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要在学龄前识字?这些原因你不能忽视

汉字和拼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

在学习汉字之前,需要了解的是拼音文字和汉字的本质不同。

拼音文字主要是音码在大脑左半球上发生作用,称为单脑文字;

而汉字是形码、音码、意码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上同时起作用,称为复脑文字。

这本质的不同决定了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识汉字提高智力

汉字是复脑文字,幼童在识字的时候要同时运用到左右脑,从而使整个大脑均衡发育,促进儿童大脑神经丰富度,幼童识别汉字越早,其智商越高。

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儿童若不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00;若5岁开始学习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10;4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20;3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学时的智商为125~130。

看来幼儿学前识字是可以有效提高其智商的。

识汉字可以提高记忆力

人类获取信息有83%来自视觉,幼童处于右脑发达的时期,汉字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正好符合儿童右脑高速照相式记忆的特征,所以,幼童识字不仅没有难易之分,还可以促进右脑发展,提高记忆力!

学习汉字能提高创造力

汉字是书画同源,起源于对大自然的描绘,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

由于汉字以形表意,使用汉字时观其形而得其意,其中必定有想象和联想产生。

象形字,如“日”“月”等。会意字,如“休息”的“休”字,由“人”和“木”两部分组成,就是“人”靠着“树”歇息。从字形的拼组关系中可想象出这字的意义。

其实,有些形声字的声旁也是表意的,如“文盲”的“盲”字,声旁“亡”既表音也表意,“盲”就是“亡”了“目”。

相随而从,相对而比

相背而北,相转而化

著名语言学家安子介先生曾论断:“汉字能使我们产生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

汉字是有规律的,便于通过推理,判断出字音,联想出字义,引发儿童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使儿童变得聪明起来。

因此,汉字对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强大作用值得我们重视。

识字能丰富幼童个性,启迪智慧

识字不是目的,阅读才是!

儿童时期,不仅要获得智力和身体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思维模式的建立!

由于经典中有关于扬善弃恶的描写,对完善幼童的人格有很大的帮助,容易使幼童从小就养成乐于助人,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有恩必报的良好个性,帮助幼童养成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耐心。

这比纯粹由父母口头上的说教要管用得多。

比如说懂得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就让幼童明白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看了《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就使幼童知道了说谎或不爱学习都是不好的事情;等等。

识字提高综合素质

文字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如果较早接触,较多运用,可以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幼儿接触文字的时候越早,其日后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就会越强。

幼儿通过识字阅读培养起来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有效的处理各类问题!

识字最好在家庭完成

中国现代思想家曾任北大校长胡适先生三岁入私塾时已识字过千;

科学家杨振宁四岁识字三千多;

大文学家郭沫若五岁就能读四书五经;

中国古代大多都是母亲在家教的,“欧母画荻”,就是欧阳修小时候母亲教他识字的记录。

《发现母亲作者》王东华:现在把孩子识字交给学校和老师,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父母没有尽责的表现。

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都留给学校和老师。

学龄前识字有助于减轻学习压力

识字和写字是两个不同的能力,如果等到小学再学习汉字,儿童将面临识字和写字的双重压力。

因为手部神经发育不完善,用铅笔写字这样的精细动作对于儿童是不小的挑战,再加上没有上下左右空间结构的概念,写字缓慢,容易出错。

如果不识字,读不懂题目,阅读量少,影响成绩,多方面的压力袭来可想而知。

这就是很多父母一味听信西方教育理念,让孩子学龄前不识字,等到孩子一上小学,面对现实,家长开始变得焦虑抓狂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部为什么说不要小学化,不识字

国家教育部的原话是这样:针对幼儿园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脱离幼儿生活情景,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阻止安排一日活动;或以机械背诵、记忆抄写、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强化训练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固然教育部对识字教学有偏颇和一刀切的武断,但是家长断章取义认为严禁识字也不可取。

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汉字,不是小学化,而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