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2 【陇南美食记】达嘎河畔的低吟高唱

陇南美食记达嘎河畔的低吟高唱

文县达嘎河畔

文县铁楼乡达嘎河流域山峁梁湾沟坝居住着5800多白马人,称白马藏族。这一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没有文字,文化以靠口口相传。饮食千百年来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影响,和当地大汉民族基本相同,一日三餐吃熟食,服饰婚丧嫁娶信仰、语言别有特色,彰显着民族的特点。农作物种植以小麦、大麦、燕麦、荞麦、青稞、洋芋、豌豆玉米等为主。蔬菜以包包菜、圆根、胡萝卜为主。饲养畜禽以马牛羊猪狗鸡为主。饮食文化随着历史发展,民族融合,文化的传播交流,形成了现在既有汉民族饮食文化又有白马藏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白马藏族与藏族生活习惯不同,他们不食生肉和糌粑,不喝酥油茶;主要以玉米、小麦、土豆、青稞、燕麦加工制作馍馍(白马忌讳说“馒头)”、面条、糍粑等;饮料以原始古朴的咂杆酒为主。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待客用“十大碗”。

白马人家老板赵广田介绍说:据记载,“十大碗”为现存世最早、最系统的中华美食,成形于公元前262年,“十大碗”是我们当地人待客的独特的菜,共10道。这十道菜必须要保持一碗一个味道,犹如南北大菜系列,餐具不用盘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称“汤”,素有“碗汤菜”之说。“十大碗”有荤有素。盛菜所用家什不是盘,用碗,名曰“十大碗”,上菜和摆放菜是有顺序的,“上酥下丸腰里硬”,十碗菜摆三行,最上面三碗是酥肉、扣肉、粉蒸肉,下面三碗是丸子、面疙瘩、坨子肉,中间四碗均为素菜。

我问十大碗在做工上有啥讲究吗?赵老板振振有词地说:当然有讲究呢,“十大碗”做工十分精细。选一头上好的肥猪,最好是自家养的,杀洗过后,厨师把鲜嫩的猪肉分成三六九等,你们没见过厨师耍刀工精雕细作哦。他们把瘦肉切成一条条,肥肉用刀削成一片片,猪肚猪肠等也全都派上了用场。白马人不吃马、骡、狗肉。除年节外,平时极少杀猪、羊。

戊戌年正月十五那天,温和的阳光,泻了满地的春色,杨柳依依,桃花灼灼。陌上,油菜花绽开了娇小的容颜,和着春风的节拍,翩翩起舞,仿若诉说春的晴朗。一缕缕清风,一串串鸟鸣,一阵阵歌声,纯朴的旋律悄然融入青山绿水……达嘎河畔的白马山寨人山人海,歌舞如潮。我随春的脚步姗姗走进白马河畔;进入草河坝一家农户,主人殷勤款待跳舞唱歌的人,并和歌手们一起对唱酒歌。池歌”一人右手持宝剑一把,左手拿托牛尾做成的拂尘一把,另外三人右手各持一把砍刀,左手各拿一把拂尘,在主人家的厅房、灶房、院子四周用力敲打,拂尘横扫,嘴里念着“ da lo gcig zla bcu gnyis vdi, che mgo de btsan vphrod, chung mgo de vbyor vphrod”。我问旁边一位穿戴时尚的大姐他们说的什么意思?大姐说:“这意思是,在一年十二个月保大人平安保小孩健康。那是在驱邪逐鬼、扫除秽气,祝来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他们每走一家都念念有词,每进一家都坐在厅房正中的桌子上吃肉喝酒,女同胞一亮歌喉。

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不能喝酒,于是走进厨房,一位四十上下穿戴鲜艳的妇女正在把一大盆切好的肉片用油盐酱生葱姜淀粉等作料搅拌,搅拌均匀后一片片放入冒着青烟油锅里,下油锅炸成焦黄时捞出,我迫不及待地问,能吃了吗?女主人笑了笑说:“还要用蒸笼蒸呢!’我问做的啥席面?她回答说,在做十大碗”,我看见厨房摆满了肉、菜和调料……

她说“十大碗”不但荤素搭配合理,而且色鲜味美,肥而不腻,酥而不硬,稠而不糊,香而不滥,是招待客人的上等菜肴。如今“十大碗”在我们这里比较盛行,是娶儿嫁女、盖房、丧葬等宴会上招待客人的上等佳肴。

十大碗中最麻烦的要数粉蒸肉最麻烦的就是做粉蒸肉、肉丸、酥肉了……

做粉蒸肉之前要选上好的五花肉,用清水煮二十分钟后捞出晾凉切片、土豆或萝卜切成块待用,把较粗的玉米面用文火炒成金黄,把食盐、五香粉、胡椒粉、花椒粉、生姜末放入切好的肉片中搅拌均匀腌制十五分钟,将炒好的玉米面分3次倒入盆中,加水适量,(水的量一定要把握好,水加多了蒸出来太稀,水加少了蒸不熟),用双手不断抓捏,尽量要使所有的面粉粘在猪肉和土豆上面。将腌好的肉一片片用土碗整齐码放,让肉皮朝下一片叠一片像盖瓦一样放满碗底。一碗放十片,放入蒸笼,用文火蒸三十分钟换笼,一共要换三次笼,第一次三十分钟,第二次和第三次每隔二十分钟换一次,一小时后出锅、翻碗。此道菜色香味俱全,由于玉米面的加入,吸收了五花肉的油脂,所以吃起来不会太油腻,反而清爽可口,嫩而不糜,五香味浓郁,入味十足。再配上细软的土豆和萝卜丝,简直无与伦比,是一道既简单有上档次的居家菜。再下来就是著名的“坨子肉”酥肉、丸子……

我说你们对吃还有研究哦,那美女理了理额前的刘海用流利的汉语笑着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啊,永远是说不尽的话题。哪有人可以不吃饭呢,有人的地方就有食物,有食物的地方就有文化。转眼当下,美食作为一种文化,现在我们白马山寨向外开放了,每天都有各地游客来这里旅游,我们要把我们的美食通过游人宣传出去,尽快让白马美食成为人们追逐的热点,成为传播白马特有文化的最佳途径。过去,物质匮乏时代,我们白马人一日三餐,贫富习惯大体一致:“早糍粑,午干馍,晚上杂面跑不脱。有时也吃“炒炒饭”、蒸馍馍。平日很少吃肉,过年过节才杀猪杀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也方便了,生活随时都在改善,炒菜、火锅,简直可以每天做菜不重样,每天的厨房生活都是新奇而快乐的。”听完美女的话,我带着很多疑问走进另一户人家。

进得高而宽敞的大门,大门左侧一栋三层木楼亭亭玉立,整个屋面全部用木板封闭装饰,门窗上则雕刻动物花卉图案;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一排排青花瓷花盆里栽种着花草。我跟着女主人走进东南边的厨房,厨房正中铁炉子火正旺,炉子上的大茶壶热气腾腾,西北角放着三口装满五色粮食酒的大缸,天花板上悬挂的一吊吊肥肉和猪腿被柴火熏成了果酱色。女主人自称姓陈,铁楼乡小沟桥人氏,六十七岁,男姓将,七十岁,她嫁到草河坝六十多年,生的三儿一女,其中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在当地变电所工作,女儿嫁到本村,生活条件很好,修了新房子、开了农家乐、办了门市部。我问他们靠什么生活,他的小儿子叹了口气回答说:“如今的白马藏族没有了农耕生活,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寨子里只剩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说着两手扶了扶头上暂新的沙嘎帽坚定地说:“今年我的两个哥哥也不出去打工了,准备合伙种药材,一来可以赚钱,二来可以恢复撂荒的土地”。老人一边从炉子上的大茶壶里给我倒了一碗泡酒一边回忆说:过去每到播种时节,那田里头才叫热闹呢,男子们用长犁杖驾驭两头犏牛在田间耕作,女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用锄头挖、抛,漫山遍野大面积种植荞麦、燕麦、洋芋、玉米、菜籽等农作物,我们一年四季都靠田里的庄稼吃饭,现在大面积土地荒芜,看着有些心痛哦!过去我们农闲的时候,就酿制咂杆酒、捻麻纺线,擀毡织布,过着快乐的生活。现在惠民政策越来越好了,我们却老了,现在我的想法就是多活一年多享一年共产党的福,还有就是在政府支持下恢复农耕,把大面积撂荒的土地从野猪的长嘴和蹄子下夺回来”!老太太说着激动地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在空中做着抓回的动作。我的眼睛有些湿润,问她:“你想在地里种什么?”老太太说:“我想种的那就多了,我想种燕麦、青稞、苦荞、小麦、洋芋。买的加了添加剂不好吃,明年秋天你来吗,我给你擀燕麦面条、擀杂面。自家种了粮食再多煮些酒,你来了喝吗,再喂两头大肥猪,我大孙子考上大学了招待亲戚邻居做十大碗呢!到时候你也来哦!我再种些火麻,织成布做衣服,化纤衣服穿上不舒服”。我一阵高兴,心里想着等来年层林尽染时一定要再去白马河。

我仿佛看见清晨时分,在微凉清新的空气中,山坡上带着沙嘎帽的蒋大爷,驾着两头牛在半山腰耕种劳作,扯着嗓子用白马语高唱着他的耕地歌;山里盛开着野桃花、梨花。老太太打扮一新从家中荷锄走来,沿着满是青山绿水,桃红李白的弯弯小道,来到桃花树下,在黑色的泥土中挥动锄头,翻开的泥土里泛着特有的清香,与花香混合在一起;老太太高兴地哼着她的挖地歌,汗流浃背时,她背靠着桃花树坐下,看着对面山坡飘动的白羽毛、青山巍峨,听着风声鸟鸣,闻着泥土与花香。我想在不久之后的金秋,当洋芋、玉米满了仓,老太太一边捻着火麻线一边哼着小曲,脸上写满了满满的收获喜悦与满足。山深林茂,风吹草低,宽阔的白马河谷游弋着群群牛羊,年复一年荞麦花开,年复一年青稞飘香。也许就是这种诗意的画面构成达嘎河畔的低吟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