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造反前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为何还能调动军队?

fjh4933


吴三桂原本是明朝的边将,手中握有明军最后一支精锐“关宁军”。

“关宁军”实际上是脱离明朝朝廷的“自主经营”的准“雇佣军”,是吴三桂“乱世创业”的本钱。凭借着“关宁军”,吴三桂叱咤明末清初几十年。

崇祯17年(1644年)因为李自成的错误决定,导致了原本打算向李自成称臣的吴三桂降清,并且一路领着清军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也就在这个阶段,吴三桂被清廷封平西王,持平西大将军印。

吴三桂可谓在清廷创建之初,立下了汗马功劳,称其为清廷进关的开国功臣也不为过。因为此后吴三桂先后在山东驱逐李自成部下,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和其他两蕃一起,几乎替清朝打下了南中国半壁江山。而这些都是“关宁军”带给吴三桂的。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吴三桂虽然名义上属于清廷,但实际上是几乎独立于清廷的。

因为为了攻打南明,清朝给了吴三桂非常大的自主权限,吴三桂用人吏部不得干预;吴三桂打仗兵部不得干预;吴三桂要用钱户部不但不得干预,而且不得稽迟。也就是说实际是哪个那个时候,吴三桂要是想反,清朝只有断他粮饷一条路,别无他路。

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彻底给清廷交了“投名状”。

清朝便封他为“平西亲王”(满清仅有的两个汉人亲王之一,另一个是耿精忠),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允许吴三桂开藩设府,坐镇云南,兼辖贵州。吴三桂在这个阶段迎来了在清廷最大的荣誉和权势。

但是与此同时,清廷也在考虑着如何给吴三桂套上“笼头”。

到了康熙2年(1663年),南明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了,吴三桂在拥兵自重,就要尾大不掉了。所以清廷首先以军事已经结束,收回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而且在收回“平西大将军印”的同时,清廷有意识地开始收回吴三桂的官员任免权,希望让云贵官员的任免权都收归吏部;但是在粮草供应上,由于吴三桂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清朝妥协了,保持了现状。

但实际上,兵权和人事任免权清廷根本没有收回来,所以只能彻底保持现状。

清廷虽然收回了“平西大将军印”,但是根本无法收回实际兵权。因为驻扎在云贵的军队主体本质上仍然是“关宁军”,而且仍然保持着军事行动,所以实际控制权一直都牢牢掌握在吴三桂手里,这些人都是吴三桂从山海关带出来的,他们只认吴三桂,而并不认识年幼的康熙。更关键的是,清廷此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吴三桂;而且吴三桂只不过是“三藩”中最大的一个而已,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事权表面上是收归吏部了,但实际上,也是然并卵。云南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几个新任官员,想在云南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吏部实际上收回的也只是“手续权”,实际上的人事权还是掌握在吴三桂手里,这被称为“西选”。关键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吴三桂实际上手伸得比清廷想象的还要远,除了云贵以外的地方,还有很多吴三桂的故吏;朝廷里也有很多吴三桂的眼线。

当康熙12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在解决了权臣鳌拜之后,寻找新的对手,要求撤藩,彻底打破了维持了10年之久的“现状”。

吴三桂斩杀了朝廷派驻云南的巡抚朱国治,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结果是南方半壁江山一时间云集响应,而全国很多重镇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开始加入了起兵的行列。吴三桂联合三藩和台湾的明郑势力,最辉煌的时候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兵锋所指,一直与清廷隔江对峙。

但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吴三桂一个“昏招”导致了自己最终的身败名裂。

康熙13年(1674年)11月初5,吴三桂在衡阳自立为“周王”,并且打算在有生之年过把皇帝瘾,于康熙17年(167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周。显然读书不多的吴三桂并不知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的这个决定,突然一下子就把自己陷入了一个孤立的境地。原本和吴三桂一起起兵的人,感觉都吃了苍蝇,自己是反对清廷,但又没打算做你吴三桂的臣子。于是很多人如陕甘总督王辅臣也开始作壁上观了,这就为康熙争取其他势力,赢得了机会。康熙15年(1676年)吴三桂的势力彻底走下坡路了,而清廷的势力开始出现了反转,

最终康熙经过8年的斗争,于康熙21年(1681年)全部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被挫骨扬灰。




炒米视角


首先要说明,吴三桂可不是造反前才上交平西大将军印。早在康熙二年,也就是他驻守云南的第四年朝廷就收回了这枚印章。而直到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十年后吴三桂才造反。所以,这个印信对他本来也没起多大用处。


所以要看吴三桂调动军队靠的是什么。不是平西大将军的官职,而是自己带进云南的精锐部队和长期在云南自己经营,官员都是自己任命的,部下只知平西王不知朝廷,自然铁定跟随。吴三桂是不是大将军一点关系也没有。


吴三桂自从在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共同击败李自成后,获封平西王。此后,与其他投降清朝的明朝将领一样,为了表忠心,吴三桂南下清剿南明和各路起义军的残余势力。先后在山东驱逐李自成部下,随英亲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也就正是在这个时候,朝廷授予吴三桂平西大将军一职。也就是那枚官印的由来。


这就要说到吴三桂的兵马究竟从何而来了。首先,吴三桂有一支自己亲信的部队,是当年他驻守山海关时的精锐,也就是著名的“关宁铁骑”。虽然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奇强。所以进入关内后无往不利。在关中时与李国翰共同作战。李国翰死后,也接掌了其部,势力更为壮大。而清廷为了更好的推进吴三桂进兵攻打南明,给予其充分自主权,“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简单来说,吴三桂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所以,当吴三桂进入云南后,这支部队基本已经成了他的私人部队。

吴三桂希望像明朝沐英那样世代作为藩王镇守云贵,朝廷自然不愿意,也做了一定的牵制。康熙元年,吴三桂追杀至缅甸杀死永历帝,兼管贵州,权力达到顶峰。云贵二省官员全部由吴三桂节制。于是朝廷以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为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但那又如何?这些部队都是吴三桂带进云南的,部队得奖领也全都是吴三桂老部下,有没有这个印信,他都能调动。更重要的是吴三桂依然是驻守云南的平西王。他仍然肩负着剿匪的任务。于是,吴三桂以此为要挟,向朝廷要粮饷,要军需物资,朝廷不敢不给。


朝廷还剥夺了他的官员任免权。让云贵官员的任命都回归吏部,可惜一样没用。因为原本的官员基础都已经是吴三桂打好的了,新人官员即使是朝廷任命也必须巴结吴三桂,否则自然在云贵待不下去。吴三桂选派的官员称为“西选”,在云贵是真正的本土势力。外来官员都惧怕三分。而康熙六年,吴三桂假意上表以年老为由请辞总管云贵二省督抚之责,朝廷顺势准奏,但是云贵二省督抚却上奏请求挽留。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云贵官员不管朝廷如何,只是以巴结吴三桂为第一要务。

所以,当康熙十二年,三藩假意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的时候,年轻气盛的康熙顺势撤藩。吴三桂大怒,当即斩杀朝廷派驻云南的巡抚朱国治,联合各路人马起兵反叛。云贵二省奚听号令不说,南方半臂几乎云集响应。这与清朝的早期政策密切相关。清朝八旗部队多在北方,而南方用明朝降将带领自己的部队攻打。为了效率而不断提高他们自主权,最后一个个离心离德,尾大不掉。因此,康熙继位后对这些势力逐步削权,引发三藩之乱,也算是用了猛药,解决了一系列顽疾。


伊耆角木


其实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要想调动某地的兵权,都得需要兵符这才能够最终调动。但同时不是也出了诸如“岳家军”’戚家军”等军队吗?这种军队究尽听谁的可想而知。而吴三桂之所以在没有兵符的情况下,也能够快速的调动兵力,这其中的原因跟其在此地经营多年有关。

早年的云南,相对于中原属于蛮荒之地,天下初定,甚至有些百姓连皇帝是谁都不知道,又经常有叛军的存在,为了能够顺利的平乱,对军队的掌握权尤为重要。所以吴三桂在军队之中,大肆的培养其心腹之人,有了心腹之人后,你能够指恢这几个个就行了,普通的士兵才懒得来看你是否有兵符呢?当官的喊冲就冲,有银子拿就行。再加上吴三桂带兵多年,自然有他的一套手腕,就这样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整个云南的边境之中,这些众多的将士们,自然也就只听吴三桂一个人的话,毕竟山高皇帝远,就算是康熙有心彻底接管此地,但也是有心无力罢了。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战士们在看到自己昔日的统帅,遇到比较为难的事情之后,肯定都会听从他的命令,因此所谓的兵符,在他们的眼中根本就不算什么。


老檀大叔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原为明朝辽东总兵,1644年降清,被封为平西王,1659年镇守云南。1673年,因康熙撤藩,而反清。

吴三桂在云南经营十几年时间,他独揽军政大权,在推行改土归流的同时,也准许一部分土官 、土司世袭。政治上专权跋扈 ,网罗人才,背着朝廷自选文武官员, 培植党羽, 利用宗教维护统治。吴三桂善于笼络官兵人,利用权势,借科举,叙录藩下子弟。

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

吴三桂降清是权宜之计,不是真心,而是被逼无奈。一方面,吴三桂被明朝委以重任,全部希望寄托与他。一方面多尔衮又对吴三桂进行诱降,使吴三桂摇摆不定。这时,吴三桂得到消息,其父、妻陈圆圆等被李自成抓获。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向多尔衮借兵报仇,从而降清。

清朝对于吴三桂的投降也是相互利用,借吴三桂之手对明余部进行追缴镇压。

清朝以少数民族建立全国性政权,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政府、军队都是并行制,凡政府各部门置满汉两人,满在汉上;军队分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在绿营兵之上。如此种种,满族人在全国高人一等。这样,满汉矛盾在全国范围内存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吴三桂经营云南十几年,尤其是在军队方面,利用亲信网罗人才,把持军权,使军队成为他自己的私人武装。

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 ,吴三桂以南明桂王为号召 ,囚禁朝廷专使,杀害云南巡抚 ,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表示继承明室反清“意愿”,进行反清复明,正式反清。以此为由,尚可喜、耿精忠等响应。

随即北占四川, 东出贵州 , 攻进湖南, 并先后占领长沙 、常德 、岳州 (今岳阳 )等地。


人文行天下


在我们的印象中,兵符是调动古代军队的最常见的方法,认符不认人。

正常调兵过程:皇帝赐下兵符——兵部发下任命证明——出示兵符、任命——将领召集士兵。可实际见到兵符的只有那将军和几个统兵的都统,下面的士兵是听从都统的,所以只要‘控制’那几个都统就控制了整个军队。在古代造反是抄家灭族的死罪,即使后面士兵知道了这是造反,也只能认了。

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迎接清军入关后,吴三桂一直给清军充当打手,山东驱逐李自成余部、西征李自成大本营、镇守关中清剿反清势力、入川攻打张献忠余部、最后再率众南征云贵、攻打南明小朝廷。清廷由于入关不久加之为了安抚汉族将领就封吴三桂平西王、坐镇云南。

吴三桂坐镇云南大约三十余年,由于清廷内部争斗,无暇顾及这些异性王,所以吴三桂犹如土皇帝一般,掌握整个云南地区的军政。其手下的平西军是由当初的辽宁铁骑为基础改编而来,军官均是由吴三桂的亲信担任,云南的驻军可以说是吴三桂的私军。

康熙杀掉鳌拜后,就着手开始削藩,吴三桂等藩王被迫兵上缴兵符,康熙朝廷原本以为这样可以控制住吴三桂这些藩王,结果却是吴三桂他们已经无需兵符就可调动大军,这大大出乎了康熙的计划,导致准备不足的康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吴三桂等藩王不断征兵调集粮草,最后爆发三番之乱。


以第三角度说话


兵符,是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般制成老虎的形状,所以又叫做虎符。虎符是分成两半的,国君拿着右面一半,将帅拿着左面一半。两半对上,调动军队生效。

不过,这是在正常职能情况下。如果在造反的情况下,虎符就失去了功能。农民起义需要虎符吗?肯定不需要。只有听朝廷话的统帅,才需要虎符的。吴三桂在听从朝廷的时候,虎符自然是起作用的。但他决定造反了,视清朝廷为敌人了,虎符对于他就是个废物。

造反的时候,什么最重要?威望。吴三桂被封平西王,在云南有很高的威望,手下的将领当然只认人不认虎符。吴三桂经营云南,还是很得力的,他在云南多年,有很多心腹,而且,他在当地也颇得民心,所以他振臂一呼,所部都响应他。还有一个原因是,毕竟清朝廷是满人,而吴三桂所部以汉人为主,民族不同。而且,清人在打天下时,对汉人是赶尽杀绝的,汉人对于明朝廷,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吴三桂起意造反,有群众基础。因此调动军队不再需要虎符,只需自己重新制造兵符令箭即可。


陆弃


兵符又称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于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帝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大将军印的功能与兵符差不多,也是调动军队的信物之一。但信物之信,全在于发出之人的权威。如果一块符或印就可以控制军队的话,就没朱棣这些人什么事了!吴三桂是造反作乱,有没有平西大将军印,他能调动的都只是他能控制的军队。难道他没交还符印,起兵就成为合法的了?奉旨造反?问得幼稚!


太阳王01


明清两朝基本沿袭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方针,清朝提督是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官阶为从一品。但提督却要受到同省巡抚,官阶为从二品的节制。但武官有一个职位,就是亲王见了,也要高一等,那就是清朝的大将军。

平西大将军,是专为平定西南而设,其有节制西南所有兵马的作用。吴三桂作为平西大将军,云贵两省的八旗兵,绿营兵,巡河兵,水师,乡勇都在其管辖之内。

若吴三桂上交了平西大将军印,其所能调动的部队只有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平定西南的主力野战军,关宁铁骑。而当地的驻防八旗,提督所属的绿营,总督的督标,巡抚的抚标,河道的巡河兵,州府的马卒乡勇,吴三桂都无权调动。





睁眼看西安


吴三桂调兵靠的是个人威望而不是印信!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发源于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正是由于清朝的统治者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部落。因此在清朝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些明朝时期不曾有过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清朝统治时期满汉回蒙各族尤其是满汉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融合,同时也有一些小的插曲出现。其中清朝与郑成功郑经父子的战争以及收复台湾。和康熙皇帝时期三藩作乱都是因为民族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当然三藩之乱最重要的还是权力的分配和竞争。康熙的撤藩行为触动了三藩的利益和根基。自然引发了三藩之乱。



1644年。随着闯王李自成攻破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煤山的歪脖树上。此时的满清政府依然只是停留在关外。闯王李自成在霸占北京城之后。随后组织大军兵指山海关。试图一举消灭镇守在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吴三桂眼见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已经驾崩。明朝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面对来势汹汹的闯王李自成。摆在吴三桂面前的道路只有三条。其一,誓死效忠大明王朝,带领守关将士与闯王李自成作殊死搏斗。其二,投降闯王李自成与农民起义军一起反抗明朝的统治。其三,献关投降满清政府。依靠满清八旗兵的支援,解除山海关的困境,进而打击闯王李自成的气焰。



在吴三桂的再三考虑之后。吴三桂向当时的满清政府的实权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写了一封信。表明了投降满清的想法和请求支援的态度。于是在闯王李自成兵临山海关时。尤其是闯王李自成与吴三桂在交战了一天之后。双方伤亡惨重此时,蓄势待发的满洲八旗兵才出兵山海关援救吴三桂。满清政府利用这一场山海关之战既有效的削弱了闯王李自成的力量,同时也限制了吴三桂手中的兵马数量。可以说是这场战争中的最大赢家。


清朝入关之初,南方依然有南明小朝廷在跟清廷做着最后的斗争。因此平西王吴三桂以及其他藩王,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吴三桂更是亲自了解了南明小朝廷中的永历皇帝。清朝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梦想,此时的吴三桂在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的同时,也也为以后事情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在消灭了国内的反清势力之后。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三藩所耗费的国立以及所拥有的势力已经对中央构成了威胁和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康熙皇帝继位之初,在荡平了中央内部的权力争斗,擒拿了权臣鳌拜之后。便开始着手撤藩事宜。但是此时的吴三桂,也已经在西南地区经营了十几年。利用朝廷曾经剿灭南明政权所下拨的军饷养活了一大批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和将士。这使得吴三桂有足够的资本和实力在清朝统治者康熙皇帝下令撤藩时,举兵反叛。



有人说吴三桂在康熙二年便已经上缴了平西大将军兵符。那么吴三桂是如何能够在康熙皇帝撤除三藩时调动西南地区的军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大家可能都以为将士听命于兵符而不认人。但在现实中将是大多数听命于将军而不认兵符,甚至不认皇帝。同一个战壕里面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过命关系。使得将士们大多会听命于曾经带领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军的命令,即使这位将军没有兵符印信,这才是历史中最常见的现象。



而且吴三桂所调的兵马并非是朝廷的兵马。明确的说,吴三桂所调的兵马全部都是隶属于平西王帐下的兵马。因此吴三桂对这批兵马拥有着绝对的号令和威信。正是因为这些兵马对吴三桂的服从,才使得在三藩之战开始之初。吴三桂迅速的拿下了南方地区,饮马长江。可以说是胜利在握。剑指首都可以说是指日可待。但是最终吴三桂还是失败了。


究其原因,还是吴三桂出师无名。天下大乱久矣,人心思定,百姓居安。吴三桂此时扛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则显得十分的不合时宜。而且吴三桂降了又反。为天下人所耻笑,自然为天下人所抛弃。


珞珈山的猫


印信这东西,其实没有太大用,它只是信物,本身不具备权力,只是他代表的人拥有权力罢了。

吴三桂是诸侯王,拥有地盘内的人口、赋税、军队、官僚系统,相当于土皇帝了,所以军队就是他的私人军队,他的私人军队他需要皇帝的将军印调动?显然不需要。

军队听谁的,看工资是谁发的,军队将领是谁提拔的,如果将领都是吴三桂的人,工资吴三桂发的,凭什么听皇帝的?

也正是因为吴三桂是诸侯王,有数十万的私家军,成为康熙的威胁,康熙才要平三藩,结果差点被打回东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