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寻根觅祖,勿忘始祖;缅怀始祖,传承文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复杂多变,传承各异;炎黄子孙,共祖连脉,心系始祖,求同存异。
  • 一、祖中之“祖”,种中之“种”。
  • 众所周知,我国最早的基本具有人类特征的人,应该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原始公社),其显著特征,即“打磨石器(磨光、钻孔),采集、狩猎、捕鱼,人工取火,货物交换,骨针缝制衣服(有审美、羞耻观)”,以血缘关系缔结的原始氏族部落而群居生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人类祖先(与现代人基本一致,至于有人类特征而又有类人猿特征的元谋人,距今则有170万年),大药生活在三万年以前。
  • 众所周知,伏羲之前的洪水大毁灭的事实,中国有记载、传说,国外同样有记载、传说,避开大毁灭前的人类文明不说,就从人文始祖伏羲开始,中华文明肯定不止五千年,有可能应该是七千年。伏羲是有中国典籍记载的第一帝,民间传说也同样如此。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首,农历三月十八日生于成纪(甘肃天水建有伏羲庙),风姓,《史记》中称青帝,与女娲乃同母异父兄妹。相传,洪水滔天,人全淹没,兄妹躲在葫芦中得救,为繁衍后代,兄妹相婚。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中晚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定都陈地。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建立了婚姻对偶制度,缔造了人类;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原点;结绳为网,用以渔猎;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发明了陶瓷,等等。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后去世。羲皇陵位于河南淮阳县,占地八百七十五亩,规模宏大,始建于春秋。
  • “三皇五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即已确立。在“三皇五帝”的世系之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左传》《管子》《周易》《庄子》《国语》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伏羲的记述,在正史中,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历史地位。
  • 随着考古和对远古各部族研究的进步,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早期血脉来自于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群,到秦汉之际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炎帝和黄帝只是华夏族的代表,伏羲是各族共同尊奉的先祖。在当代社会,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伏羲创世神话和祭祀伏羲的习俗。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伏羲取蟒蛇之身,鳄鱼之头,雄鹿之角,猛虎之眼,红鲤之鳞,巨蜥之腿,苍鹰之爪,白鲨之尾,长须鲸之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龙的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即男女对偶婚制,以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文化自此起源,绵延至今。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仍有“任、宿、须、句、颛臾”姓氏延续,都是伏羲的后裔。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可见,伏羲乃祖中之“祖”,种中之“种”;实乃真正的“万姓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二、 起源之“起源”,失落之文明。
  • 伏羲所处的三皇时代,即羲皇(伏羲)、娲皇(女娲)、农皇(神农)(《吕氏春秋》记载),实际上只有伏羲一帝,伏羲死后,女娲只不过是妻承夫业,帮助其统一天下而已;而伏羲的王朝真正的传人应该是神农氏(不应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氏族),即神农时代。神农王朝是应该真正发生过的历史,据《史记》记载,黄帝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确有神农文明。神农时代,的确存在,那是人类“起源的‘起源’,失落的文明”!
  • 众所周知,华夏之子皆称“炎黄子孙”,但绝大多数人似乎更认可黄帝,因为黄帝三战炎帝于阪泉,炎帝失败,黄帝一统华夏。正如《史记》所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 然而,正如《史记》所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可见,黄帝之前尚有神农文明——相传,伏羲禅让帝位给神农氏,传位七十(又说十七)世代,传承了约二千年。《三皇本纪》:“神农纳奔水氏之水曰听妃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 1、神农时代的崛起。
  • (1)神农氏的崛起。
  • ①神农氏的诞生。
  • 《潜夫论·五德志》载:“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可见,伏羲之后,传位于神农氏,神农氏兴起。这里的炎帝、神农氏,并非专指个人,而是帝号、世号,也就是神农时代(当然,这是很有争议的,这很正常,因为那时根本没有文字记载,后世也无正史如《史记》记载;远祖的故事,自古至今,一直在争议中传承)。
  •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淮阳),又徙鲁(今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 。
  • ②神农时代的崛起——农耕文明。
  • 《周书》云:“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蕨实”。
  • 《汉书》曰:“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与货是生民、养民之本,二者皆肇始于神农炎帝,其功堪称不朽。
  • 《淮南子》载:“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 ③神农时代的崛起——神农之治。
  • 《商君书》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
  • 《越绝书》称:“昔者神农氏之治天下,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极。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
  • (2)炎帝(炎黄二帝之一)文明。
  • ①炎帝功勋: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耕田为土,凿地为井;正节气,立历日;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创制衣裳;日中为市,倡导贸易;削桐结丝,制作乐器;治木为弧矢,创造武器;“教之桑麻”,“耕而作陶”;制灶作具,以利民用。他无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亲手缔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因他“始教天下种谷”,“教耕生谷,以致民利”,故后世尊他为神农。传说他的死也是辉煌而悲壮的:晚年巡视南方,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终因误尝断肠草而不幸身亡。葬于今湖南酃县塘田乡的鹿原陂,后世称其墓为炎帝陵。
  • ②炎帝之治: 炎帝乃农耕文明始祖,故号农皇。炎帝治国有方: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3)神农文明——历史的考证。
  • “仰韶文化”印证了“三皇文明"——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东至鲁翼、西至洮河(甘肃西部)、北起河套、南达汉水,最早发现于豫渑池仰韶村,故曰“仰韶文化"(此时期的遗址尚有“西安半坡村"、“临潼姜寨"等),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出土文物主要以石器(石磨、石铲等粮食生产加工工具)、骨器(骨箭头、渔叉、渔钩等等渔猎工具)、陶器(釜、鼎、罐、盆、碗、盘、杯、壶等用具,或印有动物图案)、动物骨头(猪、狗、马、羊、牛等兽骨);在西安"半坡村"遗址中发现了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可见,原始农牧业得以发展。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2、上古种姓,神农氏“姜姓”亦乃祖姓。
  • (1)上古种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 上古八大姓——姬、姜、姒、赢、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可见,姬、姜是上古主要姓氏,即种姓之中的“种姓”。
  • (2)神农氏“姜姓”,亦是“祖姓”。
  • 《三皇本纪》曰:“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 可见,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
  •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子牙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生等38个复姓。姜姓,现在是一个大姓,人口也有560万之多。姜姓如今在山东最多,当年姜子牙就封于山东建立齐国,另外、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等地也较多。整体来看姜姓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之间,这两块恰好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  炎帝的姓后代演变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都把炎帝当作血缘先祖。由于这样的姓氏很多,与由黄帝起源而来的姓氏一起共同构成了百家姓的主体,因此,现在常说的炎黄子孙,仅从姓氏的来源上便可以得到证明。
  • 3、同血同种,炎黄共祖,炎帝在先。
  • 《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
  • 《国语》载: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皇甫谧以为少典有娲氏诸侯国号,然则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娲氏之女也。
  • 可见,炎黄二帝血脉相通,同宗同族。正如:“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娲氏之女也”。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
  • 综而推之,以“神农文明”为代表的“三皇文明”,显然先于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文明”,为“五帝文明”的辉煌以及中华文明的辉煌奠定了基石。因此,它是人类文明的起源的起源,神农姓氏“姜姓”亦是“万姓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三、千古一帝,灿烂辉煌
  • 《史记.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索隐》:诸侯国号,非人也。)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四语》:“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1、黄帝诞生地:虽有争议,但可考证。
  • (1)《史记》未载,却有争议: 《史记.黄帝本纪》、《史记.五帝本纪》均未记载黄帝出生地点。
  • (2)黄帝生于新郑,值得讨论: 有人据《白虎通义号篇》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和《史记》集解引皇甫谧“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一语认为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这也值得讨论,有熊氏势力强盛时曾居于新郑。
  • (3)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
  • ①《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莆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 ②北魏郦道元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水经注渭水》),上邽即今天水,境内有轩辕谷、轩辕溪、寿山(也叫寿丘)。这里应是黄帝最早居地(诞生地)。
  • ③黄帝诞生地考证:
  • 《帝王世纪》有关“黄帝生于寿丘”的记载,后人多理解寿丘为山东的寿丘,这实际是一种误会。寿丘即陕西省黄陵县(穆长青《“沮水”、“桥山”、“寿丘”新考》)。
  •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说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所以被称为“黄帝”,就像神农是火德王因而被称为炎帝一样。《正义》说黄帝“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土德”应该就是指博大深厚的德行,来源于黄土。黄土高原坦荡浑朴,博大雄沉,山丰土厚,土色呈黄。黄乃地之正色,象征着吉祥喜庆,为古人所崇尚之色。《吕氏春秋》说:“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这种说法也可能反映着黄帝生长于黄土高原的史实。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只有西北黄土高原是浓厚的黄色土壤。近几年的考古勘察也在今天的黄帝陵周围发现有多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和古城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区。黄帝诞生于黄土高原是非常有可能的。
  • 2、黄帝丰功伟绩:
  • (1) 统一中国,居功甚伟。
  • 三皇时代之前,中国处于以母系氏族为核心的原始社会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三皇时代,社会开始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黄帝在炎帝的帮助下,完全统一了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黄帝缔造的“五帝文明”完成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度,社会正式开始进入“父系社会”,社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 (2)发明与继承,推动社会前进。
  • 建造房屋、车船、井田,发明阵法、音乐(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继承和发展了炎帝的农业、历法(令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记时记年,沿用至今)、兴文字(令仓颉造字,开创了中华文化)、创医学(《黄帝内经》)、制衣服(元妃嫘祖养蚕以丝制衣服)、铸鼎(在荆山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 (3)发明了鼎,龙去鼎湖。
  • 相传,黄帝晚年,发明了鼎,当第一个铜鼎(当时已有铜铁冶炼技术)在湖边铸出来时,天上飞下一条龙,黄帝即乘龙上天,后来,帝王逝世,就是“龙去鼎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4)与炎帝一起,共为始祖。
  • 黄帝居功甚伟,被中华民族尊为始祖,但炎帝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中亦功不可没,因此,亦被共同尊为始祖,这就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 (5)缔造“五帝文明”。
  • 黄帝崩后,他的直系孙、曾孙、玄孙(只有舜为八世孙)——颛顼、喾、尧、舜先后继承了帝位,史称“五帝时代”。从黄帝至舜帝,五帝共同开创了“五帝文明",特别是尧舜之治、尧舜文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将“五帝文明”推向了巅峰。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3、“龙山文化”佐证了“五帝文明”。
  • “龙山文化”因在龙山镇(山东章丘县)发现而得名,据C14检测,其遗址产生于公元前二千至二千六百年,时间恰在“五帝时代”。与"仰韶文化"相比,“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广,文明程度更高;它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辽东半岛、两广地区……诸如,黄河上游(甘肃和政县齐家坪)的齐家文化、黄河中下游流域,即以“龙山文化”最著名,长江中下游流域则分别出现“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文明程度远超“仰韶文化",农具(石铜并进)先进、生产力大增;制陶业突飞猛进——以超薄高质为特点的“黑陶"遍及各地;铜冶炼及加工技术已得以发展,出土的铜鼎、刀、匕、凿、环等已相当精致;出土的卜骨反映出当时的宗教文化;出土的“龙山玉"、“良渚玉"已非常精美……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人类已有巨大进步,从出土合葬墓尸体来看,男人为主,女人屈膝面对男人,对偶(一夫一妻或二妻)婚已很普遍,这说明社会已完全进入父系社会。
  • 4、黄帝姬姓,成“万姓之祖”。
  •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皇莆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黄帝姬姓,成“万姓之祖”。

  • 四、黄帝姬姓,万姓之祖。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四语》:“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 黄帝姬姓,在当时他的二十五子中,虽然只有二人得其姓(“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但随着五千年的传承和演变,黄帝“姬”姓已的的确确成为“万姓之祖”。
  • 1、黄帝姬姓后人当前演变出的姓氏。
  •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李、王、张、吴、郑、鲁、魏、杨、蔡、韩、霍、管、毛姓、曹、卫、毕、蒋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 2、中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
  • 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吴、詹、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钟、汪、田、任、范、方、石、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孟、秦、江、史、顾、侯、邵、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智等等。
  • 3、黄帝姬姓起源的大姓状况。
  • (1)黄帝姬姓直接起源的大姓:李、张、王三大姓氏人口占全国人口近四分之一;若考虑前五名的刘、陈两姓氏,则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 (2)一百个常见姓氏中,绝大多数起源于黄帝姬姓:当代中国的100个常见姓氏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 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起源于“赢”姓)、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 4、2016年“百家姓”人口排名前十大姓(占全国人口比例、人口总数):
  • (1)李姓: 7.94%, 95,300,000人。
  • (2)王姓:7.41%, 88,900,000人。
  • (3)张姓:7.07%,84,800,000人。
  • (4)刘姓 : 5.38%, 64,600,000人。
  • (5)陈姓: 4.53%,54,400,000人。
  • (6)杨姓: 3.08%, 37,000,000人。
  • (7)赵姓: 2.29%,27,500,000人。
  • (8)黄姓 : 2.23%, 26,800,000人。
  • (9)周姓: 2.12%,25,400,000人。
  • (10)吴姓:2.05%,24,600,000人。
  • 以上十大姓氏出赵姓起源于上古八大姓氏——“赢”之外,其它全部起源于黄帝“姬姓”。

  • 由此可见,黄帝姬姓,传承、演变了几千年,其起源的姓氏,无论从姓氏数,还是看人口数,都占到全国比例的八成左右,因此,黄帝姬姓,乃真正的“万姓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五、“万姓之祖(姬姓)”,根深叶茂。
  • 1、“公天下”——“五帝文明”。
  • (1)黄帝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2)颛顼
  •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3)帝喾
  • 《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4)尧帝
  •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5)舜帝
  •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2、“私天下”——奴隶社会(夏商周)。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黄帝亲自缔造了“五帝文明”,他的嫡系子孙延续、繁荣了“五帝文明”;黄帝姬姓血脉在统一华夏大地的同时,“姬姓”声名远播,成为华夏“万姓之祖”。

  • 2、“私天下”——奴隶社会(夏商周)。
  • 《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 (1)雷神(配华胥氏)—伏羲氏(配女娲)—少典(配附宝)—黄帝(姬轩辕,配嫘祖)—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禹(大禹/夏禹,本名夏后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2)雷神(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本名己摰,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蘷)—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壬亥(又名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南齐、南梁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3)雷神(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本名姬弃,配姞)—不窋—鞠陶—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西楚始祖)—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夫余国、高句丽、百济、吴周始祖)—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力、后周始祖)—周文王姬昌(卫氏朝鲜始祖、曹魏始祖、冉魏始祖)—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隋朝始祖、武周始祖)。
  • 弄懂了姓氏文化,才知道什么叫血脉相连:“寻根觅祖,传承文明”
  •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可见,夏商周开国之君,均为黄帝嫡系子孙后代,黄帝“姬姓”,根深叶茂,真可谓“万姓之祖”!

  • 六、万姓之祖,唯周继承。
  • 1、 作为万姓之祖的“姬姓”,为何只有周王室继承下来呢?
  • (1)黄帝之子得“姬姓”者,仅二人(“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姬姓”有天下者仅一人(青阳,即玄嚣)。
  • 《四语》:“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 可见,“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其后有天下者“姬姓”之子仅青阳(玄嚣),其子孙得天下者有帝喾、帝尧,一脉相承,其后裔姬发(周武王)开创了八百年周王朝,继承和发扬了“万姓之祖”姬姓。
  • (2)“三代(夏商周)”中的“夏”,其开国之君“夏禹”虽然乃黄帝玄孙,但其祖父昌意起,未得黄帝姬姓,故夏禹开创的夏王朝未得“万姓之祖”——“姬姓”,而得“姒姓”。
  • 《史记.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 “禹为姒姓”,“及禹崩,……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从此,夏启开创了“私天下”。
  • (雷神(配华胥氏)—伏羲氏(配女娲)—少典(配附宝)—黄帝(姬轩辕,配嫘祖)—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禹(大禹/夏禹,本名夏后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 (3)“三代(夏商周)”中的“商”,其开国之君“成汤”先祖 契”封于商,赐姓子氏”;故成汤开创的殷商王朝未得“万姓之祖”——“姬姓”,而得“子姓”。
  •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 (雷神(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本名己摰,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蘷)—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壬亥(又名振)—上甲微—报乙—报丙—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商太祖成汤(商朝开国君主,南齐、南梁始祖)。
  • (4)“三代(夏商周)”中的“周”,其开国之君“周武王”先祖后稷(弃)“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故周武王开创的周王朝得“万姓之祖”——“姬姓”,唯周王室继承了黄帝姬姓。
  •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適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 雷神(配华胥氏)—伏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后稷(本名姬弃,配姞)—不窋—鞠陶—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西楚始祖)—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夫余国、高句丽、百济、吴周始祖)—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力、后周始祖)—周文王姬昌(卫氏朝鲜始祖、曹魏始祖、冉魏始祖)—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隋朝始祖、武周始祖)。

  • 2、“姬姓”作为“万姓之祖”,为何现在只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仅50多万?
  • (1)大封诸侯国,各诸侯基本上以 封国封邑之名为姓,从而大大分散了万姓之祖的“姬姓”数量。
  • “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多数分封国以国为氏,诸如魏国王族为姬姓魏氏,齐国王族为姜姓吕氏与伪姓田氏,楚国为芈姓熊氏,秦国为赢姓赵氏。春秋战国之后多数诸侯国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姓氏合一,例如魏国灭亡后,魏国王族以魏为姓,同理,吴国贵族则以吴为姓。据载《春秋四谱》及《旁行图》:黄帝的后裔姬发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姬姓封国封邑的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周、魏、吴、鲁、胡、阎、令狐等411个姓氏,由此411个姓氏又演变成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 (2)秦灭周后,有姬姓改为周姓,极大的分化的姬姓人数量。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公元前256年在位60年)被秦国所撤国之后,周天子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
  • (3)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李隆基开元年间,因“姬”与“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 (4)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烦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族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