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指数看上海:13项指标全国第一 胸痛中心有助心血管病控制

2018年8月22日,上海——为推广心血管健康指数的概念,提高医生对慢病管理的重视度,加强患教意识,进一步提高全民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和防治,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办,上海市同仁医院承办、长宁区医学会协办的“健康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项目宣讲会在同仁医院召开。

“健康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项目宣讲会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葛均波院士、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鸣教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处处长吴宏教授以及长宁区卫计委、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胸痛的规范化治疗关系到综合急救体系的完善,上海市今年已经在心血管救治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五大维度中的“公共卫生与服务”维度总体得分位居全国第一,有13个指标得分位居全国第一,但上海同时面对人口老年化等问题带来的诸多挑战,未来仍需大力加强胸痛中心建设,以提高急性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升全市整体诊疗水平。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中国心血管防控事业的里程碑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健康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我国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的重要举措。

为推动《纲要》的顺利实施,在葛均波院士的引领下,2016年正式启动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项目。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于2017年5月26日在第十一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上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心血管疾病影响与评估指数,是中国心血管防控事业的里程碑,对未来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将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心血管病救治情况、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有机整合并细化,通过数据对比,各地区健康情况一目了然。

从指数看上海: 13项指标全国第一

目前我国有2.9亿心血管患者,加速推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拐点的到来成为心血管医生的责任与使命,同时这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共同支持。据国家级心血管疾病防控综合指数体系——《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数据显示,上海市得分为75.2分,排名全国第二位。虽然上海市仅以0.1分之差位居第二,但是上海在心血管疾病早死概率、患病率、代谢性指标、高血压、救治过程、政策等方面均排在全国首位。其中“心血管流行情况”维度的总心血管病早死概率、脑卒中早死概率、冠心病早死概率,“危险因素防控情况”维度的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治疗率、高血压控制率,“疾病救治情况”维度的卒中中心数量、缺血性卒中溶栓比例、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院外死亡占心脑血管总死亡的比例、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比例,“公共卫生与服务”维度的危险因素干预政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防控服务和药物的可及性,共计13个指标得分全国第一。特别是“公共卫生与服务”维度,总体得分位居全国第一。

葛均波院士: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的产生与应用

GDP已经是全球公认的评价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体系,心血管疾病防控同样也需要可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数体系。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并把其列为各省卫计委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的衡量指标,定期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公布,可以找到各省的具体可提升方向,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提升策略和行动方案、不断完善慢病疾病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对于疾控系统来说,要强化一级预防,提升疾病知晓率,完善慢病检测网络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宣教和干预;对于临床系统,则需要完善医院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心血管疾病救治能力,严格质量管理;对于基层医疗,应该提高基层医生的数量与诊疗水平,完善基本药物和检测设备的配备,提升基层全科医生数量。

方唯一教授: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的组成和介绍

“公共卫生与服务”维度在整个心血管健康指数中的权重为14.58%,它侧重于政策、卫生费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防治体系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与服务”维度的突出表现,与其人口密度大、区域经济好、各方人员精诚团结、管理高度统一,能够整合更多有效资源密不可分。但是,上海心血管健康指数也透露出本市心血管健康管理的不足之处,如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就是其薄弱环节。此外,在患病率、代谢性指标、PM2.5等指标上,上海也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上海市取得的成功得益于胸痛中心的建设。我们通过大量成功案例证实,胸痛中心的建立对缩短确诊时间、再灌注治疗时间,降低诊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悉,目前上海市已有16家医院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正式挂牌,有70余家医疗机构正在申报胸痛中心建设项目。上海市医学会长期致力于学术交流和科普推广,注重慢病防治,相信通过此次宣讲会平台,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疾病防控意识,推动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疾病健康数据系统,全面提升心血管疾病防控能力,助力“健康中国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