建制度的過渡期。我們通常將東周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代,但實際上東周在戰國末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代並不全部包含在東周王朝中。

春秋戰國時代,變革與戰爭並存,是當時一個顯著的社會現象。在當時,周王朝的分封制逐漸趨於崩潰,實力強大的國家不斷兼併、征服弱小的國家,奴隸社會日漸瓦解;各諸侯爭霸頻繁,各個民族不斷融合;井田制也逐漸崩潰,封建社會生產關係逐漸出現,中國由此進入了第一個大發展時代。

在政治上,長時間不間斷的各諸侯爭霸戰爭中,奴隸制的舊秩序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持續性的災難,但在另一方面,戰爭催動了中國歷史的統一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加快了各國、各諸侯的變法步伐。隨著地主階級的不斷壯大,這一階層先後在各諸侯國中推進變法,新的封建制度最終確立。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其中,變法最為徹底的秦國,成為各諸侯國的最強者,最終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

春秋戰國(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變革時期


在經濟上,一方面隨著青銅器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鐵器的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顯著提高,封建經濟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並最終通過地主階級在各諸侯國的變法而確定下來;另一方面,相關計量方法的使用,例如查證人口和賦稅的表冊等,也促進了社會結構的穩定與國家財政的收入。在這一時期,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變革,引導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確立,從而也實現了當時經濟與文化思想上的大繁榮。

在文化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當時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大變革,也促進了思想、文學、藝術、醫學等方面的空前活躍與繁榮。在思想方面,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等許多學派爭論不休,求同存異,各家也編著了相對應的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墨子》《老子》《韓非子》分別為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作,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文學上,除了各家的代表著作外,還有中國最早的著名詩人,同時也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他的作品辭藻華美,比喻新奇,尤以《離騷》《九歌》等為代表作,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之一;在藝術上,因為春秋戰國持續了數百年,各諸侯國獨立發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與藝術氛圍,如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吳越文化圈等,各種文化圈隨著兼併爭霸戰爭的推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秦朝統一之後,各種文化圈共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春秋戰國(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變革時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秩序被破壞、被顛覆,而新制度、新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壯大而逐漸確定下來。春秋戰國時代,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的,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是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也是對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產生重要影響的時代。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