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诗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性情,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唐朝诗人刘禹锡?

酸甜苦辣70826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唐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772年。他生活在一个小官吏家庭,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恐怕并不可信。


贞元九年,也就是公元793年,刘禹锡进士及第,时年才21岁。和他同榜的,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做柳宗元,但柳宗元比他还小一岁。后来他和韩愈、柳宗元同朝为官,关系亲密。


刘禹锡的官运不好不坏,他和柳宗元都参与了权臣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活动,一时风头很盛,但不久改革失败,王叔文被杀,他和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到很边远的州,他得到的官职是朗州司马,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


十年后,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朝廷本来要提拔他,但他写了一首诗,叫《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道是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歌很快传了出去,权贵们看到后,很不高兴,硬说这首诗是暗讽他们。说实话,这完全是罗织罪名,但当时是专制时代,并没有理可讲,于是刘禹锡又被贬为播州刺史。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在唐代,那地方鸟不拉屎,比湖南常德还要差得多。


御史中丞裴度可怜刘禹锡,向皇帝求情:“播州是猿猴的天堂,不适合人居住,刘禹锡老母已经八十多了,无法跟着儿子一起去,这等于让她和儿子生离死别,这和您以孝治天下的意识形态不合,希望能把他改派到稍微近一点的地方。”皇帝说:“当儿子的,本来就该谨慎做事,以免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肆意谤讪朝廷,后果极其严重,怎么能够饶恕。”裴度吓得不敢说话。好在一会儿后,皇帝脸色转为温和,说:“我刚才所言,是想阐明做人儿子的道理,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随即把刘禹锡改派为连州刺史,也就是今天的广东省连州市。后来他又相继做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


十三年后,刘禹锡才又回到京城,在外贬谪共23年之久(实际上,满打满算是22年)。但他性格刚直,这些遭遇没有摧折他的骨气,回京后不久,他又写了一首《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到来。”意思是,你们能奈我何?我老刘还不是又回来了。朝廷当然又不高兴,虽然没有把他怎么样,但他升官是很难了。


刘禹锡后来相继做过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同州刺史等,品级也不算低,都在三四品上下,但都不是重要职务。很多人包括后世学者,都认为刘禹锡才华虽高,但仗着自己有才华,从不约束自己的言行,性格又有点偏激和狭隘,才会混成这样。会昌二年,也就是公元842年,他在东都洛阳去世,终年70岁。


刘禹锡的诗歌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文章与柳宗元齐名。他晚年住在洛阳,当时白居易也住在洛阳,已经是诗坛领袖,无人可与匹敌,只有刘禹锡的实力足够与其唱和。刘禹锡和白居易同龄,科名比白居易早,但混得比白居易差,心情一定很抑郁。他的诗歌以《西塞怀古》和《金陵五题》等著名,他的官运虽然坎坷,但因为诗文的才华,很多大官都请求和他结交,可见才华也是可以匹敌富贵的。


梁惠王


问题:从一个人的诗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性情,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唐朝诗人刘禹锡?

前言

前两天刚好写了一篇《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佛系白居易和中二刘禹锡的不同人生观》,从老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的两首诗里可以看出这两人的不同价值观。

一、先看看这两首诗

这两个人是多年好友,而且同年生人,在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772-842)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这时白居易(772年-846年)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这一年都是六十四岁,二人重聚在一起少不了诗歌唱酬。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刘禹锡收到后颇有感慨,回赠了一首诗

1、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2、下面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的赠诗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二、两人的相似经历与不同的气质

刘白二人年轻时,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遇到挫折后,白乐天开始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但刘禹锡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从刘禹锡的两首《游玄都观》就能看出来。815年, 八司马事件后好容易回到京城,却嘲笑人家“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老街味道


刘禹锡的诗自然流畅、简练爽利,想要了解他的性情,当然要从他的生平经历入手。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出生在一个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世家,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诗文辞赋。在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贞元二十一年,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突然从人生巅峰跌到谷底,之后他一被贬就长达23年。在此期间,他写下名作《秋词》: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诗中,他表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奋发自立的情怀,给他人以启迪,给自己以激励。

不久,刘禹锡被召回京城,已经是物是人非,他对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很不以为然,于是借游玄都观写了一首诗: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一出来,刘禹锡再次被光荣贬斥。明知如此,他依然乐呵呵地上路了。这次贬斥也造就了另一经典: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被贬13年,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他想起那个玄都观的桃花,于是旧地重游,又写下了一首诗,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比较前一首诗,这首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这首诗一出,他自然又被贬斥。836年,65岁的刘禹锡朝廷上书辞官,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总而言之,刘禹锡在忧患的谪居岁月里,确实感到沉重的心理苦闷,但他始终没有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不愧是“诗豪”!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唐诗宋词古诗词


“诗豪”刘禹锡,是汉朝宗室之后,一生胸有大志。前半生官路通达,曾与王叔文、柳宗元等积极推进朝政改革,有了“永贞革新”。

一生坎坷的诗人

后来因为触动利益集团,被一路贬谪,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仕途蹭蹬。

但是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仕途不顺,半生坎坷,才有了千古流芳的大诗人刘禹锡。他文名大,与白居易和柳宗元都比肩,分别是不同的组合“刘白”和“刘柳”,排名都在前面,厉害吧!

刘禹锡为人达观、光明磊落,命运的不济在他的诗文中基本上没有体现,满篇都是壮志豪情和对人生的乐观主义精神。

能见真性情的诗文

首先,我们要说到千古传诵的《陋室铭》,被贬为和县通判以后,虽然知县不断给他小鞋穿,连个宽敞点的房子都没有,他仍然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座上客都是鸿儒,“调素琴、阅金经”,文化之感满满的生活,孔子见了也要感叹“何陋之有?”

到了四川,拜谒刘备庙,首先想到的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代霸主,就是因为继承人不给力,才落得个千古感叹。

到了扬州,在白居易等人给他摆的酒席上,席间虽然大家都对他的命运唏嘘不已,凄凉的巴山蜀水,虽然改造了他的外貌看着像是“烂柯人”,但是他仍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愉快的往事只要一杯酒也就都打发掉了,“暂凭杯酒长精神”。

虽然一路被贬,他做官、诗文之余,不忘收集整理民间歌谣,将其改造为适合文人吟咏的诗体,《竹枝词》便是其中佼佼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绘细腻,一语双关地既说了小男女的卿卿我我,又有点阐述自己心境,乐观之情洋溢诗外。


何殊我


是什么涵养了这样的生活格局?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万丈豪气?

这是生活造就的吗?不,君请看,历史上那么多人物遭受厄运,依然能够笑看风云,活出人生大格局。

比如诗豪刘禹锡。

他,被朝廷流放到“巴山楚水凄凉地”23年,依然高歌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时代强音;他,以达天知命、笑看人生的不凡气度,展示自己的坚毅高洁、铮铮傲骨;他,以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超越苦难,走向未来。

让我们从刘禹锡身上看一看豪气是如何练就的。

面对自己:

心中若有春天,秋风秋雨奈若何?

刘禹锡曾经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云少年。

21岁时,他和柳宗元一起同榜进士及第。古代的科举,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录取率极低,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是殿试中三甲的第一甲,第一甲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老爸就是探花出身。

33岁之前,刘禹锡一路青云直上,从监察御史做到农田水利财政部长,金光大道在这个年轻人面前缓缓展开。

然而,升得太快了,一旦下降,也会是加速度方向。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以王叔文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发动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作为一个有为青年,对唐王朝的复兴报以极大的热情,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

这场革新功过自有史家评说,但它的历程如同烟花,瞬间即逝。其结局是——顺宗不顺,被迫让位给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同参与的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

风萧萧兮易水寒,八位司马灰头土脸地上路了。当刘禹锡山一程水一程地向贬地奔去时,朝廷官员议:刘禹锡贬得太轻了吧?于是加贬连州(今广东境内)刺史。然而,朝廷依然觉得贬地不够远,连州尚未到任,又贬至朗州司马。

命运狠狠地给了刘禹锡一击,从朝廷的最高核心领导到如今的贬谪身份,内心要经历几多挣扎才能释然?

此时,再来看看刘禹锡的选择吧:他用不屈的坚强直面苦难的来临!他在诗文中找到与命运和解的可能!在朗州的大地上,在飒飒秋风中,刘禹锡放声高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宋玉的《秋声赋》开始,中国就有“悲秋”文化,然而,刘禹锡一扫萧瑟之气,发出激昂之音!

这乐观的精神、这开阔的胸襟,让人舒畅、让人敬服。谁说人生逢秋就要悲叹?哪怕遭遇挫折、遭遇不幸、遭遇困境,只要心中有春天,秋风秋雨又奈何?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那些打不垮你的,终将使你更坚强。

面对小人:小人当道,我自铮铮硬骨

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依旧少年。”意思是一个人经历岁月,依然保持少年的本真。

那么,现实人生里,有多少人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还豪气依在呢?

元和九年(815)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奉诏还京。

距离第一次被贬,刚好过去了十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时光已让刘禹锡从一个初入官场的毛头小吏艰难跋涉着步入中年岁月。

十年时光似海,足以使一个人学会游泳,泅渡自己。现实中的中年人,常常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变成了年少时讨厌的模样:圆滑世故、无棱无角、黑白不分、世事练达。

被命运教训过的刘禹锡,是不是会在官场上如鱼得水随波逐流呢?

没有!他依然目光清朗豪情万丈!依然意气风发气宇轩昂!

那一日,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看着人来人往,想着奸臣当道,刘禹锡愤而题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的千树桃花本是人间至美之景,但到了怒目金刚的刘禹锡这里,却化身为趋炎附势攀附权贵之流。

刘禹锡的言外之意是:你们这些小人,算是什么东西?都是我刘禹锡走了之后的鼠辈!

对待小人,要强硬,不屈服,这就是刘禹锡的态度!他不是那种不懂官场规则的人,也不是那种看不透世事的人,他就是不肯妥协,不愿低头。

这份豪气是和才气、正气相对应的。就好像《红楼梦》中最有才干最有胆识的贾探春,在面对小人王善保家抄家搜身之时,狠狠地打出一耳光!

社会很现实,当四面都是小人,你即便求饶,也没人会放过你。没人在乎你的落魄,你的孤单。因此,你要用强大来对抗对手,否则只能承受弱小带来的伤害。越是强大,越不乏同道之人。刘禹锡的政敌多,但是朋友更多。

当然,因为“千树桃花”,刘禹锡又被贬了。再次回洛阳时,距离他第一次被贬,已经过了二十三年。人生有几个二十三年呢?当年的青葱少年郎如今已是白发老儿。

两年后,56岁的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想起前次被贬经历,不屈的火焰又被点燃,老顽童心性再一次大爆发,乐而题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分明就是在高调宣称:当年因为“玄都观里桃千树”被贬的刘郎又回来了。

这个一生豪气之人,摧不跨、压不倒、意志不衰,就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知世故而不世故,懂套路却不套路,看透人性却不宽恕人性,眼前黑暗而内心明亮——这样的豪气,是不是活出了铮铮硬骨?

面对朋友:刘柳好兄弟,豪气柔肠两相宜

对待小人,他有盔甲;对待朋友,他有柔肠。

一个有着侠肝义胆的人,又怎会缺少深情的一面?

刘禹锡和柳宗元是同年进士,又一并参与了王叔文变法,人生同起同落,同进同退。在贬谪途中,结伴同行,遍访美景,诗酒相依。文坛、政坛上,他们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然而,当刘禹锡扶着母亲灵柩回长安之时,惊闻柳宗元去世的消息,悲痛至极!

他立即去柳州处理柳宗元丧事,并请文坛老大韩愈来为柳宗元写墓志铭。柳宗元所有的诗稿在去世前均交给刘禹锡整理,柳宗元的六岁小儿被刘禹锡收养并如亲生孩子一样抚育成人。

人生路上,有此好兄弟,夫复何求?

这份豪爽,这份义气,放在今天这个时代,亦如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现实中,我们都喜欢和豪爽之人交朋友,因为他们不会精明算计,因为他们会付出热情和真诚,所以他们值得托付值得深交。

跳出局限,活出格局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对刘禹锡的《陋室铭》烂熟于心,它明白晓畅,朗朗上口,文中的骄傲语气和少年的豪气心性非常吻合。

事实上,刘禹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50多岁了。当时他在和州做通判,知县策大人对空降至此的刘禹锡很不喜欢。

本来刘禹锡应该住衙门三室三厦的房子,策知县偏偏安排刘禹锡住在城南郊区。刘禹锡来到郊区一看,此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立刻高声吟诵:“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策知县不乐意了,哼,让你高兴?从城南移到城北住去吧,三间房子变成一间半。刘禹锡走至江边,看到白云悠悠、杨柳成行,挥笔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被气炸的是策知县。小人阴暗的心理再一次蠢蠢欲动,他让刘禹锡从城北迁到破烂不堪的陋室,只有一间茅草屋,但那又如何呢?刘禹锡在茅草屋里,铺开宣纸,转瞬间,《陋室铭》挥洒而就。

是啊,“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在《陋室铭》里,刘禹锡展示了豪气的又一境界。

仅仅是乐观的缘故吗?是,但又不完全是!

刘禹锡能战胜小人的原因,是他跳出了名利的局限,有更高的人生格局。

他深知人性的丑陋、自私、欲望,看到了策知县内心的官欲、权欲在作祟,理解了他人的局限,就不会把他人的卑劣当回事,因此能够活得轻松自在。

现实中的我们,如果能够像刘禹锡一样,洞悉人性的丑陋、拒绝名利的诱惑、听从内心的声音,就能远离纷纷扰扰,不被他人的眼光所囿,不被一地鸡毛的琐事所困扰,任何小人的诋毁都无法伤害到我们。所谓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像杨绛先生就曾经说过:“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争都不屑。”因为心中有大格局,杨绛先生这句话说得格外有豪气。

刘禹锡的晚年,与白居易酣饮终日,以诗酒琴书自乐,在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都不便的情况下,依然高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个坚强骄傲的老顽童,在出走半生之后,依然乐观豁达,活出了豪气的最高境界。

看来,人生的困难挫折都不足以怕,真正要怕的,是你丢掉了自己的豪气。

一个有豪气的人,走得出困境、斗得过小人、交得了挚友、活得出自我。

有豪气,方成大格局。


十点读书


刘禹锡是唐代大诗人,名齐白居易,世称诗豪、“刘白”。刘诗豪就是位敢讲话的主,进士出身,成分好又有才,登科次年授太子校书,13年后辅佐王叔文政治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连连遭贬,先贬连州、朗州司马。十年后召还朝,又因讽政加贬连州、夔州、和州刺史等。

他的人生经历与白居易有些相似,二人同龄,同朝为官,都遭过贬降,都当过司马的官,诗齐名,人相敬,刘禹锡诗豪的名号就拜白居易所赐。刘禹锡在罢官和州(即现在的马鞍山市和县),新职未任期间,出去建康(现南京市)闲玩写了首诗,录于下面,诗字面浅显含意很深,友们玩味会比我解的好。

《罢和州游建康》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

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



手机用户山丁子


所谓“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诗作里,当然暗藏着他的心性和灵魂。刘禹锡得名“诗豪”,绝非浪得虚名,一个“豪”字,性情已有三分跃然纸上。



大家最熟悉的刘禹锡的代表作,往往是《陋室铭》,垂髫小儿,也能背得出那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严格说来,《陋室铭》其实不是诗作,而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仕途历来畅顺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安徽和州县担任通判。通判本是个小官,但按照唐朝的吏制,也该住在县衙里,有座三间三厢、还算敞亮的房子。但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从城南临江的破宅子到县城中部转身困难的斗居,强迫他搬了三次家——你越超然淡定,我越浑身不爽。小房子住着舒服是吧,给你往小里换。

刘禹锡再惟吾德馨,也忍不下这口没来由的窝囊气。他的反击方式,是着人在斗室前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的,正是传唱千古的《陋室铭》。这位知县大概没有想到,此一举,成就的既是刘禹锡的千古美名,也是自己的历朝骂名。



比起毕竟还透露着几分文人清高和愤懑的《陋室铭》,答主其实更喜欢他在被贬路上写下的那首《秋词》。

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写秋天的,宋玉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煜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白居易说“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到了刘禹锡这里,提笔几句,一扫消沉颓唐,气象顿起,私以为,只此一首,足见他心中有朗朗乾坤——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的一生其实算不上大道通达,虽少时成名,一度位极人臣,但三起三落后,最终辞官隐退。好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那些格调激越、爽利达观的诗篇,留下了他的气度和诗名,万古不朽。


饮水君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好一个“吹尽狂沙始到金”! 仅此一句,就可以断定刘禹锡“诗豪”之称并非浪得虚名。

不过古人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 如同三国时期刘备逢人变道自己的“中山靖王”之后,刘禹锡也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禹锡为匈奴后裔,其七世祖刘亮曾经在北魏做官,后来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开始改为汉姓。

后来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东迁嘉兴,刘禹锡出生于此地,因此刘禹锡“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753-806)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和历史上几乎所有主张改革的人士一样,刘禹锡当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一贬再贬,所以诗人才发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怒吼声。

有意思的是,刘禹锡曾经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