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农耕生活印记》中船“特色小吃”

(三)特色小吃

1. 秦镇凉皮  



秦镇大米皮与汉中米面皮、回民麻酱酿皮、歧山擀面皮并称之为陕西凉皮“四大花旦”。面皮色白如雪, 光润如脂, 页薄如纸, 条细如叶, 再加上出芽的黄豆, 嫩绿的菠菜, 喷香的油泼辣子, 五香料醋, 吃在口里, 柔韧爽口, 五味俱全。 

 长期以来, 在关中地区流传着“干(?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 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 秦镇凉皮很早以前就与干(?乾)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秦镇凉皮因出自户县秦渡镇而得名。秦渡镇, 是陕西关中著名的历史名镇。《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秦渡即古丰地, 沣水之西岸, 丰旧城在焉”, 此镇又被称为“周丰宫”, 镇北五里处有“周文王灵台”。公元401年, 后秦皇帝姚兴从西域迎来天竺高僧鸠摩罗什到户县草堂寺译经, 在附近的沣河段设渡口, 并于渡口处设置秦渡镇, 随后逐渐成为交通及商业重镇, 至今已1600多年。传说当年秦始皇尝过这绵软爽滑, 酸(?)辣可口的 米皮后, 大悦之下, 遂免当年赋税, 并指定秦镇凉皮此后为皇家贡品。目前可查考的卖大米面皮子较早的户有: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南街的尚家, 咸丰、同治年间南街卓生安父子, 光绪年间西街赵克宽父子及杨志乐父子等户, 到解放前夕仍有九户。三年自然灾害及十年浩劫期间, 大米面皮子私营全部绝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又恢复了新生。目前省内外, 大多都有秦镇凉皮招牌的饭店,   

秦镇凉皮用产于秦岭北麓、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 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 吃起来酸、辣、筋、爽、凉, 别有一番风味。做秦镇凉皮先要泡米, 把大米洗净, 泡入水中, 大约泡一个晚上, 然后将泡过的大米再加两倍的水和在一起, 用石磨磨成米, 现在已不再用石磨, 改为打浆机打浆。浆打成后, 要测一下浓度, 方法很简单, 用木勺舀一勺打好的浆, 提起来慢慢倒下, 浆汁呈线状又 不会断就可以了。(逸光盐补充:采访胡一刀时,说到烫浆。)  

秦镇凉皮用蒸的方法, 一口大锅, 很大的蒸笼, 很多层笼屉,铺上细密的白蒸布, 把米浆匀匀地倒在蒸布上, 一层一层地架上去, 一次可架十多层笼屉, 一般蒸五分钟就熟了。切秦镇凉皮的方法很独特, 具有观赏性, 砧板上先要铺一块白布, 将米皮铺在白布用大侧刀密密地切过去, 看上去只见铡刀把在师傅手中上下起落, 侧刀另一头在砧板上轻轻移动, 这套动作叫作“凤点头”。  

秦镇凉皮的辅料主要是黄豆芽和小芹菜。调料也比较少, 盐、醋、味精、辣椒油, 不放蒜, 不放酱油。其中的辣椒油则是特制的, 可以说, 秦镇凉皮最具特色的就是这辣椒油。辣椒要选上等的秦椒, 凉(?晾)成干辣角, 连辣椒籽(?)一起碾成辣椒面, 放入精制的油中, 加入花椒、茴香等佐料, 用文火直熬到香味飘逸, 红中透亮。这一招说起来容易, 真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可以说, 秦镇的米皮师傅把熬辣椒油视作一种绝技, 也是一种秘技。一般人想学到手还真得下点功夫不行。  

调米皮时讲究盐要重、醋要轻, 也就是说多盐少醋, 一般调时先往碗里放约四分之三的米皮, 加入盐、醋、味精, 然后用其余的四分之一米皮, 在辣椒油碗里蘸一下, 让米皮挂上辣油, 若吃辣椒重的人, 可以多蘸几下。调好的米皮根根都是红红的, 吃完后碗底不剩一点儿汤汁。现在有的人吃秦镇凉皮时, 让师傅多放醋, 其实, 醋一多就失去了秦镇凉皮真正的味道了。

2. 臊子面

臊子面是户县的美食之一, 其面条的特点是筋薄细穰, 尤其是手工擀面条, 擀薄切细, 更是美不可言。  

臊子面的主要原料的大肉臊子。制作大肉臊子, 也叫爁臊子, 其操作过程是很讲究的:鲜猪肉切成约一公分见方的小块, 肥瘦肉要分开, 先将肥肉下到烧热的锅里, 用小铁铲或勺不停的搅动, 待脂肪肉大部分炼出油后, 其油大体像清油一样时, 再把瘦肉倒进锅内, 连同炼出的肥油一起搅动, 待到瘦肉变成深紫色, 然后, 每斤肉约用二三两好醋, 倒入锅内搅匀, 炙炼十到十五分钟(醋可起到除腥、防腐、提味的作用)后, 再依次放入盐、酱油、生姜末、料面(?)、葱花等, 稍后兑入适量开水(切忌倒生水, 这样肉不易熟烂),一起搅匀, 盖严锅盖, 文火(慢火)煎炖半小时至四十五分钟, 使肉达到酥、嫩、烂、香的程度, 就算臊子好了(用这种方法烂臊子, 耐存放。民间有的家庭, 大年腊月三十爁的臊子, 到来年清明节期间, 甚至夏初, 还有陈臊子吃)。  

烩臊子汤很有讲究:要根据吃饭人的多少, 先将开水倒入锅内, 然后以臊子为主, 盐、醋、酱油调入, 黄花菜、黑木耳、海带丝(?)、鲜豆腐丁或豆腐干丁等作为底菜, 一起下到锅内(不要盖锅盖)约五六分钟, 经过两三滚后, 再按照不同季节, 选用蒜苗、香菜、菠菜、韭菜或韭黄, 切成碎丝或碎块, 作为梢子菜, 撒在锅汤上面, 既好看又好吃。汤的味道要达到:稀、汪(一口吹不透的臊子油)、酸、香。汪而不腻, 香气扑鼻。如果嫌臊子汤太汪, 食时可给汤碗内放点油泼辣子, 既能减汪, 又可刺激食欲。  

自古以来, 户县群众过年过节、老人生日、亲朋临门、红白喜事、平时的改善生活, 都讲究吃臊子面。这其中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其寓意是吃臊子面也叫吃长面, 是吃金条(面内搭碱呈黄色)、添福增寿、长命百岁、过幸福日子。只要吃一顿臊子面, 使人觉得精神充实, 有强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 大肉辣子疙瘩



大肉辣子疙瘩起源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西街书院巷人称“扁食长娃”的姬老二 推出, 是用猪肉、白面包菜疙瘩、油泼辣子等调料配制的汤菜与坨坨(?饦饦)馍或烧饼配吃, 用陕西的大老碗盛着满满一碗 肉, 馍、菜, 形式跟三鲜煮馍有些相似, 但是味道、颜 色截然不同。  

制作辣子疙瘩分爁(lan, 熳火炖)肉、捏疙瘩和制汤等几道工序。辣子疙瘩中的肉块用鲜猪臀肉、甜面酱、姜末、辣面子和盐、醋等烹制而成,。先将猪肉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 锅内放人(?入)菜籽油, 烧至八成热时, 倒入肉块, 煸至变色, 加入甜面酱翻炒, 当肉块七成熟时, 用醋烹一下, 再加入辣面子、精盐、姜末、五香粉, 慢火炖一会, 加少许肉汤, 煨至熟烂后出锅备用。疙瘩是用面团和青菜馅包制而成。 和面时将适量碱面、食盐用温水化开, 倒人(?入)面粉中和成面团, 揉光, 饧约半小时后, 擀成面片, 切成类似馄饨皮大小的三角形疙瘩皮料。另将韭菜或小白菜洗净、剁碎, 加入虾仁粒、五香粉、盐、酱油及芝麻油搅拌成馅。把馅料放在面皮上, 将皮子的三个角折 压在一起即成”疙瘩”。  

吃辣子疙瘩时, 食客先将烧饼或饦饦馍器碎, 放人碗中, 馍上撒些蒜苗、香菜、粉丝。 锅内添入肉汤, 烧开后, 先下入疙瘩, 再放人爁好的辣油肉块、香菇丁、黄花、木耳, 煮熟,趁汤沸舀人(?入)碗中, 加香油、味精即可食用。辣子疙瘩红油飘浮一层, 配料色泽鲜艳, 其特点是肉块酥松, 馅心清素, 红油飘浮, 色泽艳照, 肉香、馍香、辣香、醋香于一体, 肥而不腻, 瘦而不材, 酸而不辣, 香味扑鼻, 是户县独有的经营食品佳看。由于佐料齐全, 汤鲜味浓, 香气四湿, 招徕了不少顾客。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辣子疙瘩出了巷, 街头街尾到处香, 争先恐后去排坐, 只怕迟了不见汤。”反映了群众争先品尝的场面。后来, 乡下人进城, 外地人来户县办事, 都以吃上一碗辣子疙瘩为快事。解放前户县历届县长, 设宴请客多不离此道佳肴。

4. 摆汤面


是户县著名的地方面食特品, 是著名风味特吃, 入选中华美食名小吃序列。此小吃是在具有悠久历史的关中臊子面的基础上, 创新而成的一种面食后起之秀, 时至今日, 凡来户县的外地客人无不慕名品尝而 赞不绝口。  

摆汤面是一碗汤, 一碗面, 汤面分离, 继承了传统农家手擀面的特点, 采用斜案、双擀杖、人坐压棍、大铡刀切面等手工工艺, 汤内将大肉哨子的香, 粮食醋、黄花、木耳、豆腐、葱、蒜苗等加之骨头汤熬制成奶(?)汤的香浑然于一体, 其特点“薄筋韧, 汪煎香”食之口如乐之于耳, 萦萦绕绕耐人寻味。  

对于摆汤面, 户地民间有:“下到锅里莲花转, 捞到碗里叠丝线, 吃到口里嚼不断, 咽到肚里香半年”的歌谣, 朴素而又形象的赞美, 足于说明当地人对于摆汤面热爱。

5. 户县黄酒

户县黄酒具有古老的文化传统, 无论你走到乡村或城镇, 不但人人嗜饮, 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逢年过节, 宴亲会友, 婚丧礼仪, 甚至修建房屋, 破土上梁, 都离不开黄酒, 赴宴时人们常不问宴席的丰盛与否, 首先 是品评黄酒气味的馨香浓郁, 黄酒已成 为当地人民衡量生活水平的标志之一。  

清末直到户县解放初期, 户县县城和秦渡、大王、庞光三镇共有黄酒馆二 十几家, 酒馆的名称也很雅致, 如县城的聚仙亭、陶然居、永乐馆, 忠和园, 秦渡镇的醉仙馆, 同乐园、康乐居、大盛馆等。酒馆的经营方式有鲜明的乡土气息, 首先是这些酒馆没有耀眼的门面、桌椅、餐具和摆设。临街门内只有三尺宽,五六丈长的通道, 很像城市居民区的小巷子, 一般人从门前走过, 根本不会发现里面还有个黄酒馆。若耐心地走完这条光线暗的“巷子”尽头, 一拐弯, 豁然开朗, 才发现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酒馆。其布局:前屋是帐房、炉灶、酒缸、滤酒床, 两廊厦房和上房都摆设着粗制的桌椅或盘有土炕。虽地僻背不易寻找,然而却常是高朋满座。当地有句谚语说得最真切:“酒好不怕巷子深。”  

酒馆不卖菜, 菜是由顾客自购。酒馆设有专人和炉灶, 代客承帮, 不收分文, 即使婚丧大事做筵席也只收火钱和工钱, 仍属来料加工性质; 主要是为了多卖酒。“多卖一勺醅, 就有三分利”, 这是他们的行话。达官和富户人家很少来这里, 因他们家中的宴客条件要比这里好得多。黄酒是连渣一齐喝, 故把“喝酒”, 也叫作“吃酒”, 《水浒》上的英雄侠客一进酒店, 先叫酒保“给俺筛一碗酒来”, 户县的黄酒馆仍有这样的流风余韵。  

户县黄酒历史悠久的重要原因是盛产酿酒的糯米, 以及酒曲的主药--一乌头, 其酒曲是用大麦和小麦磨成颗粒状, 拌水掺药后发酵而成。除主药乌头外, 还有广药:良姜、草叩、桂皮、八角、廿松、山奈等辛热药以养胃醒脾散寒; 陈皮、青皮、半夏以理气化痰;茯苓、猪苓、防风以渗湿利水; 羌活、细辛、白芷、杏仁以解表散寒;五味、巴豆(微量)以收敛散痞。户县谢家店、秦渡通顺堂、三畏堂、德茂堂等中药铺的广药配方在当地都很著名。  

黄酒的酿造方法是:将糯米蒸熟晾凉拌曲搭一点冷水, 盖严发酵五至十天即成, 要喝清酒就用丝罗过滤, 要喝稠酒就不过滤称为干醅。唐代的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任过户县县令)、白居易、温廷筠、宋代的范仲淹、程颢、程颐、苏轼以及明代文学家前七子的康海、何景明、方志学、吕泾野、朝邑韩邦靖等诗人学者, 在户县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与黄酒有关的诗文。  

杜甫《城西陂泛舟》云:“不有小舟能荡浆, 百壶那送酒如泉。”岑参《沣头送蒋侯》诗云:“饮酒溪风过, 弹棋山月低, 徒闻蒋生过, 尔去谁相携”。温庭筠《沣与幼遐月夜登西园观花》有:“置酒临多隅, 佳人自城阁”。范仲淹被贬耀州期间曾来户与书法家周德宝、经学家屈应元, 宴于圭峰, “开樽鸣弦醉或歌, 闭口不言功利事”。(《户县农耕生活印记》第199到2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