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美食“猫耳朵”,一推一捻,可爱外表下有不一样的细腻与美味

一提起猫耳朵想必大多数人想的都是小时候吃的那种圆圆的小零食吧,前段时间这种猫耳朵的家庭版在抖音上也是大火了起来。但是你知道吗?在山西也有一种食物见猫耳朵,这个猫耳朵是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风味面食,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不仅美味,而且还十分的健康。

做猫耳朵讲究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什么是必须要用的。

山西的猫耳朵适用各种面粉和浇头,可以用小麦面,还可以用高粱、莜面、荞面制作。可汤煮可爆炒也可以焖,不过在山西做的猫耳朵一般都带有汤汁,再配上山西的陈醋,拿着汤匙挖上一勺放进嘴里,筋滑利口又带有汤汁的美味。


如果你觉得猫耳朵只能是一碗面,那就脑洞有点小啦。其实猫耳朵还可以用莜面做成雁北高寒之处具有特色的蒸炉美味。因为莜面制作柔软,一些手巧的老人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而它们的吃法大多类似于我们上期介绍的“栲栳栳”的做法,蒸好后或是铺在菜上,或是加点别的作料。

其实猫耳朵可不止山西有,在北方大多数的地方都有这道美食,就连杭州也有呢,只是各地的吃法都不一样。而且猫耳朵这道美食背后竟然还有一个发生于杭州的的故事呢。

据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微服乘一叶小舟赏玩西湖。游得兴致勃勃时,天忽然下起了小雨,众人连忙避雨于小舟船舱内。大家等啊等,可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许久都不见停。几个时辰过去了,乾隆皇帝又饥又饿,忍不住问老渔翁有没有东西可以吃。

老渔翁告诉乾隆有面但没有擀面杖,做不成面条。正发愁之际,老渔翁的小孙女抱着一只小花猫走来说:“没有擀面杖,我来用手捻。”于是小姑娘动手将面捻成块,状似小花猫的耳朵,小巧可爱。她把这形状怪怪的面条下锅煮熟后再浇上鱼虾卤汁端给乾隆吃。乾隆见面条不同寻常的模样,玲珑别致,吃后更觉得回味无穷,赶忙问小姑娘这叫什么面,小姑娘回答说是猫耳朵。乾隆非常喜欢这道点心,回京后又召小姑娘为他做了“猫耳朵”。从此“猫耳朵”便成了一道名点,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又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吃法。

这道美食发端于杭州,盛兴于晋中和晋北,可谓是跨越南北。如果你有机会,一定要把杭州的猫耳朵和山西的都尝一尝,看看两者各有什么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