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梅州早餐,一碗“励志汤”

  客家人爱读书能考试,看重科举功名,开家小吃店也叫“三及第”,卖的是三及第汤、全猪汤、猪杂汤、腌面、腌粉、猪肉丸粉面……

  三及第指的是科举里面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对应的食材就是猪肉丸、猪肝和粉肠。猪肉丸的“丸”与状元的“元”谐音接近;猪肝喻榜眼,原以牛膀喻榜眼,因猪比牛常见,猪肝质感又接近牛膀,所以用猪肝替代牛膀;猪粉肠切成小段在外沿口上剞几个刀口呈花状,喻为探花。客家人的先祖,靠读书考科举,投身仕途光宗耀祖,留下“耕读传家”的祖训,世代相传。

  有朋友查过《梅州教育志》,自宋至清梅州(古称嘉应州)出过秀才16479名,进士234名,翰林33名。南宋时有一个村曾出过祖孙三代进士,成为千年美谈。只要有人中进士,家族祠堂门前就会立一块旗杆石,竖一支旗,相当于“荣誉证书”。旗杆石越多,家族越有面子。

  简言之,梅州小吃就是“一碗汤”+“一碗面”。汤是三及第汤,面是客家腌面。来梅州如果不吃这两样就等于白来。曾到梅州出差,我们一行放弃宾馆的免费早餐,到街头寻觅一汤一面。初春的清晨,阴阴冷冷,街头小店却已火爆。一碗面是必须的,再加一碗汤就有点奢华了。

  腌面非常简朴,面条是手擀的。把面条焯熟,过一道冷河,用新“炼”的猪油和盐拌过,注意只用盐而不用豉油,再撒上炸蒜片、咸菜末、葱花、芫荽。猪油捞面香喷喷的,想起蔡澜写过“你不能吃猪油啊……无得救了”,不由大乐,吃吧吃吧,死不了的。同行的小张是大浦人,他说,大浦的腌面比较讲究,有一层肉酱,像北方的炸酱面。不同的是,腌面上放的是牛肉末做的炸酱。大浦靠近福建,是客家的“小吃之都”,工艺比较精细。

  三及第汤让人惊喜。新鲜的山地土猪,猪肉丸、用薯粉捞过的猪肝、粉肠、瘦肉片……都是柔软的,汤味鲜美、不咸,配上枸杞叶,也是嫩嫩滑滑的。此汤营养丰富,加入枸杞叶养肝明目,补虚益精。

  不由想到,客家人来到梅州山区,生活艰难,指望子女凭读书改变命运,所以三及第汤不仅补脑强身,更是一碗励志汤。从前的秀才、进士乃至今天的客家学子,一定都是喝过三及第汤才获得这样的成绩吧。(钟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