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情人約會,都選在元宵節?

元宵節曾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有古代“狂歡節”之稱。在實行宵禁的漫長歲月裡,唯有元宵節前後這幾天,人們才能在夜間上街,賞燈或者約會。

放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最晚至隋文帝時期,已經在全國流行;隋煬帝即位後,在禮佛的名義下,擴大元宵節放燈規模,使之成為一項定製。北宋皇帝甚至會在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公開出現在宣德樓上觀燈,讓御街兩旁的百姓有機會見到天子真容。

為何古代情人約會,都選在元宵節?

“老頑固”司馬光實在不解風情,他不知道在家裡悶了一年的大姑娘、小媳婦,就盼著這天出去看花燈、猜燈謎、吃湯圓,以及“走百病”“走三橋”“請紫姑神”了。

梆子戲《看燈》中唱的元宵節,“正月裡看花燈,姊妹孃兒去看燈,城中士女多齊整,汴梁城中人看人”。對於青年男女們來說,元宵節真是一個絕佳的約會良機。

女詞人朱淑真(也有人說作者是歐陽修)有一首《生查子》,就敘說了自己同情人在元宵節幽會的悽美故事:“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這位才女等待一年,想見情郎一面而不得,只能默默流淚。朱淑真後來和丈夫離婚,但也沒能和心上人生活在一起,鬱鬱而終。

發生在元宵節的愛情故事實在太多,如古代話本小說中的《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張生綵鸞燈記》、《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張主管志誠脫奇禍》等等,男女主人公都在元宵節有故事發生。如在《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中,少女周勝仙就是藉著元宵節熱鬧,偷偷跑出,到樊樓酒店去找之前偶遇的心上人範二郎。

為何古代情人約會,都選在元宵節?

幽會的故事多了,常常也會鬧笑話。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錄,在天津元宵節的燈會上,一個少年邂逅了一名楚楚動人的少婦。少年以為她和當年的朱淑真一樣,同情人約會未果,只能才在街上徘徊。於是少年上前搭訕,請少婦到自己家中做客,少婦經不起軟磨硬泡,被迫同意。

在家宴上,少年見少婦微醺後嫵媚非常,就提出要她留宿。少婦沒辦法,只好脫下婦人衣服,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在元宵節舞隊中男扮女裝的藝人。少年羞愧之下,竟要毆打這藝人。最後經鄰里勸解,兩人各自回家。

在律法、禮教森嚴的古代,元宵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環境,青年男女才能藉此追求愛情。當然,也有衛道士對此很是看不慣,明朝時有大臣上書,說“近年以來,正月上元日軍民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要求皇帝下令對此“痛加禁約,以正風俗”,所幸他的企圖失敗了。

讓這個傳統節日最終走向衰落的,不是政府法令,而是現代人生活方式。現代人對一個節日有多少重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無假期,及假期長短。

從民國至今天,元宵節都不再被安排假期,人們自然對此日漸淡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