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燊海井穿越时空 文

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无需我在此饶舌。中国人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名列其中;而坊间俚语“好厨子一把盐”则告诉我们,离开了盐,即就是以烹饪为业的厨子,亦无法达到“好”这么一种境界。也因此,在旧时盐商的店铺里,赫然张贴着写有“盐为五味之首”这样霸气十足的广告语。

盐是从哪里来的?小时候,母亲教我认字,说盐字的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后来读书,发现典籍中有“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这样的文字,并知道了第一个成功煮盐的中国人,是炎黄时代的夙沙氏——被后世尊为盐宗。夙沙氏煮盐用的是海水。而可以用来煮盐的,还有富含盐分的池水和井水。前者如陕北定边县的花马池,后者则有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那里的盐井打好后,卤水从中源源不断地自行喷出,故名。

从小到大,吃了七十多年的盐,在后生小子面前,已经具备了说一声“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的资格,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煮盐的地方看一看,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人生在世,总会有许许多多的遗憾,但同时也会有大大小小的不期而遇,这一次,我和煮盐的自贡就是如此。先是乘飞机一小时多一点儿抵达成都,再坐汽车两个小时多一点儿抵达自贡。这么容易就从千里之外来到了千年盐都——托现代化的福!

作难的是,在自贡的时间不到两天,要看的地方却不少。反复斟酌,与盐有关的嘛,精选了两处,其中一处,便是赫赫有名的燊海井。

自贡凿井、汲卤、煮盐的历史,始于东汉章帝年间。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我从网上查到一个资料:1914年,正常生产的盐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开凿、历经13年建成的燊海井,从这么多的盐井中脱颖而出,且闻名遐迩,原因何在?

首先,井深1001.42米的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眼深度超过千米的大井。燊海井问世20多年后的1859年8月,一个名叫狄拉克的人在宾夕法尼亚的达梯索维尔镇钻出了美国的第一口油井,深度仅有21.69米。显然,那个时候,中国人掌握着最先进的钻井技术、并创造出了最伟大的钻井奇迹,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光荣、骄傲和自豪。

还有,燊海井凿成后,每天喷出万余吨的黑卤,日产天然气8500多立方米,拥有80多口煮盐的大圆锅,向社会源源不断地奉献优质食盐。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因为天然气压力不足、产量减少而停产。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燊海井让众多百姓过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也给社会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它是当之无愧的功勋盐井。

庆幸的是,停产的燊海井并不曾被抛弃,更没有遭损毁。用一根根圆木、篾索捆制而成、高达18.3米的井架(当地人称作“天车”)还在,运用杠杆原理、由盐工数名在碓架上一脚脚蹬踩冲击打井的木碓架也在。1988年,这座古盐井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修葺,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建筑,以及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等生产设备,一律恢复成旧时模样,又开始用当年的传统工艺汲卤、制盐。只是煮盐的大圆锅比过去少了许多,只有8口,但每天的原盐产量,也有两吨左右。其中的一部分,就在燊海井门外的小商铺里销售给游客。当地人告诉我,用这里生产的盐做泡菜,特别清脆爽口。但我以为何止于此!要知道,不管是泡菜、炒菜,倘若以燊海井的古法井盐为调料,那入口之时,食客就是在咀嚼历史、就是在体味沧桑,感觉当然是异乎寻常了!

来燊海井参观的游客不是太多(也许是因为我赶到那里时,已经是下午5点)。但在我看来,到了自贡,倘若不去与这个古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零距离地亲近一番,那可真是天大的遗憾!毕竟,在现代社会,能够让人产生穿越时空、仿佛回到往昔感觉的地方,已经不多了。立足于此,燊海井,的确弥足珍贵!

燊,辞书释义“炽盛”,十分简洁。望字思义,火在木上烧,寄托着生意红火兴旺的美好愿望;海:寓意盐井里的卤水和天然气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尽,带来滚滚财源。燊海井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不正是如此吗?而且,作为自贡盐工艰苦奋斗精神和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具象物,如今,燊海井依旧巍然挺立,在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给自贡、给中国,源源不断地奉献着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