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时总感觉孩子“无病呻吟”?心理学 :别当消沉型父母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也是唯一值得依靠的人,因此,每当孩子在学校里、工作中遇到挫折时,便会找父母诉说苦衷,然而,部分家长会当机立断的制止孩子,目的是避免他们有这种负面情绪,消极态度,可是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小雨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了半年后放假回家,一到家就给妈妈开启了吐槽模式:工作压力太大、同事关系不好、单位福利不行……等等,可是当小雨天真的以为可以从父母那里寻求一些安慰时,却被妈妈一句话憋回去了:你这孩子整天这么消沉,遇到什么事情应该从自己身上先找找原因。

可想而知,小雨与妈妈的关系一度陷入了僵局。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关系不好的起始原因吧,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难处,孩子也责怪父母没能帮自己分担苦楚。

对于孩子出现的情绪问题,不同类型的父母有不同的做法:

一、消沉型父母

上述案例所说的小雨妈妈就是这类父母。这类父母不懂得如何安抚孩子消极的情绪,只会一味地将适用自己的管理情绪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慢慢理解、消化。

可是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会认为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很难与自己产生共鸣,无法分担自身的痛苦,既而对父母的看法也会逐渐改变,关系就会渐行渐远了。

这就好比,当自己把伤心的事情倾诉给自认为最好的朋友时,她不去安慰你,反而用凌厉教训的口气让你去反省自身的错误,那么不论客观事实真假与否,在最脆弱的时候无法从他人身上得到一丝丝温暖。

这也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亲子问题,所以以后再度发生类似的事情时,孩子也再不会去找家长吐露心声了。

二、指导型家长

这类家长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开明且通情达理的,因为当孩子向其吐露心中不快时,他们首先会诚心得去聆听孩子的倾诉,紧接着再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思索孩子面临的困难,最终给出可行的建议和忠告。

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产生共鸣,这样也能让孩子敞开心扉的向父母倾诉,让父母为自己分担情绪上的负担,同样也拉近了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消沉型父母的做法会对孩子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呢?

一、使孩子无法产生同理心

同理心即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处地的去思考别人的处境,理解他人的心理。但是消除型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同理心,因为他们总是用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去审视孩子的处境,并给出一个不掺杂私人情感的客观评价,他们当然也无法拥有同理心,去思考孩子的处境。

就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亲戚家的小孩弄坏了,就大发脾气,对亲戚不敬,这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先劈头盖脸的批评孩子一顿,最终也无法理解孩子为何因为一个小小的玩具而生气。

当家长总认为孩子可以通过反省自己的错误来忘掉原本的坏情绪后,孩子也会逐渐的变成一个没有同理心、同情心的人。而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谅别人,日后也会被人看成“自私”,甚至无法融入集体的生活。

二、长时间压抑情绪造成心理负担和心理疾病

家长的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会选择情绪的人,而会“选择情绪”与“管理情绪”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选择情绪的实质就是在压抑情绪的释放。

如果说为什么一些人总是能温和宽容的待人处事,从不计较小事呢?这只能说,这类人在压制情绪的同时在管理情绪,让坏情绪在被抑制的过程中慢慢的消磨掉,不会余留在心里产生焦虑感,但是很少有这种“佛系”的人。

而孩子一旦将其成为了一种习惯,就会长期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压抑,往往会造成情绪感知能力的退化和缺失,更有可能会引发焦虑或者产生抑郁,严重时会患上焦虑症与抑郁症。

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指导型家长,成为孩子情绪的教练呢?

一、解决问题先从处理情绪入手

当孩子发脾气摔碎了杯子时,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是:被激怒,然后与孩子一起发脾气。那么事情最后是如何解决的呢?很难解决,甚至会让原本简单的事情恶化。

这种做法就是在孩子发脾气时,首先去批评纠正他们的行为,忽视了情绪的背后,即情绪产生的原因。

若是当孩子的需要不被理解不被看见,而被父母要求改正行为的时候,会很容易激起他们的消极情绪,而当孩子处在情绪状态下,事态就会朝着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观察问题,从表面看向本质,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情绪的释放。

二、帮助孩子定义情绪

定义情绪的目的是为了识别他们,而识别并非选择,二者也有根本区别。家长可以通过慢慢引导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原来当我不高兴时可以不用发脾气,而是通过向爸爸妈妈来诉说苦衷来抒发内心的消极情绪。

下面是一张情绪脸谱,这种方式就是替情绪贴上标签,从而帮助孩子认清情绪,有效管理。这张情绪脸谱,是正面管教专门为识别情绪而设计的一项工具。

在情绪脸谱里,一共标志着35种常见的情绪,包括平静,兴奋,难过,诗经,自豪,怀疑,兴奋,无聊,疲惫,生气,伤心等常发生的情绪。而通过这些词汇大家会发现,情绪是一个形容词,这就暗示了一个普遍的错误现象:大多数人在描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很轻易的就将其说成自己的想法。

家长可以运用这张工具,让孩子来识别脸上的不同表情,所代表的不同情绪。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很好的识别情绪的方式,也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管理情绪,避免陷入死循环。

三、尽量认同孩子的情绪

讲到认同情绪,要提醒各位家长应该问题:

认同不等同于接纳,他们之间是包容关系。接纳属于认同,认同中除了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外还能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合理的。而当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发生的原因后,孩子往往就不会一直拘泥于同一个问题而敞开心扉走出阴霾了。认同并不是纵容孩子无节制的发脾气,认同的是感受而不是错误的行为,任何人都可以有坏脾气,但是因发泄脾气而去破坏别人的东西、破坏公物或者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这就是不正确的行为了。所以家长可以这样教育他们:妈妈理解你为什么发脾气,但是总归破坏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四、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据研究,情绪表达是后天可以学习到的,而学习适当地调节和疏导情绪更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他们应该在那个年龄段开始学习行为的界限,如何才能恰当的表达情绪。如果不能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也就无法管理情绪,随之各类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表达情绪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譬如写日记、向别人倾诉等等方式都可以达到排解情绪的效果。因为孩子都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体,今后一定会有与他人交往互动的机会。多数的情绪都是来源于人际互动中。所以说教会孩子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推荐一个情绪表达式:我觉得____(感受词语:很心烦),是因为___(原因:考试没考好怕被妈妈骂),我希望___(妈妈以后对我态度好一些)等等。

孩子成长后所出现的一部分性格特征与心理倾向,都会多多少少的受到父母的影响的,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都在暗示着家长于孩子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性,而作为家长一定要选择好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管理、表达情绪,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路途将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