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里有一句“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踏”字正确吗?

黑髮渔樵


还有"李白行舟正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刘禹锡的与杜甫的两句诗就好在这个踏字的味道。踏歌声,意思是一边唱还一边跳舞的意思。想象力极丰富。如果把这个踏字换成一个唱字,那这首诗的意境全无,也谈不上名作了。


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认为是正确的,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竹枝词》,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段诗的意思是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青年男子一边走一边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踏”字其实是和后面的“歌”字合在一起组成了新的词语“踏歌”。

说到“踏歌”其实它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拉手而歌,以脚踏地为节拍。比如唐 储光羲 《蔷薇篇》:“连袂蹋歌从此去,风吹香去逐人归。”

而第二种意思就是上述诗文中的意思,指行吟,即一边走一边唱歌。说到这个意思也许我们会想到另外一首诗,那就是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全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段诗的意思是诗人李白乘船将要远行离去的时候,忽然听岸上传来友人汪伦的一边走一边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那么深,但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结语:综上所述,所以说这个“踏”字用在这里是正确的,因为它是和后面的“歌”组成了新的词语“踏歌”。不过,在现在已知很多的诗集里,出现了两种版本,一个就是“唱歌声”,一个就是文中所提的“踏歌声”,其实二者是通用的。


许家那个人


刘禹锡《竹枝词》有一句"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踏"字正确吗?

《竹枝词》是古时四川巴渝即现今重庆一带民歌的一种,是歌唱当地风光以及男女爱情的一种曲调。演唱时用短笛和鼓伴奏,同时跳舞,曲调宛转动人。其时,作者任夔州刺史,深爱此曲,于是依原调填词,创作了《竹枝词》十余首,在唐诗中别具一格。

在作者的十余首《竹枝词》中,"闻郎岸上踏歌声”便是其中的一首,原文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睛。

把她试译出则是:

江岸上青青的杨柳倒映在,

平静江水的碧波中,

在这如画的景色之中,

忽然传来江岸上他

踏着节拍唱着歌儿的声音。

那动听的歌声,

犹是西边下雨东边升起太阳,

你如果说西边无晴,

东边却有晴。

诗中这个"睛”字,一字双关,这个晴字,其实是个"情"字,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民歌常见的一种表达方法,作者在诗中加以运用,更显得活泼有趣,引发读者想象,抒发作者胸臆,增强作品美感。用眼前景色无晴却有睛的变幻,谐喻"郎"无情却有情的含蓄深爱。少女听到岸上"郎"踏着节奏的唱歌声,迷茫的情丝乍惊乍喜,忐忑不安而又眷恋期盼的心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郎"的黠慧和少女的真诚活灵活现。

诸如以上原因,作者"忽闻岸上踏歌声",这句写得太奇妙了,把少女从失望突变到惊喜的心情真实地表现出来。

故而这个"踏”字怎么能说不正确呢!

古人唱歌用脚"踏"出声音而唱,是合着歌的节奏,相当于现而今唱歌打节拍。同样的例子还有李白《增汪倫》: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与李白《赠汪伦》这首诗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太白这首诗无论意境还是含蓄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这个"踏”字用得正确。


高楼避愁


从原词来看,这个“踏”子不正确。

《竹枝词》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刚刚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曾出到这个题,要求划去错误项,就是辨别“唱”还是“踏”。

竹枝词是古代巴蜀一带的民歌小调,是延续了唐代教坊的曲调名,由于曲调清新、含蓄、婉转、又通俗易懂,被民间广为传唱,很快成为当时的通俗歌曲。这首词的语言很通俗,意思也挺好理解。词中形容的杨柳青青、江水上涨的春天,正是民间开始新的一年劳作的季节,同时也是青年男女情窦初开的季节,一句“道是无晴却有晴”以“晴”谐音“情”正是这首词的含蓄之处。它的通俗就在,不用“踏”而用“唱”。





一梅君


现代人如果对唐朝的文化没有一定的了解是理解不了“踏”字的含义的!鲁洪生教授讲授《易经》时曾说过,研究古典文学,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唐朝时期很多的诗是唱出来的,而唱的同时伴以一些舞蹈(肢体)动作,比如击剑而歌,击鼓而歌,跺步(带有节拍的踏步)而歌,所以有了李太白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之语流传!而刘禹锡的《竹枝词》里“闻郎江上唱歌声”是另外一种形式,只唱不伴以舞蹈,(试想一下,这个青年船夫在江面上一个不大的小木船上又唱又跳,会不会翻船?哈哈)具体要看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景而定!以上只是我一家愚见,还请各位师友不吝斧正



楚襄蛮


诗歌的语言在于形象生动,这个"踏"字栩栩如生的描写了青年男女在春暖花开之际,踏步歌舞的形态,用"唱"意境荡然无存。


戴训德退休教师


正确。踏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从汉唐及至宋代,都广泛流传。它是一种群舞,舞者成群结队,手拉手,以脚踏地,跺出鼓点,边歌边舞。唐人踏歌的类型有:踏地为节、连袂而舞;顿足踏歌、拍手相合;择场跳月以择偶等。所以,“踏歌”是又歌又舞,而且以舞为主。



国学紫薇


刘禹锡《竹枝词》里闻郎江上踏歌声,踏字是正确的。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楼伊人


人间有两怕:一怕对人对事物的不理解。二怕人们不识货。

象刘禹锡一个唐诗大家,他怎能不知用语与用词和用字对整诗产生的效果?一个字所表达的比喻,形意与折射的含意是什么,能否体现生动和情感喻意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之作我们只可品味解读而不能断章和误解。

闻郎江上踏歌声。这个踏是节拍之意。无论这个郎是指郎君,还是指青年男性。也无论他是行走在江堤的柳荫之下,亦或是他站在小船中。而他的歌声必是踩着撑舟人所划船桨的支扭支扭声而踏节合拍而歌的。这个踏又是比喻踩鼓点之意。郎的歌声是以船桨的支扭声作为节拍而顺势唱出来的。

而道是无晴确有晴。是把雨后的日头比喻成了情感之意。即是说郎根据船桨的节拍把这支歌唱的有滋有味,生动而美妙极了,唱出了所歌之润味,表达出了歌的真正含义和体现出所歌者的心中情感。


福自福地來wjf


《竹枝词》是被称为"诗豪"的唐代刘禹锡的作品。

有的资料上是写的,"闻郎江上踏歌声",这个"唱"字和"踏"字哪个字更好些呢?



诵读起来,感觉"踏"字比"唱"字更有内涵和深意,歌声传的更加深远些。

唐代人用毛笔写诗,作者当初用得哪个字,已无从考证,如果考试,这两个字都应算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