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腊味,不成“年”

立冬过后,母亲就开始腌制腊味,准备过年了!


   赣北的腊味自成特色。腊鱼,美味可口;腊肉,鲜香浓郁。
  之所以立冬之后才开始腌制腊味,是因为这个时候赣北已经过了雨季,光照充足,蚊蝇稀少,是腌制腊味的最好时候。

腌制腊鱼,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每年阳历十月刚开始,便到了捕捞鄱阳湖鱼的季节了。每到那个时候,母亲便会带着蛇皮袋和扁担起个大早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去赶鄱阳湖的鱼市。
  鄱阳湖的鱼市颇为壮观,渔民们的船才刚刚靠岸,鱼贩子和像母亲这样的散客们就会直接跳上渔船挑拣自己钟意的鱼。
  鄱阳湖的鱼除了一部分是人工饲养的,大部分还是野生鱼。野生鱼通体看起来比人工饲养鱼更加洁白,且味道鲜美,肉质细腻,做熟之后少了人工饲养鱼的那股子腥味儿。
  去鱼市的好处是,避开了鱼贩子的中间环节,直接和渔民们讨价还价,不仅可以拿到个好价钱,而且还能买到更为肥美的鱼。
  腌制腊鱼的鱼品种也很讲究。鱼因为需要腌制晒干,脱水之后的腊鱼肉会更紧实,鱼太瘦,晒干之后容易只见骨头不见肉。所以体态比较胖,刺少肉厚的胖头鱼和黑鱼便成了首选。胖头鱼,因为头比较大,所以我们习惯叫它“大头鱼”;而黑鱼,我们则称之为草鱼,之所以叫这名字,可能跟它的生活习性有关吧,草鱼喜欢在水草里活动。


  鱼买来之后,便是腌制。将剖好的鱼洗净晾干,抹上盐腌制一晚,第二天就可以用绳子穿起来,挂在竹竿上晾晒了。

腌制腊肉,和腊鱼过程相似,不过取材却“颇费心机”。
  每年正月十五刚过,便是家家户户补栏的时候。所谓“补栏”,其实就是抓猪崽进栏饲养。农村人养猪并不是为了卖到市场上去,而是养个一头两头等着过年用,人们称之为“年猪”。


  抓来才几斤重的小猪崽,从进栏开始,就从来不吃什么猪饲料,吃的全部都是纯天然的猪食。自家地里种的红薯,红薯梗,米糠,剩菜剩饭;野外长的地菜,水葫芦之类的野菜都成了猪的美食。快到过年了,猪就会被这些纯天然的猪食催得膘肥体壮,通常等达到一百斤以上,赶上腌制腊肉的时候,就准备出栏了!
  杀年猪,是农村人的一件大事。杀猪时间一般都选在傍晚,杀猪之前,先通知下家族里的人,请上几个比较有经验的“杀猪客”,然后让家里管事的男人去村口放上一挂大鞭炮。然后几个男人就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忙活了,一直从傍晚忙到晚上。天黑之后,几百瓦的大黄灯泡点起来,照得家门口敞亮得跟白天一样,邻居们也爱过来凑热闹,拎点猪肉,猪血,猪内脏之类的东西回去,都不用付主人家钱。杀年猪,要的就是这种热热闹闹的气氛。
  杀年猪之后,就开始分肉。除了给亲朋好友一些,自家留够几顿吃的,剩余的肉便用来腌制腊肉了。
腌制腊肉,跟腌制腊鱼还有一点不一样!猪肉不需要清洗,而是直接放在带盖的瓷盆里,直接抹盐,因为清洗之后的猪肉容易滋生细菌霉变。盐必须要抹到肉的每一处,且要抹得匀称,然后盖上盖子密封保存24个小时,就可以挂出来晾晒了。

  赣北的腊肉有不同的腌法,有的地方在腊肉晾晒一天之后,又对腊肉进行第二次加工:抹上酱油,洒上花椒,再倒些白酒,然后盖上盖子腌上12个小时,又挂出来重新晾晒。这种做出来的腊肉,味道会比较重,但是花椒和白酒的香味会使它让人更有食欲。 

母亲遵循的还是老家的做法,用盐腌制之后就一直晒,晒到猪肉开始缩水,猪油往下滴,老家人称之为“富得流油”。腊肉一直要晒到不再滴油,然后跟腊鱼一起挂在通风的地方,等着过年和年后食用。

晒腊鱼腊肉,不仅可以把吃不完的新鲜鱼和猪肉经过腌制储存起来,更关键的是,这更意味着好彩头。

晒腊鱼,寓意于“年年有余(鱼)”;晒腊肉,“富得流油”则寓意于“家财兴旺”。

于是,家家户户竹竿上挂着的都是大大小小,一长串的腊鱼腊肉。
 白天,大家都喜欢出来晒太阳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谁家的腊鱼腊肉最多,谁家的腊鱼腊肉已经晒够了时候。
  正月是走亲戚的日子。新鲜鱼和猪肉不够吃,腊鱼腊肉便上了桌,成就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腊鱼,和干辣椒搭配是“最佳拍档”。腊鱼用水浸过之后,切块备用;生姜大蒜头,剁碎。鱼块用油煎过之后,加入干辣椒翻炒,洒上姜蒜沫和豆豉,倒水加盖烹煮,至鱼块变软收汁,便可以出锅装盘了。我们称之为“蒸腊鱼”。 

  腊鱼的鲜香只有亲自品尝过,才能体会其中精髓。腊鱼的肉质比鲜鱼更紧实,更有嚼劲,且更为鲜美,根本就不需要再添加味精之类的调味料了,那只会让味道鲜过了头,反倒影响了腊鱼原本的味道。 
  腊肉的烹饪更为简单。切片,配好生姜大蒜沫,然后就可以随意搭配蔬菜了。最为青睐的搭配有大蒜炒腊肉和黎蒿炒腊肉。大蒜炒腊肉比较常见,而黎蒿炒腊肉因为人们对黎蒿的特殊味道有所偏好,所以主要是偏南一些的人们喜欢,比如说省会南昌人就爱吃这,更是南昌的一道名菜。
  大蒜炒腊肉可谓是经典菜式。南昌人喜欢,赣北人都喜欢。
  菜刀将大蒜切成厚度适中的斜片,待腊肉片在油锅中翻炒析出香味之后,便将大蒜片倒入锅中翻炒,洒入生姜沫,酌情加水,炒香炒熟,就可以装盘了。
  大蒜的细腻邂逅腊肉的粗犷,成就的便是一种令赣北人难以割舍的味道:大蒜口感酥脆,腊肉味道浓郁。大蒜与腊肉味道交融在一起,大蒜味浸润在腊肉里,腊肉味沉淀在大蒜里。


  腊鱼腊肉也讲究食用时间。腊月的腊鱼腊肉最香,“腊鱼腊肉”应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名吧;而立春之后,腊鱼腊肉的味道就会变了,就算你冷冻在冰箱里,也止不住它们变味的脚步。变味,不是说它们变坏,而是它们已经没有腊月里的鲜美了。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冷冻起来,味道还是会变。这或许就是腊鱼腊肉的独特之处。
腊鱼腊肉,不仅仅是年夜饭和招待亲朋好友的美味,它们凝聚的更是浓浓的人情味儿。
每每离家,行囊里总是少不了腊鱼腊肉。这些腊鱼腊肉不只是母亲给的,还有亲朋好友拿的。冰箱里满满一抽屉的腊鱼腊肉,让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家里的餐桌上也有了家乡的味道。
  母亲说:要过年了,要腌制腊鱼腊肉了。
  我说:腊鱼腊肉味道虽好,但是火气重。
  母亲说:傻妮子,哪有过年不腌制腊鱼腊肉。没有腊味,不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