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不知道吧!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最爱的竟然是北京红葡萄酒!

《季羡林谈师友》的书中季羡林先生在《回忆陈寅恪先生》里有一段文字:“1946年的深秋,我辗转回到了阔别12年的北京(当时叫北平)……不记得是在什麼时候,寅恪师也来到北京,仍然住在清华园。在三年之内,我到清华园去过多次。我知道先生年老体弱,最喜欢当年住北京的天主教外国神甫亲手酿造的栅栏红葡萄酒,我曾到今天市委党校所在地当年神甫们的静修院的地下室中去买过几次栅栏红葡萄酒,又长途跋涉送到清华园,送到先生手中,心里颇觉安慰。”文中所提到栅栏红葡萄酒就是北京红葡萄酒前身,关于这个品牌酒的故事,得从明朝初年说起。

▲陈寅恪先生画像

滕公栅栏位于中国北京平则门外二里沟,有一处方圆约二十亩的地方,明朝初期被赐给开国重臣滕国公孟善作为私人花园,因为用栅栏围着,人们便称这里为“滕公栅栏”。后来成为西方传教士在东方安息的一个最为集中的所在。依照明朝的惯例,客死中国的传教士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后,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受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让利玛窦安葬于北京,籍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为此,耶稣会士庞迪我神父(DidacedePantoja)向万历皇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赐地埋葬利玛窦。

▲利玛窦墓

虽然朝廷中有人反对,但该事在内阁大学士叶向高等人的多方努力下,还是很快得到了万历皇帝的照准。1611年,由徐光启主持,皇帝赐物利玛窦安葬于平则门外二里沟的滕公栅栏,教会无需付款便可拥有这份产业。自利玛窦入葬于此后,清朝相继有邓玉函(JoannesTerrenz,日耳曼籍,其出地在今瑞士境内)、罗雅谷(GiaconoRho,意大利)、龙华民(NicholasLongobardi,意大利)、汤若望(JohannAdanSchallvonBell,德意志)、南怀仁(FerdinandVerbiest,比利时)、郎世宁(GiusppeCastiglione,意大利)等著名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画家安葬在此。至19世纪末,安葬于“滕公栅栏”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通过下面这张照片,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景象。

▲栅栏墓地

1900年6月义和团进入栅栏墓地,平毁墓碑,挖开墓穴,墓地遭到灭顶之灾。战争结束后,根据《辛丑条约》第四款,清政府出资一万两白银重修栅栏墓地。教会将收集到的遗骨集中埋葬在墓地北端,立起一座坟丘,上面建立一座圆顶六角小亭,称为殉难者藏骨堂,也称致命亭。在散落于墓地的众多墓碑中,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徐日升、龙华民、索智能等六位西方传教士的墓碑被集中起来树立,并且加砌灰砖边框用以保护。从下面这张利玛窦墓碑的老照片里,可以看到在墓碑和砖框之间增加了石雕玫瑰花边,极富西方艺术色彩。

▲维修后的利玛窦墓

1903年墓地南面新建起一座教堂,用以纪念北京教区被义和团杀害的六千多名殉难者,称为诸圣堂,也叫马尾沟教堂。七十七块明、清时期传教士的墓碑被镶嵌在教堂的外墙上。此后栅栏墓地的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北京教会的公共墓地,分布着全教区的墓碑。1910年法国天主教圣母会得到了栅栏墓地西面一片五公顷的土地,原先设在西安门真如镜的圣母会总院迁至此处。新建成的一座三层大楼平面呈“山”字形,被称为山字楼。楼内设有省修会驻地,青年学生团体,见习修士班和供其他弟兄来度假的房间,中翼还建有一座女殉道者纪念堂。

▲山字楼

这一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沈蕴璞修士为了用于教会的弥撒、祭祀和教徒饮用的葡萄酒,创建北京市第一家葡萄酒窖——教堂酒坊,聘请法国人里格拉为酿酒师,酿造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年产量仅为5至6吨。1912年酒坊生产出我国最早的起泡葡萄酒,即香槟酒。1946年1月,酒厂注册为北京上义洋酒厂,注册商标以黑山扈教堂和葡萄园为背景,称为“楼头”,正式向外出售葡萄酒。文章开头提到的季羡林先生给陈寅恪买的红葡萄酒,就是这个时期。该酒厂成为最早向国外出口的中国葡萄酒的生产商。

▲上义洋酒厂旧影

解放后收归国有,改称北京栅栏上义果酒厂。生产楼头牌各类水果酒,如下图:

北京阑珊上义果酒厂“楼头牌”果酒标

北京阑珊上义果酒厂“楼头牌”果酒标

1953年,北京栅栏上义果酒厂改名为北京上义葡萄酒厂。1956年6月和私营张蔚公司合并与海淀区工业局实行公私合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北京栅栏上义葡萄酒厂“楼头牌”、“中华牌”酒标

1959年2月,为庆祝国庆10周年,北京市政府将其更名为北京葡萄酒厂,并注册了“中华”、“古钱”、“玉杯”等品牌,其主要产品桂花陈酒、莲花白酒和中国红葡萄酒均为世界或国内首创的新产品,而且非常切合当时中国消费水准和消费需求,因此,在市场非常受消费者喜欢。

北京葡萄酒厂“中华牌”、“古钱牌”酒标

北京葡萄酒厂“玉杯牌”酒标

北京桂花酒是北京葡萄酒厂受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启发,于1959年吸收古今酿酒秘方与技术试制成功,名称叫桂花陈酒。该酒的桂花来自江苏吴县,日出之前,采摘含苞待放的新鲜桂花,精选后在坛内泡制,严密封存直运北京,随后酿成酒。傅杰先生在桂花陈酒重新问世后,欣然题诗:“八月桂凝香,晶莹琥珀光。”桂花陈酒在1986年连续三次获得国际奖。在国外,桂花陈酒特别受妇女的喜爱,被称为“贵妃酒”、“妇女幸福酒”。我原驻法大使黄振将军曾把桂花陈酒作为礼品赠送给戴高乐夫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桂花陈酒也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访华团成员。

北京葡萄酒厂文革语录桂花酒标

1960年代,北京葡萄酒厂生产的北京甜酒和北京露酒,酒标上有天安门图案。

经历了低迷的1980年代,北京葡萄酒厂在1987年3月17日成立“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并迁址于北京西四环外海淀区玉泉路2号,毗邻风景秀丽的玉泉山、香山。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将传承百年老字号,再创酿造新辉煌。

(郑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