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

汉唐读书


吴三桂在明清交接的关键时刻影响巨大,有人说他是大清的功臣,有人说他是明朝的叛徒,褒贬不一,各有各的的理由。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速放弃宁远,进京勤王。吴三桂没有迟疑,马上率兵前去救驾,只是在路上就得知崇祯自缢身亡的消息。北方的明军只剩下吴三桂所部,这支明军的归宿将决定天下的走势。

首先,吴三桂死守山海关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吴三桂,辽东人,他的父亲就是锦州总兵吴襄,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三桂也是大将祖大寿的外甥。松锦大战后,明军损伤惨重,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满清,吴三桂独自守卫宁远,明军回天乏力。

公元1642年,满清势头正盛,在收降洪承畴等人后,对吴三桂展开了招降攻势。皇太极手段极其高明,不仅把前后利害说得清楚明白,还令祖大寿等一概降将多次送出亲笔信,劝吴三桂归顺满清。

史料记载:

“今将军以孤立之身,负危疑之迹,岂能自保无虞!况尔明国,‘流寇’转炽,土宇凋残,倾亡之象,将军已目击之。时势若此,将军虽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

意思就是说现在将军孤军防守,是必定守不住的,况且大明国内已快土崩瓦解。将军都是看到的,将军虽然勇猛,但仅凭一己之力,如之奈何?

面对满清抛出的利诱牌、亲情牌、威胁牌,吴三桂并不为所动,当时的明王朝虽风雨飘摇,但依然是吴三桂的情感所系,他仍抱有家国情怀,投敌叛国吴三桂是不会做的。

1644年,在勤王的路上,吴三桂得知皇帝的死讯,无路可走的他选择退回山海关。此时吴三桂的心情是复杂不安的,不是他不爱国,一年时间没有粮饷的他也决定去救援崇祯。而现在明帝国已经支离破碎,仅靠三四万部队据守山海关,前有李自成百万农民军,后有精锐的八旗清军,据守只能死路一条。

如果崇祯还活着,或者崇祯南迁至南京,想来吴三桂就不会考虑投降的问题,而是选择继续跟随崇祯皇帝,或偏安一隅、或重整旗鼓。处境极为“尴尬”的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靠一方,只有这样他和他的部队才有可能活下去。

况且,吴三桂的父亲家人三十多口,还在李自成手中,而且李自成多次抛出橄榄枝,以高官厚禄、金银钱帛许诺吴三桂。李自成曾派人送去四万两白银,犒赏吴三桂将士,对于断粮断饷多日的吴三桂,也是救命之水。

对于如何决策,吴三桂也是和属下将士商议过的:

“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籍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

意思是说都城失守,皇帝已经宾天,我吴三桂蒙受国恩,应该以死相报,但以我们的实力根本无法破敌,该怎么办?

事实上,辽东的将士同样很苦,朝廷不信任,还没吃没喝,清军异常强大。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已经令其疲惫不堪,他们同样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大家说:

“今日死生,惟将军命!”

事到如此,吴三桂在权衡利弊下,首先选择投奔李自成,这也是当时最佳方案。但没曾想李自成约束部下不周,吴三桂父吴襄受到严刑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凌辱,一怒之下,吴三桂投奔满清。事实上,不论选择谁,吴三桂都不会据守山海关,当时不仅仅是利和弊,还有生与死。

虽然权衡利弊的吴三桂不会选择死守山海关,但如果真的死守呢?

假若当时领兵的不是吴三桂,而是类似海瑞之类的官员,或是抗清名将史可法,很有可能据守山海关。是名节重要还是性命重要,主要看将领的抉择,吴三桂投奔满清,虽背上了骂名,却保住了自身。

公元1645年,多尔衮率大军南下,要统一全境,史可法退居扬州,在其组织下,扬州百姓和部队一同守城。清军十万,扬州城内只有一万守军,这已经是个死局,但史可法下定决心,誓死报国,在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满清军队同样损失惨重。

史料记载: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

城破后,清军进行了报复式屠杀,扬州城内几十万百姓,死于屠刀之下,史可法拒降被杀,名留青史,悲壮且惨烈,史称扬州十日。假如吴三桂拒绝投降,山海关也将是辽东军队的覆灭之地,李自成可能会率先进攻吴三桂。

清军的强大,李自成应该很清楚,虽然他部队有百万,但大多战力较差,军纪散漫,从北京城的掠夺可以看出。不过清军则不同,善于野战,战斗力强,战斗意志坚决,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

李自成如果率先占据山海关,据险而守,依靠着数量优势,还是有可能守住山海关的,假如放任清军攻克山海关,那么李自成将必败无疑。吴三桂作为夹心饼干中的馅料,不论哪方胜出,他必将是那个牺牲品。

或许多尔衮会让李自成和吴三桂先火拼,消耗完吴三桂的部队。因为吴三桂和李自成已经从国仇升为家恨,双方很可能不死不休,就好比“一片石之战”。等待一切烟消云散,多尔衮再南下摘桃子,也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理论上讲,李自成已经把京城抢掠一空,单从明廷官员手中就搜出七千万两白银,而任士兵劫掠,不论是军官还是小兵,也收获颇丰。农民军的局限性就是如此,为何起义、为何造反,只为了一口饭吃,如果有吃有喝,那谁还想继续打仗。

这么一来李自成是发了大财,而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如此部队怎么会是清军对手,结局仍应是清军获胜,群雄逐鹿中原不会出现,满清依旧会统一全境。

在崇祯死的那一刻,就注定之后的一切,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皇帝都没了,明王朝已然无法挽回。想要挽救明王朝命运,吴三桂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已经自身难保,用三四万部卒来恢复大明河山,很明显是痴人说梦。

真正决定明帝国命运的是崇祯,是他把棋一步步走到终点,如果他像宋高宗赵构一样,南迁国都,或者在此之前就跟皇太极讲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大厦已经倾倒,单靠一个吴三桂根本撑不起来,就算是他逃过了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面夹击,逃离了山海关。那么他仍然面对去投奔哪个“皇帝”的艰难选择,南明小朝廷互相不服气,很可能吴三桂也会死于内斗之中。

说到底,还是崇祯帝的错,哪怕他提前把太子派到了南京,大家也有个奔头,如今被人全锅端了,谁也无力回天啊。

所以吴三桂,要么以死殉国,落下忠贞为国的名声,要么就是投降满清,或者死于内斗之中。


杨角风发作


吴三桂死守三海关,明朝照样灭亡。据《清世祖实录》载,1644年4月9日,多尔兖奉敕伐明,率八旗军约14万人,携带大量红夷炮,往定中原。原定从蓟州、密云近京处,毁长城突入。4月15曰,行军至翁后(今广宁),接到共约5万兵力的大明吴三桂泣血求救书后,改变进军路线,急奔山海关。李自成招降宁远总兵吴三桂失败,此时从北京率兵6万,声言10万东征。20曰吴三桂遣使求救于多尔兖,多尔兖接书大喜,即发令“命汉军赉红夷炮,进发山海关大路。”清军星夜启程,一昼夜间行100公里,21曰昏黑到山海关。此日大顺军与吴军激战一天,吴三桂知清军已在关外,遂突围出外城,驰入清军营中,见九王称臣,遂剃发。22日大顺与吴军继续激战,吴军渐不支,清军骑兵乘东北风之利,天助也!迂回至大顺军左侧背,突袭攻击,大顺处于清军与吴军夹击下,战斗异常残酷,大顺军死伤不计其数,“一食之倾,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漫大野,骑贼之奔北者,追逐二十里至城东海口,尽为斩杀之,投水溺死者亦不知其几矣。”23日再战永平,大顺军又败。大顺军退回北京。多尓兖向顺治帝奏报;“臣仰藉上天眷佑,皇上洪福,亲率大军,与吴三桂军马、步、红夹炮直捣燕京”像这种情况,吴三桂会死守吗?根本没有假设如果问题。明朝灭亡是迟早的事,最终还是被清朝所统治。大顺军那么顽强抵抗都抗不住,清军靠得什么取胜?靠得是先进的红夷大炮,大顺军与清军在真定、潞安、太原决战,都是被红夷炮击败。有史载为证,《山西通志》载:“顺治元年(1644)十月十三日,大兵至太原,时伪文水伯陈永福遣贱四处搜野,为固守记,时西洋炮未至,休士马以待。十一月三日炮至,集西北角击贼,永福勒马城头指挥,时垣立立毁十余仗,大兵拥入,贼众遁……”同样,在潼关大战,清军举红夷炮攻之,猛攻关城,所向无敌,李自成见大势己去,撒走。可见,李自成败在红夷炮下。大清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红夷炮的轰击下实现的。因此说谁掌握了先进武器,谁就能称雄称霸!


鸿雁27259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杀,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灭亡。

在明朝灭亡的情况下,吴三桂如果死守山海关有没有可能成功呢?

当时吴三桂面临李自成的大顺与多尔衮的大清两面夹击。

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军队只有四万人左右的吴三桂都打不过,即使死守,最终也是死路一条,事实上,如果没有清军的帮助,吴三桂肯定被大顺军消灭。

而江南的南明弘光帝政权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吴三桂根本指望不上。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降大顺或者大清。

吴三桂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因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与爱妾陈圆圆等全家几十口人都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控制。



因此吴三桂接受了大顺政权的招安,把山海关交给已经投降李自成的明朝将领唐通,吴三桂亲自带领部下向北京进发。

可是吴三桂走到中途听到父亲吴襄等明朝官员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抓起来拷掠财产以及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头号大将刘宗敏霸占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吴三桂不得不反叛大顺投降大清。

于是吴三桂打败唐通夺回山海关,勾结多尔衮的清军在一片石大战血战李自成。

在吴三桂快要被李自成的十万大顺军打败的情况下,吴三桂跪在多尔衮面前哀求救命,正式投降清朝。

在吴三桂军与以逸待劳的十几万清军的夹击下,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败涂地,被迫逃回北京。

从吴三桂的个人角度看,他投降满清是最佳选择,吴三桂从此飞黄腾达,成为清朝的平西王。

但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看,吴三桂引狼入室成为汉奸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几千万甚至上亿无辜百姓惨死在清军的铁蹄之下,中华文明进程也倒退几百年。


厚德载物49847


第一:明朝将会怎样?明朝并非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这与吴三桂是否死守山海关没有任何关系;第二:此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吴三桂能否守住山海关,而在于吴三桂到底想不想守山海关?李自成破京师王大明的时候,平西伯正在勤王的路上踽踽而行。而此时,距离崇祯皇帝发出的勤王召命已过三月有余,所谓察其言而观其行,吴三桂为人如何,由此可知矣。

一:掩藏在“孝义”面孔下的自私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山西,尽在咫尺的京城危在旦夕,惶急不堪的崇祯急下三道手召命吴三桂入关勤王。但吴三桂却刻意迟延,区区六百里地的路程硬生生被他走了半月有余却还只是走了不过一半的路程。而同样的距离,多尔衮却只用了两天时间。由此可见,“择忠臣于孝义之家”的古训并不完全正确。明朝末年的态势,早已脱离了一贯的“忠君爱国”的范畴,百官群僚、贩夫走卒的自私自利已经到了极致。

吴三桂出身显赫,少年豪雄,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勇率家陷阵救父而闯下“勇冠三军,孝动九边”的名号,并以此而被天启、崇祯所关注,一路青云直上、贵为山海关总兵,成为明朝最年轻的高级军事将领。

但即便如此,自幼生长于“私军化”异常严重的辽东地区,所谓的“君父之命”早已被抛在一边,个人的荣辱、家族的兴衰、权势禄位的显赫与否才是这些军阀最关注的的问题。而朝廷不过是他们仓储之地罢了。虚报兵员,贪鄙凶残成了辽东军的代名词。

二:降清是吴三桂早已备好的退路

即便吴三桂愿意死守山海关,但那时候的明朝也早已随着崇祯帝的自挂东南枝而烟消云散。身为遗臣的吴三桂在接到李自成的招降信之后也并未迟疑即马上宣布效忠。可见,精力旺盛而野心勃勃的吴三桂并没有为明朝守节尽忠的打算。

此后,因为陈圆圆刘宗敏所夺,爱妾心重的吴三桂于是发出“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的感叹,随即调转部队宣布与李自成决裂,并马上写信多尔衮,以“为君父报仇,愿借兵友邦”的理由,剃发易服恭迎入关。试问这天地间,还有比这更无耻的人吗?

在很多人还沉浸在吴三桂“为美人不惜背负千古骂名”的伟大爱情时,可曾注意到吴三桂本质上不过是个“无君无父,无国无母”之人?明知一旦自己回军,必然会因激怒李自成而导致全家为戮,却依然义无反顾,陷全族上下于百死难生之地,试问这样的爱情真的伟大吗?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即便是深爱者如陈圆圆也不过是吴三桂的棋子罢了。为其“叛国投敌、甘为汉奸本”的行为渡上一层悲壮。即便没有陈圆圆之事,亦必会有其他事成为吴三桂“开关迎敌”的借口。

三:乱世军阀,国破家亡之际,军权就是特权

“和蚌相争,渔翁得利”生逢乱世,原是良民的李自成造反了,不是亡国之君的崇祯亡国了。手握军权,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吴三桂却趁此良机平步青云、一飞冲天了。

纵观整个“甲申之变”,从头到尾,无论是文官集团还是武将军阀,甚至是皇族贵戚。竟没有是在为家国天下考虑的。“皇帝轮流做,百官过我手”从厚颜无耻的大明首辅魏德藻到明亡之后依然屡受南明政权封赏的吴三桂。种种事迹,无不在告诉我们,末法之世,只有利益,没有道义。

如果吴三桂说“投降非我意”,那我是信的,毕竟没人愿意背负千古骂名,即便他伪装的再好。但他若说“忠君死社稷”,我是决然不信的。因为在吴三桂身后,还有庞大的辽东士族、和辽东军阀集团,吴三桂不过是其代表人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是吴三桂本人还是其背后的辽东势力,都不可能死守山海关,因为扼守要塞的特殊使命。在崇祯去世后(所以拖延勤王时间),使他们不仅不需要为国尽忠(大明已亡,谁又能苛责他们呢?),还有有足够的资本攫取最大的利益(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投敌叛国,谋求私利)。不然,为何区区吴三桂在入清之后能被封为割据一方的“平西王”呢??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大家批评指教,谢谢~


狐笔春秋


如果三桂同志死守山海关,别说明朝的命运会如何,自己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

因为,吴三桂将面临两难的境地,然后腹背受敌!

投靠李自成吗?这样一来他要背负的是叛国之罪,除了他的嫡系部队我想其他生力军或是忠于明朝的散兵游勇是不会跟他混的

但是投靠满清就不一样了!此时的多尔衮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携带大量八旗精锐及百万明朝降军直奔山海关

吴三桂也是一代帅才,此刻他敏锐的嗅出,只有一个选择才能保全自己、保全名誉

死守也亦非不可,只是结局只能是名留千古,没有生前荣耀而已

吴三桂凭借手中的关宁军,外加一部分杂牌,坚守不出是最佳选择。但是这样就长久吗?多尔衮已经带着满清势力倾巢而出了,身后又是拥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自己在夹缝中如何得到保全?

吴氏一家老小、关宁系全军将士的生死存亡全部系在了吴三桂的手上,纵使他有忠君爱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也得掂量掂量。况且,三桂同志也并非...

退一万步说,吴三桂决定捍卫大明王朝的荣耀,为死去的崇祯尽忠,那结果也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兵败身死、全家遭受屠戮

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不会放过他。在满清入主中原的路上,吴三桂是眼中钉、肉中刺,势必要将其击溃才能入主中原

而对于李自成来说,只要是崇祯的人,一定得赶尽杀绝!毕竟崇祯就是给自己逼死的,新皇卧榻之下还能容前朝忠臣吗?

得了,为明朝尽忠无论如何都是亏本买卖,吴三桂不想这么做!于是他开始大量双方实力,并准备做决定

为何说吴三桂是难得的将才,因为他知荣辱、懂退路!

史称老吴因为陈圆圆一事,怒发冲冠为红颜;原本是要跟李自成混的,结果一咬牙、一跺脚就跟了多尔衮。如果说真是如此,我们也只能感慨一句——三桂真性情啊!

当然了,这只是玩笑话。在吴三桂降清的背后,是有很深的政治寓意的。早在明朝未亡之前,吴三桂基本就能看出来日后的发展道路,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猛人都降了清,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的壮士都捐了躯;自己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于是乎,他开始考虑投靠哪边的问题。首先是李自成,虽然李闯王一路上所向披靡,但却并非是真正的能打,是明朝已经打光了一切,或者说能打的人都开始琢磨退路(左良玉)。反观满清,手中精兵强将不说,还有像范文程、洪承畴这样的猛人帮忙,跟李自成这种泥腿子是不太一样的

而且满清打着的旗号是为崇祯复仇,而诸多降军也都是不愿意跟李自成混的那种,如果自己选择投靠满清,如果顺利得天下,自己则立下不世之功;如果投靠李自成,纵使是击退满清,但却因自己绝非嫡系而几乎不会被重用。毕竟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古往今来就是如此

所以,还是跟着多尔衮混比较有前途,看看洪承畴就知道了

机关算尽的平西王,终究只是乱世枭雄而已

吴三桂降了清,十分干净利落的就干掉了李自成。随后在剿灭南明、帮助清朝一统天下中又做出了卓越贡献,功勋卓著的吴三桂成为最强藩王,坐拥几十万兵马,算是成了雄霸一方的土皇帝

只是,好日子是永远没有头的;而权力的欲望也是无穷无尽的。况且还有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年过六十的吴三桂决定造反,拉着耿、尚二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清复明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也或许是吴三桂并没有这个命,亦或是他原本就不具备帝王的能力,最终三藩之乱被平定,而吴三桂也只是过了几个月的皇帝瘾就病死了

不得不说,三藩之乱声势浩大,一时间获得南方大量军民的支持,而势头也一度直逼中原,搞得清朝大部分贵族王侯战战兢兢,一度表示想要退出关外,回到东北。可见当时吴三桂的能量是有多大,可惜最终吴三桂并没有改变历史,而只能成为历史中的过客

如果说,年轻时候的吴三桂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那么成年后的三桂则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军阀。当国家荣辱和个人利益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后者。

所以,忠君爱国这一那个年代的优秀品质,在吴三桂身上是没有的。否则他不会在降清之后立刻进入角色,先灭大顺、后攻南明;成为满清最得力的先锋

至于最后的三藩之乱,纵使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却也只是口中说着忠于国家而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

所以说,他不可能誓死守卫山海关,这不符合他的人生信条!退一万步说,如果他真的选择孤守山海关抗击清军,那他定是像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一样成为流芳千古的忠臣!但他终究是那个人人口诛笔伐的“汉奸”呀,不是吗?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放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1644年,围绕着崇祯、李自成、吴三桂、多尔衮四人的斗争徐徐拉开。正月初一,闯王李自成在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后,于西安登基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初一,李自成克宁武关,同日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大明京师最后一道外围重镇失陷,惊慌失措的崇祯急忙下诏征天下兵马入京勤王。三月初五,崇祯加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而后命其火速进京护卫。三月十一日,李自成军开进宣府,崇祯再次下诏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京勤王。



三月十五日,顺军抵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北京危矣。三月十七日,顺军以大炮轰北京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半夜明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顺军入北京城。三月十九日清晨,明兵部尚书张缙彦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入北京内城,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而亡,死前留下遗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经承天门步入内殿。同日,远在关外的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

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突获李自成占京师崇祯自缢的消息,此时仅凭吴三桂一军之力是无法与李自成抗衡的,因此为稳妥起见退回山海关,静观其变。四月二十一日,在与远在南方的明朝联系无望,自身的兵力又无法与顺军、清军任何一方相抗衡的情况,综合各种考虑,吴三桂最终倒向清朝,而清朝因此得以顺利入关,占据山海关。


四月二十二日,顺军被吴三桂、清军击溃,吴三桂兵败山海关。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由北京逃往西安,不久北京为清军所占。五月十五日,逃往南方的明朝大臣,及在南京留守的大臣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是为弘光帝,史称南明。

介绍了1644年的形势后,我们再来谈谈题主所问的“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会怎样”的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得分开谈,我们先来谈谈吴三桂死守能不能守住山海关。这个答案其实很明显,那就是绝对守不住,除非是远在南方的南明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兵力反攻中原,然后将李自成赶出北京,不然吴三桂绝对守不住。但事实上,当时远在南方的明朝政权还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此时他们还在为该选谁做皇帝而在明争暗斗着,试问谁他们怎会想着北伐中原呢?如此,在没有明朝的支持下,吴三桂仅凭一个山海关,数万兵力,他如何与李自成、多尔衮这两个拥有精兵数十万,并有着一国的资源的势力斗?



对于吴三桂而言,此时他的处境就是政治上孤立无援,经济上后无补给,军事上腹背受敌,因此就是这样的绝境,试问吴三桂还怎么死守山海关?就这样的处境,即使李自成、多尔衮两方不进攻,只是围困,吴三桂的山海关不出半月也就会土崩瓦解,毕竟山海关只是关隘,而非城池,它完全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因此,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是绝对守不住的,别说守一个月,就是半个月都未必守得住,毕竟吴三桂的山海关外有对中原垂涎已久的清朝,内有对其虎视眈眈的大顺,在他们两方的夹击下,山海关就是一座孤岛,而且是一座贫瘠的孤岛,如此焉能守。

之后我们再讨论下,吴三桂死守山海关,对于明朝会有怎样的影响?假设吴三桂真的能抵挡住大顺、清朝两方的轮流进攻,这对于明朝的影响还是蛮大的,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清朝的军队就不能大规模的进入中原,虽然他们可以由蒙古绕过山海关,从而进入中原,但这样的做法,却是让清朝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用兵,因此为这样远距离的机动,所耗费的物资是巨大的,这对于此时还是在关外的清朝是无法负担得起的。



因此只要山海关不丢,清朝就不能入主中原。而后从李自成入主北京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即使没有清朝的加入,他不出一月也会自行崩溃,如此远在南方的明朝势必就有机会重返中原,毕竟相对于李自成的毫无远见,南方的明朝还算是好的,而对于党争,南明有,李自成那里也有,因此综合比较起来,南明重返中原的机会显然要更大,而到那时又重新占据天下的明朝,却也还是能够抵挡住清朝的入关了。

当然事实上,在当时对于吴三桂来说,他能有的选择只有二个,要吗是为大明效死忠,以身报国。要吗就是投降顺军或清军的任何一方。



而从正史中我们可知,吴三桂显然是选择了后者,而且还是选择了投降清朝,这个最坏的选择。现如今关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主要流行着以下三种说法:

替父报仇。吴三桂在投降清朝后,曾与旁人这样说道:“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以雪君父大仇”《平西王吴三桂传》,就是说我之所以会投降清军,是因为吴三桂杀了我父亲,所以我这是为了报杀父之仇才选择投降清军,希望借助清军的力量来灭掉李自成。可事实上这个原因似乎并不成立,因为李自成会杀掉吴三桂的父亲,是因为吴三桂选择投降清军,所以是吴三桂投降在前,李自成杀其父在后,而不是李自成杀其父在前,吴三桂投降在后。为报国仇。明末大臣夏允彝曾在评价吴三桂降清一事,这样说道:“闯寇所以诱致之者甚至,三桂终不从。都城已破,以杀寇自矢。包胥复楚,三桂无愧焉。包胥借秦兵而获存楚社,三桂借东夷而东夷遂吞我中华,岂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幸存录》),夏允彝认为吴三桂不降李自成,是因为他觉得李自成就是乱臣贼子,而且他最初也没有想过要降清,他只是想借清兵来击退李自军,然后替崇祯报仇,光复大明。但让吴三桂万万没想到的是清军是狼子野心,吴三桂利用他们,他们也在利用吴三桂。报夺妾之恨。这是目前最为主流的说法,《明史.流寇列传》载:“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就是说吴三桂之所以不降李自成,而是降清是因为宠妾陈园园被刘宗敏所抢,于是愤而回到山海关,对李自成军开始用兵,可是后来因寡不敌众,无奈下吴三桂只得降于清朝。



那事实上吴三桂降清真的是以上三种说法的其中一个吗?个人认为非也,吴三桂会降清,这是必然的结果,以当时的局势,在与南明联系无望,自身又无割据一方的实力,又与李自成交恶,被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围困的时候,李自成要想活命就只能是选择降清。所以这无关乎为父报仇,为国报仇,乃至是为报夺妾之恨,吴三桂降清仅仅只是为了活命。

其实最初吴三桂的确是有考虑过投降李自成的,并已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明史.流寇列传》载:“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当时因种种的原因,吴三桂已经决定投降李自成,并欲亲自前往北京投降。可是最后李自成种种糊涂至极的做法却硬生生的将吴三桂给推到了清军那边。

李自成先是在实行追赃助饷政策时,错误的将吴家抄家,然后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等亲人关入大牢。而后又对刘宗敏抢夺吴三桂宠妾陈圆圆的事情不闻不问。最后更是在没有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因怀疑吴三桂降清,就发兵数十万进攻吴三桂。如此,在这接二连三的昏庸透顶的做法下,最终吴三桂选择了投降清朝。



其实在吴三桂因家人被关,宠妾被夺,然后返回山海关时,李自成还是有机会的,毕竟这时吴三桂并没有下定决心要投降清朝,因为他还不想做国贼,所以此时李自成只要迅速的做出正确的反应,吴三桂就还会降于他。只要李自成能够将吴三桂的家人立即送回到吴三桂手中,然后摆低自己的态度,向吴三桂解释这所发生的一切,而后立马赐予吴三桂、吴襄高官厚禄,这件事也就能解决了。

可是,李自成却并没有这么做,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他偏偏是选择最差的,那就是兴兵讨伐。此时李自成一听到吴三桂突然返回山海关,他第一时间认为吴三桂被清军策反了,然后就第一时间率兵北上追击,并挟带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前行,欲胁迫吴三桂投降。



李自成如此的做法,自然就在吴三桂面前丧失了最后一丝的信任,如此,吴三桂与李自成彻底决裂。而此时,吴三桂要想自保,唯一的选择就只有投降清军了,别无选择。


澳古说历史


崇祯十七年三月二十,也就是崇祯皇帝自尽的第二天,吴三桂抵达了丰润,得到北京失陷的消息,于是停下来观望。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南方的福王还没有登基,吴三桂虽然手中有一支生力军,但无法单独对抗李自成,更无法单独对抗山海关外的多尔衮,他必须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真实的历史当中,吴三桂选择了多尔衮,与其联手,在山海关痛击李自成,然后充当急先锋,帮助清军横扫华北。

如果吴三桂当时做了相反的选择,与李自成联手,死守山海关,会出现什么局面呢?

首先一个问题是,要想让吴三桂与李自成合作,李自成能够开出什么价码。吴三桂对明朝廷的忠诚度还是可以的,此前他舅舅祖大寿的部将联络他归降清军,他一直不肯。

崇祯死后,吴三桂想让李自成把皇太子送到他手里,说明他很想成为匡扶社稷的勋臣。这些想法,都是他与李自成合作的障碍。

此外,李自成有没有能力兼并吴三桂的军队,也是一个大问题。李自成占领的地方,都是连年遭灾的穷地方,油水很有限。明朝主要的饷源,此时还在官军控制之下。而当年的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之后,从海路一下子给吴三桂运送了十万石米、白银五万两,李自成恐怕做不到这一点。依靠拷打官僚,能够得到的财富毕竟有限,也不是长久之计。

我们假设,这些问题都被他们解决了,吴三桂与李自成联手,并且继续守卫山海关,会是什么结果呢?

多尔衮在得知崇祯皇帝死去的消息之后,在范文程的建议之下,率领清军精锐奔向山海关,显然是志在必得。

此时宁远城已经被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外没有了明军驻守,吴三桂的防御也就缺少了纵深,只靠一道山海关,显得过于单薄。但几十年来,明军已经习惯了防御,如果死命抵抗,多尔衮要想拿下山海关,难度极大。

一旦在山海关外拖上几个月,多尔衮的后方供应就难以保障,吴三桂还是有胜算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尔衮的失败。李自成在完全征服北方之后,是与南明相持还是互相攻伐?如果开战,吴三桂会不会倒向南明,从背后给李自成来一刀?依吴三桂的性格,他是做得出这种事的。

到那时,多尔衮必定会有所作为,清军军力强盛,他们入关、逐鹿中原是迟早的事,到了那种地步,最终谁能胜出,还真不好说。


于左


不在时局看不清局势,但是要多看一些历史,多读些书,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总归是历史,基于历史,根据你的认知,去伪存真,能够有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历史。

吴三桂有叛国吗?

吴三桂是明朝的边关大将,在崇祯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背叛崇祯,吴三桂作为辽东战局最高负责人,拥有明末重金打造的关宁铁骑,虽然可能不如想的那么厉害,但也是抵抗清军多年的王牌军,在乱世中,这样一只部队,是各方势力都极力拉拢的,尤其是满清方面,皇太极让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想拉拢吴三桂,此时考虑到家庭因素(吴三桂父亲在北京实际为人质)等多方面原因,吴三桂没有答应皇太极。

如果吴三桂真的是一个奸佞小人,不顾家人死活,早就投敌了。

出于对明朝的最后一丝忠诚,崇祯两次召吴三桂进京勤王,吴三桂两次都动身了(第一次去晚了,清军都撤了,第二次走的更慢,没等到,北京就被李自成攻破了)。但这也是极好的啦!因为和吴三桂相比,有一路总兵报告崇祯说腿受伤了,竟然带着部队往南逃窜,这貌似就是南明会有40-50万军队的原因吧!

吴三桂进京勤王,走了一半,皇帝死了,这一下尴尬了,前方的路是杀了你领导的流寇,回去的路是一直打你的蛮夷。人世间最大的无奈也莫过于此了吧!聪明的吴三桂选择了退回山海关守望。

吴三桂有什么资格死守山海关?

题主说,让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我先说一句,吴三桂在明朝的宁远总兵,到辽东总兵,驻地一直在宁远,山海关一直是别人驻守,之所以,山海关会落到吴三桂手上,是李自成的属下抄了他的家(据说还抢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才夺取山海关,当时山海关已经归李自成接管了。

所以,山海关是吴三桂抢来的,于法理上来说,吴三桂连守的资格都没有。

吴三桂确实拼劲全力死守山海关,只不过对象是李自成

吴三桂虽然没有资格,但是乱世之中也没什么讲究,吴三桂还是占据山海关以观局势发展。

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李自成率军直取山海关的同时,多尔衮已经完成了全国动员,男的,能走道的,除了老人和小孩,全都上战场。按照多尔衮的想法,有可能只是想进关内干一票,也有可能有别的想法,反正是上路了。

吴三桂得知消息后,派信使邀请清军入关,替崇祯报仇,然后划黄河与清军南北分治。正在路上的多尔衮欣然答应。

吴三桂的这个举动得到了当时南明政府的支持,在当时看来,闯贼比满清更可恨。

在山海关,毫无疑问,大败李自成,入关之后的多尔衮就不是关外的多尔衮了,开始放飞自我了,果断改变当时满清的国策,开始问鼎中原,并把福临从沈阳接到北京登基。

所以,吴三桂真的死守了,而且守住了李自成的进攻。

题主大概问的是,如果李自成与吴三桂联手,历史会如何走向,这个请关注我头条号,里面有具体文章分析。


史论纵横


如果吴三桂能死守山海关的话,那么清军很有可能难以入关,但是如此的话吴三桂只有投降李自成一条路可走,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路。

因为李自成当时已经攻取北京,已经预备了军队进攻山海关,且当时清军也已经有所行动,也是意在攻取山海关。


吴三桂除非投降李自成,如此才能避免两面夹击,而他也将面对的是关外的清军,那么死守还是可以守住。

只是吴三桂有很大可能会被李自成坑死,原因就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没有快速恢复整个朝政的运转。

也就是说李自成难以平定北方,而且李自成也没有足够的军饷来供给吴三桂,要知道维持山海关防线,所需要的何止百万。

而要指望李自成给吴三桂军饷,那几乎是不可能,李自成将抢来的白银和粮草当作私产,从这一点来看,李自成难堪大任。

且当时李自成没有足够的威望,实在是难以让北方的明军投降于他,所以李自成攻取北京,很快就将成为众矢之的。

按照李自成的阵营,估计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兵败,而吴三桂估计也早已经够呛,其结局大抵是被清军而杀。



但是到了那时,清军入关的先机已经失去,九州大地很有可能在此掀起军阀割据的状态,合股势力的割据会导致混乱持续更多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清军的入关对于明末乱世的终结是有促进作用的。尽管这个过程是个悲剧,但不可否认这一点。


明末的动乱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出现真正雄才伟略的人,只出现李自成和张献忠之辈,这些人总归是欠缺了些。

只可惜当时的明朝,实在是腐败到了极点,其内部的腐朽,使得连李自成这样的流寇都能攻进北京城,实在是可悲可叹!


小司马迁论史


我是花开时节思春秋,也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这个假设,是基于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退守山海关之后的战略问题。

形势分析

此时的局势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吴三桂带领关宁军镇守山海关,而清军即将出兵入关与明顺两方逐鹿中原。

客观上分析,此时明朝的首都虽然被占、皇帝死亡,但明朝的地盘仍然广大、势力仍然较强,但在北方的势力较弱。大顺占领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及河北等大部分或者部分地区,军力比较强盛,但统治基础比较薄弱。而清朝只是占据辽东地区,但辽东地区已经统治多年,后方稳固,有部分蒙古盟友支持,朝鲜和东江镇已经征服,且拥有征战多年的十多万强军。

因此,综合起来分析,其实论实力大明、大清、大顺大体相当,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如果李自成与吴三桂、清军此时不急于决战,而是坚守坚城、关隘,北方的局势不会那么快明朗,以至出现清军一举占领北方、入主中原的局面。

吴三桂的选择

吴三桂拥有明朝在北方的最大军事力量,且占据山海关这一重要据点。这是他的优势所在。劣势在于,吴三桂单独面对清军和顺军处于不利地位,且在北方没有明朝的助力,没粮没钱,难以坚持。但吴三桂这一方却是决定清军和顺军力量对比的关键。历史上,吴三桂的选择是联清攻顺,引清军入关,当上了“汉奸”和“带路党”,他个人和民族的悲剧由此决定。

如果吴三桂真正投降李自成且李自成重用吴三桂,清军其实短期内难以有什么作为:一是很难攻破山海关,二是从其他关口入关,攻打北京,也很难一时之间取得多大战果。这是明清交战十多年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事实:清军从来没有真正攻破过山海关和北京。如果顺与清如同明与清那样相持下去,反而大顺会逐渐占据上风,因为李自成的战争动员能力要远远强于崇祯皇帝。当然这只能是假设,历史上李自成的形势判断和所作所为都出现了失误。

如果吴三桂死守山海关,明朝将会怎样?

吴三桂如果仍然忠于明朝,能不能守住山海关?我认为,是可以的。

历史上,吴三桂主动借清军(实际上最后是被逼降清)合攻顺军。如果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不去联络清军,清军仍然会按原计划从其他关口进攻北京,李自成率军进攻山海关之时,吴三桂只要不与顺军野战(历史上之所以不守关而是野战,是因为要与清军合攻顺军),守住山海关没有任何问题。而顺军攻山海关无果,为了应付清军来攻,只能退守北京。没有在山海关大败,顺军守住北京也没有问题。那么,清军也只能如同过去那样退回辽东。

吴三桂如果仍然忠于明朝,无非是两种局面:一是镇守山海关,防止清军入关,短期而言可以做到,长期来看,需要顺与明达到协议,取得南明的支持(海上或陆上);二是北方形势稳定之后,顺与明达到协议,将山海关移交大顺军,而回归南明,作为一镇之军镇守江北。因此,只要吴三桂仍然忠于明朝,一段时间内基本上会形成大顺(占据北方大部)、大明(占据南方大部)、大清(占据辽东)三国分立的局面,而占据四川的大西政权或者暂时存在或者被灭,不会成为决定大局的关键一方。

在这种局面下,明朝或者说南明主要面对的是顺而不是清,是顺灭明还是明灭顺?最终的命运如何难以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如同历史上那样快速为清军所灭。毕竟,明朝在南方仍然有很强的实力,战争的对手变了,结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明与顺不会很快决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