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烂:烂得出名,烂出了舌尖上的历史和味觉

古朴风韵的一口烂

民以食为天,一座城的历史,更多是在味觉和美食之上。延续的美食和因为美食而延伸的文化和历史相辅相成,文化是美食最好的佐料,美食又成了一种文化生长的土壤,即饱腹了食欲,又领略了文化,双重的满足,是少有去处的烟火享受。

肉食之城,必有烹肉良方。兰州最常见最普通的肉食当属猪羊肉。早在民国之初,颇喜烹饪的皋兰山陈家湾陈三煮肉时间久了,探索出了一道独特的卤肉之法。不得不承认,任何多有口碑的美食大都来自民间,植根于平民之中。之所以走向大雅之堂,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的仅仅是画龙点睛罢了。陈三卤肉作为一种普通的美食,流行于市井街巷,他不知道自己的卤肉已经具备了成为美食的要素,看着这么多人喜欢,已经很满足了。

于无声处的惊雷,需要一个美妙的契机。如卤汤,岁月和时间是最好的佐料。

宋平老领导的留言

在纪念兰州解放五十四周年之际,我组织策划了老英雄骑马走过中山桥的活动。当年参加兰州解放战争的原甘肃省军区副司令何志瑛、原甘肃省军区副司令马宜生、以及李贵经、解福震等老英雄,一起走上皋兰山,营盘岭,狗娃山,沈家岭,一路走,一路回忆,老英雄们说的最多的是统帅彭德怀和牺牲的普通士兵,最后,兰山马夫用自己的马让老英雄们骑马走过中山桥。往来之际,恰好错过了位于安定门伏龙坪后街的一口烂饭庄。

圆满结束的活动,让我记住了彭德怀元帅。也不是我记住了彭德怀元帅,而是因为彭德怀元帅和兰州的关系,让我心存敬仰并倍觉亲近。无法考证彭德怀元帅当年是否品味了陈三的卤肉,但作为一种民间普通肉食,难登大雅之堂也在情理之中。

邓宝珊的留言

本来,陈三卤肉就是平民美食,素常肉食,味窜于市井街巷,盛放于粗碟大碗,往来于寻常人家。得此美食,只能混迹于此方可食之。

陇原老一辈领导邓宝珊久居兰州,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1953年彭德怀元帅再一次莅临兰州,等待多时的陈三卤肉终于得到机会。邓宝珊陪元帅来到皋兰山下,邀请他品食这道民间的素常美食。不料元帅食之大赞,陈三卤肉终于等到了画龙点睛之时。没有专业的笔墨纸砚,在一方纸板上,元帅挥毫泼墨:

陈老三一口烂 味香兰州城

彭德怀一九五三年春于兰州

彭德怀元帅的墨宝

一口烂饭庄就此诞生。说实在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的饭菜,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家常的不能再家常:一盘卤肉炖梨,一个暖锅,一盘红烧肉,腌酸菜、腌萝卜、腌蒜苔等常见的饭菜。但是那肉,卤的恰到好处,烂而不化,卤味十足。油而不腻,入口即化,醇香绵厚,回味悠长。

只是费解,一个省的主要领导宴请共和国的元帅,怎么都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去处,应该有更为丰盛的山珍海味,怎么就到了这么个地方?如今看来,邓宝珊老领导的智慧和用心可谓良苦。一道美食,往往更能体现一座城的品质和历史,更能体现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生活。独特、实惠、经济、舒爽的饭菜,才是是否幸福的要件。颇具平民精神、与民同乐的共和国元帅,在肯定一种美食的同时,也把一种精神融入这道美食之中。素常肉食因为元帅的平民精神,注定了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种巧遇,寻常百姓家中的麻雀,要想平步青云,确实需要一种契合和机缘。彭德怀元帅的平民精神,不知不觉成了一面旗帜,邓宝珊、宋平、李子奇、韩正卿等许多陇原领导,也好上了大众食品一口烂,饭庄内的各种题词,更为这些普通的饭菜给足了味道。

韩正卿的墨宝

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品味到了这个独特的味道。也许他并不是看上了“一口烂”,而是一口烂所具有的内涵。2016年,长江实业派人找到“一口烂”传人李军,一张口就出了一个天文数字的转让费:5000万元人民币,买断“一口烂”商标及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李军深思熟虑之后,谢绝了这番美意。长江实业的代表并不甘心,在兰州逗留了十天,最后把收购价提高到6800万。李军仍然没有动摇。

兰州的一口烂,终究留在了兰州,终究成了兰州人的一口烂。经济、实惠、舒爽,百年卤汤的味道尽在其中。在烂的基础上,传人李军又挖掘整理了香酥鸭,并成为陇上名菜而倍受吃货欢迎。是否真的好吃,只能要你自己去品尝了。而饭菜之外的味道,则需要你用心感受,用心体味了。

饭庄内的砖雕

2018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