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人到五十做腸鏡

方舟子:人到五十做腸鏡

對付結腸癌的關鍵是定期篩查、早發現、早治療。從1970年到2015年,美國結腸癌死亡率降低了52%,主要就歸功於結腸癌篩查。

文 | 方舟子

幾個月前我滿五十歲的時候,收到了醫療保險公司寄來的一封信,裡面有一個裝著溶液的試管,要我採集一點兒大便放在裡頭寄到實驗室做化驗。美國醫學界建議人到了50歲就要篩查有沒有結腸癌。一般是5到10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這個費用是免費的。但是這項檢查並不方便,很多人不願意做。所以有的醫保公司就先讓客戶自己採集大便送到實驗室做化驗,看看大便裡頭有沒有血液成分,叫做便潛血化驗,意思是肉眼看不出裡面有血,但是用生化方法可以查出來。以前便潛血化驗準確度不高,會受到飲食等因素的影響,查到的不一定真的是血液成分。現在的便潛血檢查直接查的是血液裡的蛋白質,準確度非常高,查到了就表明大便裡有血了。

正常的大便不應該含有血液。含有血液有多種情況,比如說結腸發炎。但是有大約一半的可能性是結腸長息肉了,息肉被大便摩擦流了血。

結腸息肉可能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惡性的,惡性的有可能會變成結腸癌。所以查出了便潛血,還要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看是什麼原因導致出血,是不是有結腸息肉,如果發現了息肉,還要切下來做病理檢查,看是良性還是惡性。

聽說國內現在也可以選擇做無痛結腸鏡檢查了,但是用全身麻醉,費用高,風險大,不好約,所以很多人還是寧願不用。美國這邊沒有選擇,一概都是無痛檢查,但是不是全身麻醉,而是打鎮靜劑,人是一直清醒的,由於鎮靜劑也有鎮痛作用,所以不會覺得不適。副作用是過後會喪失記憶。我對鎮靜劑生效期間發生的事過後一點印象都沒有了,不記得整個檢查過程,也不記得檢查之後醫生跟我說的檢查結果和注意事項。幸好醫生還給了我一份檢查結果報告和注意事項,上面寫著發現了兩個2~3毫米的息肉,摘除了做病理檢查,兩週後才能知道結果。不到兩週,醫生就用電子郵件通知了病理檢查結果,說是屬於管狀腺瘤,有癌變的風險,建議我以後每五年就做一次結腸鏡檢查,發現了息肉即時摘除。

為什麼有些人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結腸癌呢?有些風險是可控的。有幾種生活方式和結腸癌的發生有關係。肥胖、不運動、抽菸、酗酒、吃紅肉和加工肉製品,這些都會增加結腸癌的風險。相反地,控制體重、經常運動、不抽菸、少喝酒、少吃紅肉和加工肉製品、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則可以降低結腸癌的風險。

我的生活方式是比較健康的,為什麼也會有結腸癌的風險呢?這是因為還有些風險因素是不可控的。這些因素包括:

年紀大。年紀越大,得結腸癌的風險越高。年輕人也會得結腸癌,但是很罕見,一般是在50歲以後才變得常見了,所以結腸癌的篩查通常是在50歲以後才開始的。

得過炎性腸道疾病,例如得過潰瘍性結腸炎,也會增加結腸癌的風險。

家族史。如果有近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過結腸癌或者有過腺瘤,那麼得結腸癌的風險也增加。結腸癌患者中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有近親也得過結腸癌。

此外,有5%到10%的結腸癌是因為遺傳病導致的。2型糖尿病患者得結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

由於癌症的發生涉及到遺傳因素和偶然因素,所以即使是生活方式很健康的人,同樣有得癌症的危險。我以前得過潰瘍性結腸炎,又有結腸癌家族史,所以屬於高危人群。幸運的是,結腸癌是一種可以通過定期篩查來預防的癌症,即使屬於高危人群也不可怕。

由於結腸癌發展很慢,一般人每十年篩查一次就可以了,而對高危人群,應該每五年甚至更短的時間篩查,這樣就可以即時消滅癌症苗頭。

2017.2.10

方舟子,科普作家。本名方是民,1995年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中文互聯網先驅者,創辦並主持中文最早的文學網絡期刊《新語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