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小碗红糖:舌尖上甜蜜的乡愁

巧家小碗红糖俗称“碗碗糖”,产于巧家县金沙江沿岸地区,选用当地优质甘蔗、以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自晚清以来,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尤为青、藏、川、滇等省藏区彝族同胞钟爱。/<font>


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竹园镇,回程时引进了甘蔗种植,榨红糖的技术由此而入。以后,种甘蔗及榨红糖的传统逐渐在巧家金沙江两岸谷地生长开来。巧家的红糖也沿着各条古驿道去往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碗碗糖”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font>


在建国初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西藏自治区代表曾当面向周恩来总理请求,希望能保证巧家小碗红糖对西藏的供应。40年代国内出版的《中国上特产大全》、《云南特产风味指南》、《云南地方产品》、《昭通地区土特名产志》等书,均专列条目介绍。《中国土特产大全》记:红糖“以巧家小碗红糖和弥勒县竹园红糖质量最佳,色彩鲜,式样好、杂质少,驰名全省,井远销青海、西藏等地区。”/<font>


巧家县地处金沙江右岸,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所产甘蔗的含糖量在全国首屈一指,优质的原材料为生产小碗红糖奠定了基础。/<font>


巧家小碗红糖制作一般要经过吊灶、榨汁、熬糖、装碗成型、包装等5个流程。在开榨前请当地有名的吊灶师傅来指挥搭建煮熬红糖的5眼“牛尾灶”,一般在农村甘蔗比较集中的村落,就地取材,挖土制成土坯建造;然后将甘蔗从地里收割运到糖房,用土榨或小机榨方式把甘蔗榨成汁,用皮管将蔗汁引入生水锅加热至沸点,水面起泡,除去沫,接下来将糖水翻入下一口锅,重复至糖水蒸发渐成膏状时翻入第5口锅,在糖膏中用蓖片弹入清油角或蓖麻,使糖膏进一步澄清、散泡,当第5口锅中糖膏的水份蒸发干后,把糖膏舀入糖钵,用糖棒不停搅动,使糖膏收缩结晶,然后用勺把糖膏舀进排列好的糖碗,待糖膏在糖碗内冷却成型后,取出糖块,装入纸箱码放整齐待售或现场销售。/<font>


巧家小碗红糖以蒙姑、金塘、新华、棉纱、大寨、攀枝花等村镇为集中产区。这些地方日照、温度、土壤性状适宜甘蔗生长,栽培历史悠久,所加工的小碗红糖呈红黄色,半透明,香气浓郁,味美飘逸,品味纯正。将糖块置水杯中,加清水溶解后,糖汁仍聚为一回;用麦管轻轻插入糖汁聚集处,吸出,杯中仅剩清水,澄澈清明如故。这是鉴别巧家小碗红糖真伪最简便、也最权威的方法。/<font>

小碗红糖造型古朴、典雅,包装也很别致。糖块呈两面凹陷的半球状,称“瓣”。两瓣按“糖芽子”对接,合二而一,形如金桔,称一“合”,重约50克,用栎树叶包扎。每10合用甘蔗毛叶捆扎成圆柱形,称一“把”,重约500克。既防潮,又便于取用,大雅浑朴,古色古香。/<font>


近年来,小碗红糖成了巧家的支柱产业。然而,巧家绝大部分蔗区处于白鹤滩巨型水电站淹没线以下,电站建成后,沿金沙江大部分土地将被淹没,原材料的减少,将使加工作坊逐渐减少,甚至不久的将来,这一加工工艺将会消逝。/<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