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盛宴》结束,一幕繁华落尽,这是一部文字里自带温度的小说



欧阳明与盛香玉的婚宴,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盛宴:由九十九道名菜组成,包括四十九道凉菜,五十道热菜。其中的九道菜有动物五种,分别是“龙须”、“凤冠”、“贵族”(龟足)、“红运”(鸭蹼)、“合心”(鸽心),植物四种,分别是“红艳”、“发财”(发菜)、“福运”(芙蓉)、“合欢”。“龙须”取的是九十九条鲤鱼的须,“凤冠”取的是九十九只山鸡的冠,“贵族”取的是九十九只小龟的足,“红运”取的是九十九只野鸭的蹼,“合心”取的是九十九只飞鸽的心,“红艳”是九十九片藏红花的花瓣,“发财”是九十九条发菜丝,“芙蓉”是九十九片荷花花瓣,“合欢”是九十九片合欢花的花瓣,餐桌中央由九十九朵玫瑰花束点缀。餐具全是银制,银壶、银杯、银碗、银筷、银匙、银盘。

赴宴者有厅级高官,有亿万富翁,有乡村种地的普通百姓。

人性的底色铺在餐桌上,善与恶,美与丑,贪婪与阴险,薄凉与深情悉数上桌,在商场、官场、情场上忽隐忽现……于是,吃客啮檗吞针,看客五味杂陈。

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是农民鲜明的标签,在生活的重压下,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城市。

“我是为赚钱给母亲治病进城的。”这是陈勇先生长篇小说《盛宴》开篇的第一句话。

第一人称的写法,很轻易地就把读者自觉地代入书中的主角,用“我”的眼睛去看大千世界,用“我”的双手去挖掘事实真相,于是不知不觉就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一语天然万古新,去掉豪华见纯真。”在陈勇先生小说的枝蔓里,感受最深的,是处处浸透着来自生活的“真”,那种不假雕饰、无所依凭的朴素的“真”,自由、单纯,如婴儿的眼睛,黑白分明。

比如写到贫富。一边是盛母无钱治病、王家圪楞村无路无水的凄凉,一边是欧阳明花园别墅、九十九道山珍海味铺满桌的奢靡;一边是香梅用辛苦打工赚来的钱修桥铺路,一边是坐拥上亿资产的欧阳明对修路建议的无动于衷……作家运用这样强烈的对比手法,当然不是仇富,而是单纯地提了一个问题:当物质富裕,精神贫困已经成为一个潜在的社会病症时,我们应该如何放慢追逐金钱的脚步,等一等被远远抛在身后的灵魂?

比如写到善恶。一边是香玉一家感恩怀德的报答,一边是欧阳明步步为营的算计。盛家父母越是仁厚,小米父母越是卑微,香玉越是纯朴,香梅越是执着,越是反衬得欧阳明父子及贪官齐文江阴险狡诈,禽兽不如。于是作家安排欧阳明父子进了监狱,齐文江被大火烧死,借文学的形式敞亮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罪恶中游泳的人,必将在悲哀中沉没。”

比如写到死亡。“请你千万不要悲伤,我是高高兴兴走的,我觉得只要高兴,生和死是一样的。”这是香梅圆满完成复仇计划后的心满意足,读不出丝毫悲伤的成分,甚至让人为这样的死法感到欣慰;“他爬过门槛就死命往崖畔爬去,爬一下喘一口气,爬一下喘一口气。老人是在听到大妹一声呼唤时滚下崖头的……老人的极端行为,村人都能理解,是寻求解脱,为了解脱自己,更是为了让亲人得到解脱。他知道,他只要多活一天,他心爱的儿媳就要多受一天罪,他心爱的儿子就多一天牵挂,小两口就多一天分离。”第一次见到这样描写死亡的句子,不但没有读出悲伤,反而读出一种解脱之后的轻松,猝不及防却又震撼人心。

作品是写作者灵魂的投影。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发出善意的声响,不仅安置了自己的心灵,同时安放了读者的灵魂。我想,只有热爱生活的作家,才能将生活里的千姿万象化作想象的种子,在时间的酿坛里发酵,在创作冲动最饱满、最恣意的时刻破土而出,将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本真,用文学的形式,真诚地呈现。

无疑,陈勇先生做到了。

2.


翻开《盛宴》,就翻开了一幅底层与上层、都市与乡村、伪善与真善间对抗交融、错综复杂的真实生活图景。

因为“我”是故事的主角,在“我”的带动下,读者很容易与“我”达成共鸣,从而一同驶入故事的风浪里,颠簸起伏、同喜同忧。

作为在乡村长大在城里安身的女子,香玉进城打饼子的经历是我二哥一家生活的缩影;已去世多年的二婶,在世时常拿自己的大肚子开玩笑,说“一个娃怀了好多年就是生不出。”二婶得的是和香玉母亲一样的肝腹水;“母亲哭着说,她爹,咱们回吧,不能再住了,再住麻烦就大了,钱花光了,从哪弄去?”这样的苦楚,亲历也好,亲闻也罢,每一年每一季都在乡村的某一座院里上演;“母亲的身子始终弓着,装满粪的小车缓缓蠕动,像旷野中流动着的一块石头。”这样的场景,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会触动内心的柔软,那是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

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画面,连比喻都带着熟悉的乡土味:“看到这场景,我的心像被丢进了腌菜缸里,酸苦难耐,泪水也把眼眶淹湿了。”我愿意把这种乡土味,理解为泥土的气息,这种味道给人的感觉是真实、踏实、诚实,也只有真正地对乡村眷恋,对农民动情的人才会有这样直白的表达。

就这样,嗅着熟悉的泥土味,随着小说叙事的展开、情节的铺展,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中,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观看一部电视剧,对香玉与大贵的命运、香梅与小米的情感以及欧阳明父子的人生结局越来越赋予深切的关注与牵挂,并且让这种关注和牵挂的目光,欲罢不能地直抵白纸黑字的终卷之时。

3.


盛家三姐妹,个个貌美如花。老大香玉似牡丹,雍容华贵,从容淡定;老二香梅似玫瑰,艳丽动人,热辣火爆;老三香芸似仙荷,香远益清,活泼开朗。她们是盛开在乡村大地上的三朵花,貌美,心美,在从乡村到城市的路上,有过兴奋,有过好奇,有过迷茫,有过心动,但始终保持着乡村女儿质朴的本色——对父母,孝感动天;对丈夫,忠贞不渝;对朋友,推诚相见。

三姐妹和他们的父母从乡村走到城市,一路懵懂一路坎坷地辨识着险恶的人心、复杂的世界,经历了生与死、悲与欢、爱与恨的多重考验,咀嚼着聚散离合的人生况味。这既是一场人性的精神流亡,也是乡村与都市冲突抗衡的一个缩影。

书以“盛宴”为名,看似静如止水,实则有着举重若轻的效果。盛宴,盛大的宴席。盛大到什么程度?盛大到将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贵贱贫富、是非曲直、酸甜苦辣一一呈上。

为了给母亲换肝,香玉和大贵进城打饼子赚钱;香芸与温君星志同道合,真心相爱,携手在艺术的道路上共同打拼;王小米为救盛母,不顾母亲的啜泣,父亲的叹息坚决捐肝,既救了盛母的命又赢得了香梅的爱情;母亲得病,香梅尽心尽力伺候左右,并义无反顾嫁给了为母捐肝的王小米。小米父亲摔瘫后,香梅起早贪黑,端屎端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照顾公公的责任,既是在报恩,也是在尽孝;母亲病愈后,为了答谢恩人捐款治病之恩,不惜千里迢迢到海南拜见欧阳明,有一个细节的描写很让人感动:父亲与欧阳明握手时先在衣袖上擦擦手,而母亲直接就要跪下磕头。这是纯朴的农民表达敬重和感激的方式,一“擦”,一“跪”,简单的两个动词,就将底层人物内心的卑微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心酸又感动——没有深入生活的作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也正是这种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绵密书写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使得陈勇先生的这部小说极大程度地逼近了乡村世界的生存真实与人性真实。

生活为作家提供了思想的盛宴,作家又通过小说的形式,为读者呈上了一部文学的盛宴。小说的前半部分,陈勇先生烹饪出的是一道人性善美纯真的温情宴,孝道,忠诚,善良,感恩……这一部分宴席,没有辜负一切与美好有关的词语。而到了后半部分,当香玉带着感恩的心情嫁给“恩人”欧阳明后,贪婪、自私、欺骗、扭曲……这些潜伏于人性深处的污浊不堪使得宴席渐凉,寒意四起。

欧阳明是亿万富翁,从看到香玉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他的霸占美人计划,包销饼子,捐款治病,送香玉培训深造,设计车祸杀害大贵,一步一棋,利用香玉一家单纯善良的情感,最终达到了抱得美人归的目的。欧阳明的儿子欧阳树仁骄奢淫逸,为占后母为妻,不惜“大义灭亲”,向警方检举父亲欧阳明杀人事实,成功将其送入监狱。不料姜还是老的辣,欧阳明委托律师发布声明,剥夺欧阳树仁对其公司的管理权和继承权,随后拍卖所有公司,并将拍卖所得全部上交国库。欧阳树仁侵吞家产,霸占后母的美梦破碎,终落得一无所有的下场;贪官齐文江看上了香梅,欧阳明为讨好齐文江,雇凶杀死王小米,而坚贞暴烈的香梅不向权贵低头,火烧齐文江后自杀,永远陪伴在了爱人的身旁……

任何一部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读一部作品其实就是在读一个人,就是在读这个人的人生,无论这个人愿不愿意,他的人生态度已经隐现于他的字里行间。“越是受宠越要谨慎。人要学会感恩,学会图报。”“吃亏是福,让人三分不会低。”“做人要做得真实,说出去的话就要算数。”“人生的意义是活着让人称赞,死后让人怀念。”……陈勇先生对苦难、对人生、对人性温良的爱憎,始终把控着整部小说的气度——心怀大爱,珍存良善。所以,在先生笔下,读者既能够看到生活的苦熬、灵魂的尖叫,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坚韧与亮度。同时,人性中的善不管经历怎样的磨难与摧残,终是保持着坚贞与美好,而人性中的恶,终会在社会的公平正义面前消弭于无形。

4.


来往红尘中,胸藏菩提心。文学之道能让人生进入一种空明静谧之境,可以内敛葳蕤,亦可以心怀明澈。道家和佛家的美学思想在《盛宴》里隐性地呈现:欧阳明摆下九十九道菜品盛宴迎娶美人归,图一个地久天长的美意;香玉和大贵在观音菩萨殿堂,匍匐在地,磕了足足九九八十一个头,感恩菩萨的福佑;小米母亲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行大善的事;大贵、小米屈死后托梦诉冤……人生的贫富、顺逆、疾病、死亡等幸或不幸都被作家安排在了一种玄幻、宿命的氛围里,平静泰然。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承载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也会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体味不同的人生况味。《盛宴》这部小说,不故弄玄虚,不虚情假意,读这样的作品,感觉就是一位“带月荷锄归”后的农人,捧一杯清茶在手,坐在炕头缓缓地讲述,高兴处微微一笑,悲伤处抹一把清泪,就像大贵和香玉守一铺门面打饼子,没有因为手中只有最普通的食材,最简单的调料,而有所怠慢。

小说从香玉进城打饼子开篇到金宏达决定回村与香玉结婚并一起在荒漠里种树结尾,作者的笔触从乡村移向城市,从底层移向上层,最终又回归乡村,在盛家三姐妹命运的跌宕起伏中,透视着人性的崇高与卑微,人情的冷酷与温暖。在不断的社会反思和人性解剖中,通过商场、官场、情场,展示出混合着善与恶、美与丑、单纯与复杂、温暖与薄凉的人性本色。

小说中香玉、香梅、雍大贵、王小米以及他们的父母都是勤劳善良、淳朴温厚的普通百姓,他们是弘扬传统中华价值观、传递风清气正社会风尚的承载者。书中这些平凡人知恩报德、结草衔环的优良品德,处处释放着令人感动的力量,让人不仅看到了俗世生活里暗藏的晦暗,也看到了含泪微笑后的希望。

一部《盛宴》结束,一幕繁华落尽。香玉、香梅、香芸、王小米、雍大贵、欧阳明、吴大鹏、金宏达……无论是乡村背景下的人物命运,还是时代激流中的个人突围,抑或是残酷现实折射出的人性的阴暗与光华,这部小说二十多万字的叙说里自始至终沉淀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场,向善,向真,向上——这是一个心中藏着慈悲的人,文字里自带的温度。这温度不沸腾,不结冰,刚好能暖手、暖心。

作者简介:王淑萍 回族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石嘴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喜欢用我手写我心,喜欢用文字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深情。著有个人散文集《遇见自己》《流年里的余温》,作品散见于区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和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