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中华民族的精神

《论语》里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这句话也已流传了两千五百年,直到今天,成为中国社会人人俱知的一句话。

但此话实具深义,我们正可即凭孔子此一句话来发挥说明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

春天来到,绿草如茵,弱柳如绵,桃李竞艳,芳菲满目。千红万紫,美不胜收。

一般游春人,赏心乐事,流连忘返。但那有人会在此际却去欣赏松柏。

一到夏天,众木茂盛,枝叶扶苏,生气蓬勃,郁郁葱葱。那时的人,也不会独去注意松柏身上。

待到秋季,霜露已降,梧桐叶落。但一方面可爱的是果实累累,另一方面可爱的还是绚烂绯红。人们的兴趣,还不会转移到松柏。

直要到严冬已届,冰天雪地,众卉尽枯,群木皆落。那时候,天地间肃杀之气已达极端,一切摧败无遗,惟有松柏苍翠,挺立在寒风苦雨中,而生气盎然。

因此使人知生命之无尽,而转移心情以待阳和之重来。

此事说来易知,而实不易知。孔子所说:“......然后知......” 三字,便蕴藏着无穷深义,耐人深省。

其中义蕴,确是大堪玩味,大堪探究。但等待说出来,则又是人人皆知。

紧要者乃要在此人人皆知中,教我们去作无穷玩味,无穷探究,此其所以为圣人之言。我们千万莫平淡视之,让它轻易忽过。

抑且松柏亦非不凋。有丰则必有枯,有盛则必有衰,有荣华则必然有凋零。此乃天地间生命界一共同现象,一共同通则。

松柏亦有凋时,只其凋,较众木之凋则在后。而且旧叶未谢,新叶已萌,虽有凋而若不凋。

故松柏之凋,不仅在众木之后,抑且让人不易见,遂群认为松柏不凋。所以我们说松柏长青。

孔子特地指点出此一人人共知的生命现象,教人来透悟其中之生命通则。

中国人接受孔子教训,人人尽知在新春盛夏清秋之后,必然会有严冬之来临。

方其在新春盛夏清秋时,却先已为严冬作准备。《易经·乾卦》上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人固不能违天行事,但即在天时之后行事,只要能率顺于天,即是以人合天。天有常,则人亦随之有常。

因于天时有常,我们还得在天时之前行事,天时接踵而来,反若天在人后,而不违于人,人不变则天亦随之不变。

现在再回到上面所讲“松柏后凋”的一番话上来。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时之变,此即是天地之“常”。有常则必有“变”,而变中则仍见其有常。

桃李争春,一时盛极得意;但隆冬来临,在春时那一番盛极得意的桃李,到此不免要衰败。此亦是一种"后天而奉天时"。

但万物生命究与天地不同,经不起那一时时的骤盛骤衰,与倏起倏落。所以最多经历了几十寒暑,此等桃李生命便会枯竭而尽。

只有松柏,好像在和煦春阳中,万卉群木争盛之际,而早已作准备。它虽不能如万卉群木之随时而争变,而独能超出乎万卉群木之外,卓立乎四季之中,以守常而待变。

故松柏长青,乃独有其千百年经久之大生命,此则可谓是一种“先天而天弗违”。

我中华民族,正为能遵守孔子古训,看重松柏之后凋,而轻视了桃李之争春。

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之整部历史,其间亦不乏盛时,但一辈先知先觉,都能教人保泰持盈,适可而止,不为已甚。

知亢龙之有悔,每思患而豫防。及其遭逢挫折,陷处困阨中,乃仍能自强不息。

所以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整部历史,乃常是一部居安思危,履险若易的历史。

惟其能居安而思危,所以能履险而若易。惟其不作春风之得意,所以亦不面对严冬而丧气。

本文摘自:《中国历史精神》钱穆,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