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的历史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茶的喜爱无可比拟,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之一。

现如今,茶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

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种植茶树的国家


茶之为道,始于唐,盛于宋。茶事到宋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全民共享。宋代茶业空前发达,茶饮成为国艺。较之于唐,宋代茶业和茶文化发展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1、茶叶种植生产地区和规模扩大化,产业重心向东南扩移,形成了建安等新兴产茶中心,制茶技术更加成熟,茶叶出产总量和团茶、饼茶的品质大幅提升,同时出现向散茶、末茶过渡发展的新态势。

这为全民普及和出口提供了基础条件。自宋代起,如《梦粱录》志:“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夫茶之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茶已融入宋代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邻里亲友间的“支茶”、“献茶”等礼规,成为社会交往的民俗风尚。

2、茶业及其衍生经济高度发达,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部分和战略物资。北宋时期汴京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史载茶叶经济约占当时其财政收入的5%。

汴京、临安高度发达的城市商业和市民文化环境下,茶肆茶馆业极度繁荣。宋朝廷加大茶政建设,先是设立与周边邻国互市交易的榷场,后于1082年正式设立茶马司,一度在主要茶区推行政府垄断的茶叶专卖制度,成为大宋财政重要赋税来源。

同时对北方、西南等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茶马贸易进行政府管辖和调控,如用川茶和羌人换马,以备西北战事。茶马贸易制度和商贸网络,不仅催生了边茶(黑茶)和促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也成为宋政权调控与周边民族国家关系的重要战略手段。



3、汤社的成立,标志着程式繁缛、法度严谨的中式文人茶道的形成。宋代点茶法的茶饮技巧高超,艺术化表演化,雅俗共享。

从宫廷茶宴到寺庙茶奉、都市茶馆、市井摊档、街坊茶礼,点茶、斗茶、茶百戏花样百出。清扬厉节的文人茶法、和敬清寂的寺院茶礼与市井大众审美的世俗茶事,帝皇平民同乐,儒道释三家共捧,竞相风流。中式茶饮走完了从药用、食用、雅玩、敬持的完整历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仪式感和程式技巧要求极高的新茶法,也带动了鼎盛一时的茶具制造业和手工业。

南宋时期,审安老人著宋代文人茶道用具的大成之作《茶具图赞》,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器用的备尽心思的标准和要求,极大刺激了手工业和冶金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提高为贵族阶层出品奢华富丽的金银玉作茶器;

同时也形成了全国性的陶瓷茶具生产网络,特别是建州、吉州、四川等地,出现了规模庞大的专业陶瓷茶具生产基地,兼顾内销和出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诞生了一批里程碑式的茶学专著,拓宽和丰富了陆羽《茶经》的文化内涵,把茶的社会功用提高到“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的精神高度,为茶文化走向历史巅峰和世界性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茶文化也成为伟大璀璨的宋代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大唐帝国建立以后。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唐代饮茶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唐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饮茶的兴盛还与唐朝政府颁布的禁酒令有关。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战乱所造成的农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丧失,使得唐中期以后的粮食十分匮乏,而造酒却需要消耗大量粮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唐肃宗于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这便使许多嗜酒而不得饮的人转向饮茶,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以前的饮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随着饮茶的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细煎慢品式的饮茶方式,这一变化在饮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劳应归于茶圣陆羽。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但比唐人更为讲究,制作也更为精细,而尤为精细的是宫廷团茶(饼茶)的制作。宋代饮茶虽以饼茶为主,但同时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铸茶、双井茶和径山茶,散茶尤为文人所喜爱。



在饮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为点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盏用开水冲注,再充分搅拌,使茶与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现乳状,满碗出现细密的白色泡沫时,便可慢慢品饮了。明清时代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类型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都与前代差异显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扩大,使之成为盛行明、清两代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

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类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腐败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