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史上的最强内阁是哪几个时期?

北晨有雨


明朝内阁最强势的是哪个?

先了解一下明朝内阁的来历!

明朝的政治制度最初是沿袭明朝,朱元璋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四辅官,直接听命于皇帝,事实上就是皇帝直接掌握六部事物,进一步加强皇权。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源殿、东殿,四处大学士,后来又设文华殿,召集大儒辅导太子,其主要扮演皇帝私人顾问的角色,并没有政治权利。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内阁的真正建立,则是在明成祖期间。朱棣和朱元璋一样,非常希望独揽大权,但“热衷于御驾亲征”的他并不能同时总揽政务,于是一个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应运而生,内阁制度由此建立!

内阁的发展


虽然此时内阁已经建立,朱棣也赋予了内阁议政的权利,但是“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因此,严格来说,朱棣的内阁,依旧还是一个议政机构,并不是权利机构!

永乐年间,内阁的权利越来越大,兼管六部,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三杨辅政,一度内阁形成了完善的政务流程:下面呈递上来的奏章,通政使司汇总,交由内阁处理,草拟处理意见,交由皇帝审批,下发。明仁宗朱高炽时期,升东宫旧臣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两人更是兼具尚书之位,自此内阁逐渐崭露头角。明代宗朱祁钰时期,内阁权利进一步扩大,到了成化年间,内阁已经成了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代表。明武宗、明世宗时期,内阁已经位列六部之前,地位大大提高,内阁大学士已经是有实无名的宰相。而到了嘉靖年间,内阁开始把控皇帝,权臣严嵩执政期间,专擅朝政,权利早就不是宰相可比!


但严嵩内阁并不是最强势的内阁,最强势的内阁还要当属张居正内阁!

内阁经过嘉靖、隆庆年间的发展。万历年间内阁已经达到极盛,后来经过张居正改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中枢,此时,张居正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有人说,明朝后期,内阁权利完全凌驾于皇权之上。甚至有废除皇帝的权利,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其实不然!


明朝皇帝的荒淫无度是出了名的,在某种程度上,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令皇权失衡,如果遇上昏庸无道的君主,会进一步助长宦官势力,国家存亡就在一瞬间。内阁制度的兴起,大大打消了宦官势力的嚣张气焰,并且,从明朝历史看来,内阁人才济济,并且有制衡皇帝的能力,皇帝不能再胡来,凭借完善的流程,即使皇帝足不出户,不理朝政,国家机器也能平稳运转!

(关注@微历史看客,每天更新不一样的历史资讯,分享不一样的过往!)


微历史看客


明朝历史上最强内阁应该有6个时期:

明永乐16年到正统11年间的杨荣、杨士奇、杨溥内阁,史称“三杨辅政”;

明隆庆5年到万历10年间的高拱、张居正内阁;

明万历40年到42年及天启元年到4年间的叶向高内阁;

明正德7年到10年及正德12年到嘉靖3年间的杨廷和内阁;

明嘉靖41年到隆庆2年间的徐阶内阁;

明弘治11年到正德元年间的刘健内阁。

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位内阁首辅:

(三杨)

1、杨士奇(公元1366-1444),明代宰相、学者,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四朝元老,入阁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编撰。

2、杨荣(公元1371-1440),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成祖时成就最为突出,后助宣宗平叛。杨荣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被比作明朝的姚崇。

3、杨溥(公元1372-1446),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任首辅。

(高拱)

4、高拱(公元1513-1578),明代嘉靖、隆庆朝大臣,隆庆五年升任内阁首辅。主要成就:富国强兵,振兴朝政;促成隆庆和议,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国策。

5、张居正(公元1525-1582),明代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改革内政,史称张居正改革。主要成就: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后赠上柱国,谥号文忠。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张居正)

6、叶向高(公元1559-1627),明代大臣、政治家。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万历三十六年,叶向高一人主持内阁长达七年之久,人称“独相”。叶向高善于决断大事,任首辅期间,为明神宗出谋划策,调剂大臣之间的关系,更对维护太子正统、遏制魏忠贤的势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杨廷和(公元1459-1529),明代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正德,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明武宗驾崩后,迎立世宗嘉靖皇为帝。

(徐阶)

8、徐阶(公元1503-1583),明代名臣,在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徐阶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嘉靖四十一年,命御史邹应龙参劾严嵩父子不法行为,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

9、刘健 (公元1433-1526),明代中期名臣、内阁首辅。弘治十一年,担任首辅,刘健历经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他入阁十九年,任首辅八年,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明武宗即位后,奏请诛杀宦官刘瑾未成,后致仕归家。


野史也是史


明朝内阁是由明成祖时期初步设立,由五品文官参与皇帝机务,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随后内阁权力开始逐渐扩大,掌控国家行政。

明朝内阁经历了制度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权利鼎盛时期、动荡衰败时期。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制度萌芽时期,解缙,杨士奇,陈循;初步发展时期,李贤,商辂,万安,刘吉,刘健,李东阳;权利鼎盛时期,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动荡衰败时期,申时行,王锡爵,叶向高,方从哲,顾秉谦,温体仁,周延儒。



内阁最强的肯定是权利鼎盛时期了,这些内阁都直接决定着朝政,主宰着国家的行政,内阁首辅权利巨大。


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明朝中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任期内计除平虏伯江彬,立武宗从弟朱厚熜继位,革除武宗朝弊政,受朝廷内外称赞。

杨一清,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才华堪与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严嵩,明朝中期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徐阶,扳倒权臣严嵩后,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十分注重选拔,先后举荐高拱、张居正等人进入内阁。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安定郡潜夫


1、解缙,《永乐大典》主编;

2、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3、李贤,为于谦等平冤;

4、商辂,秀才、举人、进士全部第一;

5、李东阳,除去乱国太监,八虎之首刘瑾;

6、杨廷和,维持了武宗时期的混乱局面,并选了接替武宗的皇帝;

7、夏言,嘉靖皇帝整理朝政,使大明王朝重现生机;

8、徐阶,除去大贪官严嵩,而且提拔张居正,使大明王朝出现希望,是万历新政的奠基人;

9、高拱,曾派潘季驯治理黄河,还平定了广东;

10、张居正,万历新政创始人,而且权力十分之大,不过明朝在这个时期休养生息,开始出现好转,梁启超先生评价他是“明朝唯一的宰相”;

11、沈一贯,解决了万历的皇太子问题。


石鱼湖中鱼


直到他儿子朱棣登上皇位,由于朱棣既要领兵北征蒙古,又要处理政务实在是分身无术,于是召解晋、胡广、杨荣等入文渊阁办事,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起初内阁大学士只是负责帮助朱棣对国家军政大事出谋划策,帮助朱棣起草诏书,在朱棣北征的时候辅佐太子监国,相当于皇帝贴身秘书权力并不是很大。到宣德时期内阁大学士的权利开始逐渐加强,并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兼任六部尚书,全国无论军政大事还是民间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经过内阁审议后再下发六部,内阁开始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

由于明宣宗早死,即位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只有9岁,由史称三杨的杨傅、杨荣、杨士奇共同辅政,内阁尽数总览国家大权。风光无限。从此以后内阁完全成为了凌驾于六部的机构,内阁大学士虽然只官居5品远不如官居2品的六部尚书,但是内阁大学往往本身就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可以通过加官来提高地位,实际上成了六部尚书的上司,六部变成内阁的下级。后来更有了非进士不翰林,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

明朝正德年间由杨廷和出任内阁首辅从此内阁开始真正走上发展的巅峰。从杨廷和迎立嘉庆皇帝即位,到之后的夏言、严嵩、徐阶先后担任内阁首辅,内阁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期,不仅在权力日益提高,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机构,担任内阁首辅之人更是世之俊杰,更有了首辅、次辅、群辅之分,明朝逐渐形成了以内阁、锦衣卫、司礼监为主的三驾马车互相牵制的权力结构。

万历时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是内阁权力最大的时期。张居正对内联合冯保让司礼监、锦衣卫、东厂和内阁保持一致,在外任用戚继光和李成梁掌握了国家军权,自己居中控制内阁把持了朝政可以说当时的张居正是没有皇帝之名的皇帝,甚至有传称张居正和李太后传出了绯闻。获封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傅、太子太师、上柱国的张居正可以说是明代最强首辅。

但是由于张居正的独断专行,为了避免内阁之中发生严重的争权夺利,经他挑选入阁的人在能力上都非常平庸,只知道唯张居正之命令是从,导致在他去世之后内阁首辅的继任者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继任者大都能力平庸,内阁此次走向了衰败。到了崇祯时期内阁基本面临崩溃,崇祯在位17年间居然连续更换了15任首辅,差不多一年一换导致很多政策刚刚推出就被废止,根本得不到执行,因此很多人也把内阁的彻底衰亡算作明朝灭亡原因之一。

我是历史中的酒囊饭袋,期待您的指正。


历史中的酒囊饭袋


宣德以至正统时期的内阁被称为“三杨内阁”。他们在任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继续沿着鼎盛的轨道发展,并使明代阁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三杨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干、长项,而是彼此特点能够互补。三人中的杨溥是个老学究,善于抓文化工作;杨荣有谋略,擅长军事工作,且性格幽默;杨士奇的长项是行政能力强。正是这种能力上的互相搭配,加上皇帝的“清醒”,不迷糊,造就了仁宣之治。明朝277年历史,在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以及战争的洗礼后,到了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经济文化水平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仁宣致治"。

其他偶推荐,

解缙(这位老同志虽然政治不怎么好,可是文学功底极强,是《永乐大典》的主编,老学究)、李贤(曾经为著名的于谦北京保卫战那位名人平冤)、商辂(也是有极强的文学水平、曾拿到秀才、举人、进士全部第一,在明代仅此一位,老商独此一家)、李东阳(曾除去乱国太监,八虎之首刘瑾,打虎英雄)、杨廷和(不仅除去刘瑾,还维持了武宗时期的混乱局面,并选了接替武宗的皇帝,练家高高手)、夏言(赫赫业业,为嘉靖皇帝整理朝政,使大明王朝重现生机,老实人一个)、徐阶(除去贪官严嵩,而且提拔张居正,使大明王朝出现希望,是万历新政的奠基人,希望之星)、高拱(曾派潘季驯治理黄河,还平定了广东,也是个猛人)、张居正(万历新政创始人,而且权力十分之大,不过明朝在这个时期休养生息,开始出现好转,梁启超先生评价他是“明朝唯一的宰相”,张大虾)、沈一贯(虽说是个老滑头,但很巧地解决了万历的皇太子问题,人家聪明,会做人,)、叶向高(东林党最聪明的人,可惜被魏忠贤搞掉了)。


大风起兮偶飞扬


明朝最强内阁,应该是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在明英宗时期以大学士辅政,人称“三杨辅政”。

其他有名的还有刘健、谢迁、李东阳、杨廷和、夏言、高拱、徐阶、张居正等。

要我选最强内阁的话,我会选张居正张阁老,虽然当时内阁是他一人说了算,其他内阁成员完全是听其安排,但就是有了这样的局面,才让张居正得以全力施政,发挥自己的才能。正是因为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给明朝续命百年。


红黑圣西罗


明朝年间,内阁制也是一种很先进的制度,这样皇帝就清闲了许多,因为很多事情,内阁首辅都已经替皇帝代劳了。嘉靖四十年不理朝政,就是证明,大明王朝照样运转,可见其内阁的厉害之处。

而大明的最牛内阁当属万历年间张居正的内阁,徐阶是其先驱,张居正上台以后,大刀阔斧,锐意改革,一时间,出现了明朝中兴,明朝国力逐渐上升,对外打击倭寇,一手提拔大将戚继光,取得抗倭成功。

故此,认为张,正首辅当属第一。


清峰徐来89


明朝的内阁开始于建文四年,起初是皇帝的咨事机构,后权力逐渐变大,最强如果指的是权力,则是明世宗时期的严嵩内阁,当时的内阁可以压制六部,因为皇帝不管事,很多事都是内阁决定后再呈报皇帝,或者不报;如果指的是能力,那应该是张居正的内阁,张居正辅政时期,使国家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尤其是国家积弱已久,张居正算是力挽狂澜,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喘了口气,仅是个人见解,不足之处望补充。


喜欢历史的学生


必须是张居正时期啊,不止是首辅还是帝师和秦朝的吕不韦一样牛叉。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推行新政成功的人,可惜死太早,死后被人清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