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祁镇从皇帝、俘虏、囚徒再到皇帝,不改昏君本色

《大明风华》基本接近了尾声,该剧作为一部戏说历史剧,有很多地方为了剧情需要进行了历史的篡改,我们来还原一下史书中的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经历了从皇帝到俘虏再到囚徒最终再回到皇帝的宝座。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独一份。

幼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母亲是孙太后。宣德十年(公元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仅九岁的朱祁镇即位。遵照明宣宗的遗诏,他母亲张太后临朝听政,张太后是明朝著名的贤后,在《大明风化》中为了突出孙若微,张太后被描绘成了一个嫉妒儿媳妇,挑唆朱祁镇对抗自己母亲反面人物。

《大明风华》剧照

朱祁镇即位前,就有流言张氏要立另外一个儿子朱瞻墡,张氏直接用行动证明了她没有任何私心,要扶持自己的儿子继任皇帝,她召集群臣指着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

当王振开始弄权时,太皇太后张氏宣召王振,王振来了之后,张氏将脸一沉,厉声说道:“你伺候皇帝起居,不按规矩办事,今天就赐你死!”宫中女官将刀压到王振脖子上,朱祁镇领头跪着给王振求情,众大臣也跪着跟随求情。张太后说:“皇帝年幼,怎知道这些太监们祸国,如今看在皇帝和大臣们的面子上,此后不可干预国事!”之后一段时间,张氏经常询问王振是否有干政的情况出现,直到张太后去世前,王振虽然得宠于朱祁镇,在一些大政上他还是没有决定权的。

三杨与张太皇太后相继谢世后,王振开始肆无忌惮。受王振影响的朱祁镇变得固执和好大喜功。此时的瓦剌依旧向明朝廷纳贡,但是随着纳贡人数逐渐增加,已经成了一种无耻的索取。

外邦来朝的本质就是拿钱买面子,明朝对瓦剌的放纵,也先当成了理所当然。

瓦剌攻打兀良哈,明朝置之不理,唇亡之寒这也是明朝羁縻政策的失败。

十一年冬,也先攻兀良哈,遣使抵大同乞粮,并请见守备太监郭敬。帝敕敬毋见,毋予粮。明年,复致书宣府守将杨洪。洪以闻,敕洪礼其使,报之。顷之,其部众有来归者,言也先谋入寇,脱脱不花止之,也先不听,寻约诸番共背中国。帝诏问,不报。时朝使至瓦剌,也先等有所请乞,无不许。瓦剌使来,更增至三千人,复虚其数以冒廪饩。礼部按实予之,所请又仅得五之一,也先大愧怒。

皇帝变俘虏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来犯,朱祁镇不顾兵部尚书邝埜以及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劝谏,执意出征。

也先对于当时对虏明英宗的亲征也颇感意外,在得到弟弟伯颜帖木儿的情报后,也先才全力困明军于土木堡。五十万明军,发生踩踏,造成大量的伤亡,明朝太师张辅等五十余名随军大臣丧命。朱祁镇的身份也由皇帝变成了俘虏。

《大明风华》剧照

在被俘期间,朱祁镇与伯颜帖木儿成为了好朋友。他的衣食住行都是由伯颜帖木儿来照顾,

一年后,在伯颜帖木儿的斡旋下,明朝赎回了太上皇朱祁镇。

关于明英宗在蒙古娶妻的事情,蒙古的部分史料都有记载,但不是也先的女儿其木格。

俘虏变囚徒

一个人从贫穷变得富贵很容易接受,但是让一个人从富贵变得贫穷,从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在位一年多的景泰帝朱祁钰,已经舍不得将皇位让出。他将回朝的大哥囚禁于南宫。朱祁镇的身份再次由俘虏变为囚徒。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朱祁钰不惜贿赂阁臣,将自己的侄子的太子朱见深之位废除,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在朝臣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朱祁钰的威望也下降不少,名不正则言不顺。

《大明风华》剧照

朱祁钰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一年后,就夭折了。上疏易储的大臣们被下狱,第二年又遭到了朱祁钰的廷杖。这一下朱祁钰的威望彻底破产。

(景泰五年)五月甲子,礼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以请复沂王为皇太子下锦衣卫狱。六月戊子,录囚。

(景泰六年)八月庚申,南京大理少卿廖庄又请复沂王为皇太子,杖于阙下,并杖章纶、钟同于狱,同卒。

皇储的空虚,加上朱祁钰身体每况愈下,这就给囚禁于南宫的太上皇创造了复辟的条件。

囚徒变皇帝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太监曹吉祥,在经过孙太后默许后,迎接软禁中的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的身份,从囚徒变回了皇帝。景泰八年也被改为天顺元年。景泰朝的旧臣也被夺门新贵所替代,于谦虽然有保卫北京战的功绩在身,却也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大明风华>剧照

复位后的朱祁镇,仍念念不忘王振。他的昏君特质一点没有改变。

冬十月丁酉,赐王振祭葬,立祠曰:“旌忠”。

夺门之变的背后支持者是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第二年朱祁镇为她打破祖制,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

《大明风华》剧照

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争功最终被贬,石亨与曹吉祥因谋反被诛杀。

天顺后期,所幸有李贤内阁,明朝政局才稍有改观。

无眠心语:

明英宗朱祁镇的所作所为,根本不配庙号的“英’字。少年即位,宠信太监王振几乎葬送了大明江山。夺门后,他诛杀忠臣于谦,为奸佞王振立祠,朱祁镇标准一个昏君。宋钦宗赵桓如果当时能从金国回到中原,可能都不会像朱祁镇这样昏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