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肉的“浮沫”是什么?精华还是垃圾,需要处理吗?

煮肉的时候,上面会有很多“浮沫”,这个浮沫到底是什么?是精华还是脏东西,是需要撇去的吗?很多人都不太知道,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般来说,煮肉时,会出现两次“浮沫”。第一次是刚下锅不久,煮沸以后就会出现一次浮沫,而且越煮越多,颜色也越来越深,最后变成深褐色。这一层浮沫要及时撇出去,因为这是肉里残余的血和杂质被煮来,吸附在气泡漂浮上来,这层浮沫不但不卫生,还有很重的腥味。若是不及时撇出去的话,气泡破了以后,这些浮沫就变成细小的絮状污渍吸附在肉块上,还有沉淀在锅里。最后煮好的肉不好吃,汤的颜色也不好看。

第二次是煮沸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很多乳白色的浮沫,颜色一直很白,不会随着时间而变深。这部分浮沫是一些大分子物质,比如说蛋白质、脂类微粒等等,这些就是肉里的精华,汤的营养和鲜味就靠它们了,所以不需要撇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