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對於金融科技的從業者,過去的風控政策都是在高速增長的環境下制定的,沒有穿越過真正的週期。風險、存量資產正在給所有金融科技從業者帶來全面壓力。如果能前瞻性的應對風險和及時調整,可以使風險管理和精細化運營水平提升到新層次,推動戰略和經營管理更上一個臺階。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新冠肺炎疫情是我們在新世紀遭遇的第一隻“世界級”黑天鵝,它在對全社會的生活、經濟造成擾動的同時,也讓人們意識到,沒有任何個體能獨善其身:不論國與國,抑或一國之內的個人、家庭、企業,都是命運共同體,唯有在各自的位置上“守土有責”,繼而齊心協力,才能共克時艱。


企業連接國與家,更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對於金融科技領域的企業來說,一方面,企業要在保護好員工的前提下,實現復工復產;另一方面,線下服務受到限制,要幫助銀行、消金公司等合作伙伴應對 “零接觸服務”的挑戰,共同為“小微企業”有效輸血,助力疫情結束後的消費復甦。從應對疫情的實踐來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協作模式發生了改變,金融科技帶來的價值不可估量。


當前,國內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但國外疫情蔓延形勢仍然形勢嚴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仍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在“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這一最大確定性之下,我們應該練好內功,以更積極的態度對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


01疫情加速金融科技迴歸風險管理本質


尼采說,“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使你更強大。這次全球性的疫情對所有企業都是一次“免疫力大考”。當疫情突然爆發時,沒有特效藥,靠的是自身肌體的健康程度和免疫力。企業就像人一樣,遇到不可預測危機時,拼的就是企業平時積攢的內力、組織的健康度。同樣,一個本來就“帶病”的企業,很難抵抗突如其來的危機。


過去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聚集一些風險,主要是因為過於強調效率的提升,忽視了風險的管理。本次疫情可以說是對企業的一次全鏈路壓測,其中會暴露出很多商業模式的問題、組織效率的問題、災備能力的不足。比如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政府在2019年圍繞消費者權益保護和風險防控,出臺了多項監管政策:包括加強利率管控、強調數據合規應用、規範催收管理等,一些缺乏金融科技支持、風控能力不足的平臺就出現了較大的業務波動,無法在低利率下保持盈利。而本次疫情,放大了本來就存在的風險,讓原本帶病的企業情況更加艱難。

所有金融行業和金融科技的從業者,如果能前瞻性的應對風險和及時調整,可以使風險管理和精細化運營水平提升到新層次,推動戰略和經營管理更上一個臺階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金融業務對“免疫力”有更高的要求,要遵循經營規律,就是任何時候都要留下充足的風險緩衝,以備不可預期的風險。

風險的穩定性是金融企業展開一切經營活動的基礎。所有運營決策都是在風險穩定的基礎上做的。任何金融企業都會面臨像疫情這樣的宏觀風險,但比拼的是危機到來時,誰的資產穩定性好、誰的波動小。穩定的風險是建立在對客戶的深度洞察的基礎上的。


這次疫情給了金融行業難得的機會,恰好能看清楚用戶中,哪些是具有穩定風險表現的客群。金融機構可以不斷探索加深用戶洞察的路徑,分客群精細化運營管理,從而大幅提升風險穩定性。


不應放過任何一次危機對組織的錘鍊。金融科技公司也應建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全鏈路金融科技佈局,包括信用風險管理、操作性風險管理和宏觀風險預警。


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讓風險管理貫穿獲客、准入、貸中管理、貸後管理等全業務流程。例如,在獲客方面,可以通過技術識別有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的優質客戶;貸中管理方面,實時監測客戶狀態變化,調整風險敞口;貸後管理上,基於風險預測進行差異化的貸後管理。


在宏觀風險預警方面,可以針對不同的行業、區域進行監控,並針對多頭共債風險進行預警。同時,推動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深入到業務流程重要環節,如信審、客服、催收等,降低合作伙伴操作性風險。


02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公司的機會


疫情之下,實體企業受到的影響首當其衝,除了面對需求萎縮、生產停滯、物流受阻等難題外,很多企業首先遭遇了一場現金流大考。在此背景下,政策層面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及金融扶持政策,其中,金融行業作為扶持政策的落地執行者,能否及時高效地化扶持政策為雨露甘霖,為中小企業解現金流燃眉之急,成為疫情之下各家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場大考。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儘管疫情趨於平穩,經濟開始反彈,金融機構面臨的挑戰仍然艱鉅:第一,對銀行來講,整個資產構成會發生變化,過去可能在資產端以大型企業、優質企業和優質民營企業為主,現在向普惠、向小微、向零售金融轉型壓力增大;第二,過去的風控政策都是在高速增長的環境下制定的,沒有穿越過真正的週期。風險、存量資產也會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壓力。


如何能幫助金融機構解決困難和壓力,這將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機會。


對於重合規、重風控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傳統金融機構的壓力和問題,恰恰是金融科技發展的機會。


在去年年初開始,我們預判部分金融機構的風險在抬頭,收緊了風控策略。在信貸方面,第一,對“多頭共債”容忍度降到冰點,不留風險敞口。根據上市銀行披露的2019年年報顯示,多家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顯現上升趨勢,這其中,共債風險就是其不良率上升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部分客群存在超前消費、“以貸養貸”、“多頭借貸”等問題,若銀行未能及時發現此類高風險客戶,容易受到共債風險波及。可以通過多頭預警指標快速偵測到這一異常風險點,並通過大數據迅速描繪出人群畫像特徵,隨即調整相關客群的准入規則與額度策略;第二,在產品上以循環產品為主,逐漸減少長分期產品這類長週期、受經濟波動較大的產品比重;第三,加大了對優質客戶精細化運營力度。多重舉措下,去年四個季度度小滿金融的不良率持續下降。今年,儘管業務受疫情影響,還是確保了基本的穩健性。同時也讓我們有能力對因疫情產生的短期資金困難的客戶給予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當前,隨著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線下場景重新煥發活力,但疫情讓金融機構充分意識到金融科技的價值,也充分意識到線上業務和自動化流程的潛力,線上化、數字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03“零接觸”加速金融全流程線上化趨勢


受疫情影響,金融領域線下場景受限。一方面,大量金融服務需求,從線下遷移到線上,如信貸、理財、保險等個人業務線上化提速;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很多員工無法到崗,金融業務的線上化、自動化成為剛需,金融機構線上化、智能化的需求迫切,並已成為共識。


過去對線上轉型重視不足的金融機構,受限於面籤、櫃檯開戶等線下流程,甚至無法順利展業。相比之下,線上轉型較為徹底的金融機構,順勢推出“零接觸”金融服務,把握了市場機遇。疫情讓金融機構充分意識到線上業務和自動化流程的潛力。


在危機下,企業的精細化運營需求更加迫切。同時,疫情隔離的要求限制了金融機構的復工人數,服務流程如何線上化、智能化成了新的挑戰。


例如,在客服服務方面,由於疫情的突發,坐席人員無法按時復工,客服業務出現嚴重用工荒的現象。另外,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還面臨全球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以及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和壓力的挑戰。


金融科技公司可以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在智能獲客、大數據風控、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方面,為客戶提供全流程解決方案。例如,在金融機構的客服場景下,客服復工人數受疫情影響嚴重,語音機器人既能避免人員聚集的風險,又能降低人工成本,且可以杜絕語言暴力等風險,受到金融機構的歡迎。疫情高峰期間,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客服無法到崗,利用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語音機器人承擔了客服的大部分工作,3月份後,隨著客服逐步復工,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減低了30%左右的人工成本。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對於金融科技而言,今年既是挑戰嚴峻的一年,也將是發展的關鍵之年。相信疫情過後,金融科技將成為所有金融機構的“標配”。2020年也將成為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分水嶺。


民創集團積極響應黨的十九大號召,完善產業佈局,專注於產融結合,通過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積極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在公募基金類方面,在嚴格的市場監管下,公司一直遵循市場法規,堅持走合理化的銷售路線。


集團旗下的大泰金石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於2015年9月獲得中國證監會基金銷售牌照,併成為中國基金業協會聯席會員。金石基金目前已與超過87家知名公募基金、逾百家頂尖券商資管及私募管理機構達成深度合作,致力於打造一個以產品、服務“定製化”為特色的專業理財平臺。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 文章部分選自:零壹財經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後疫情時代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突破重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