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几次在太原街头,偶遇耿彦波先生,每次都是风尘仆仆,愁容满面。许多太原人说,这就是他们心中,清官的模样。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宋朝时,一支西来的少数民族归化,皇帝让他们自择其姓,这些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们要姓包。

包公的威名,早在他所在的朝代,就已经飞出国门,连西北地区的牧民都知道这个人公正廉明,是个好官,以和他同姓为荣。千年以来,包公的威名比从前更甚,包公祠香火鼎盛,刻着包公名字的碑,中间被摸出一个洞。世人都想沾一沾大清官的灵气,驱避邪魔外道,弘扬人间正气。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于成龙,莫不享受如此待遇。尽管学界常对这些人有一些争议,畅谈清官之害,但在民间,以包公为代表的清官还是颇受欢迎。台湾电视剧《包青天》,大陆的《神探狄仁杰》《宰相刘罗锅》,都有大批拥趸,甚或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百姓对于清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其实远在江湖,百姓并不了解官场,不知道清官的日常,历史上许多清官都是统治者宣传出来的,比如包拯,一共才当了一年开封府尹,哪里有几百集电视剧的故事可以讲?一半是宋朝官家造神,一半是小说家演义罢了。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可在地方,也不乏许多官员,因为政绩突出,造福一方而被当地百姓所铭记,把清官精神具体化。在万恶的旧社会,一个地方官的好与孬,直接关系一个地方是否能长治久安,百姓是否能吃饱喝足,是否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所以遇到好地方官,能够让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是贪是清对百姓来说已经不再重要,而将这些好官也统统归于清官的行列。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汉朝的张汤,清朝的田文镜断案,只要穷苦百姓和达官贵人发生矛盾,常常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判百姓赢。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当然有违法制精神,但客观上实现了平等,令穷苦百姓有“自己人”的感觉,自然受百姓爱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清官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会送万民伞,会给皇帝上书挽留,会夹道挽留。你可以说当地百姓是为了利益才挽留清官的,因为清官在否,确实关系到百姓的实际利益,而不只是为了简单的情结,这有什么可耻的吗?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在法制不健全的那个年代,各司其职只是个传说,只有清官才能激浊扬清,让一个地方大发展,让百姓真正享受发展的成果。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简单的戏词,不简单的诉求。千年以来,官员都是朝上看,唯皇帝和高官的马首是瞻,偶尔有几位可以走进百姓,为百姓办事,为百姓伸冤做主的清官,百姓当然会记得他。百姓的是非观不一定是对的,但谁对百姓好,百姓心里有杆秤。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作为百姓,我们应该致敬清官,是他们的形象,让我们还能相信,这世间还有公平正义。

耿彦波退休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们要去送一程。大同百姓和太原百姓抢着想让耿彦波退休后定居,做官如此,夫复何求?

从耿彦波现象,谈谈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