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阮小虎

左为漏夹 右为桥夹


二战时期为步枪装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桥夹一种就是漏夹,当然还可以手动一发一发装填,但是手动速度太慢肯定是有桥夹用桥夹,有漏夹用漏夹。

漏夹是采用一种半包围的方式将子弹固定在一起,在装弹时直接连漏夹与子弹一起装进弹仓;比如二战美军使用的伽兰德步枪。实际上漏夹相当于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弹匣,只不过二战时期金属加工工艺还差点意思,因此装在漏夹里的子弹有时不太整齐,装入弹仓前需要先磕齐了才比较容易装好。

桥夹就简单多了,它是一个长条形金属板,两边有包络边正在好可以卡住子弹的底缘凹边,有桥夹中间是一条向两头稍微翘起的有弹性的钢条,这样子弹装入桥夹后,两头的翘起作用力可将子弹挤大一起,防止子弹脱落。装弹时,将桥夹对准弹仓口卡住,然后用手指将子弹推出弹仓即可。按装弹速度来讲,漏夹因为一次性可以装入因此在速度要比桥夹快。

但是,为啥装弹速度快反而战场上应用更多的还是桥夹呢?实际上装弹速度不能光看装入的一瞬间,还要看从取出弹药到装入弹药的全过程,早年漏夹由于工艺的问题,会存在子弹装不齐的现象,因此士兵装弹前需要在硬物上磕一磕看子弹都对齐后才会装弹。不然子弹有长有短是无法顺利装入弹仓的。这个时间加起来可能漏夹就没有时间优势了。

另外,漏夹装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枪内子弹没射完是取不出漏夹的。所以中间你想补充弹药比较麻烦,而桥夹则可以随时补充,不受漏夹的影响。漏夹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打光后会自动弹出,这会产生一个特殊的声音。在双人对战时,很容易会被对方听到这个声音,有经验的士兵就知道对方没弹药了,可以趁机发起进攻。而桥夹装弹则由于随时可以补充弹药,不会让对方产生这样判断,让对方搞不清楚到有多少弹药则不敢轻举妄动。


鼎盛军事

二战时期,除了美制M1加兰德步枪等少数半自动步枪外,各主要交战国基本上都普遍使用栓动步枪,譬如德国毛瑟98K、日本三八式、苏联莫辛-纳甘、英国李-恩菲尔德等。

栓动步枪,也即拉栓式步枪,需要以手动方式完成子弹推入枪膛,以及将弹壳退出枪膛,所以只能进行单发射击,无法达到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的要求。

(5发桥夹压弹栓动步枪)

二战栓动步枪,大都采用5发桥夹装弹,士兵一次性能将5发子弹压进弹仓,有利于快速装弹,同时桥夹制作简单、方便,能节约宝贵的金属资源。

M1加兰德步枪,是支半自动步枪,采用的是8发漏夹,漏夹随同子弹一同压进弹仓,当射完漏夹内的子弹时,漏夹会自动弹出弹仓,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提醒士兵要换弹夹了。

(图片左为美军M1半自动步枪8发漏夹;右为56式半自动步枪10发桥夹)

但在激烈的战场上,士兵不可能经常去拣弹出弹仓的漏夹,所以会造成金属资源的极大浪费,美军在二战时期,配发了数百万支的M1加兰德步枪,对8发漏夹的需求量极大,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极大。

漏夹采用的是金属薄板而桥夹采用的是金属条,使用桥夹可以减少金属资源的消耗,所以只有财大气粗老美用的步枪才采用了漏夹,别的国家步枪都采用了桥夹。

(56式半自动步枪10发桥夹压弹)

甚至有的国家军队压根就没有桥夹,子弹是一发发地压进弹仓的,尽管费时,但却节省了制造桥夹的金属材料。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12日于杭州。


国平军史

首先为大家科普一下桥夹和漏夹及相关术词。二战时期,枪械的主要装弹工具为弹匣,弹链,弹鼓,弹夹。前三种主要为机枪,冲锋枪的主要装弹方式,弹夹则为步枪主要装弹工具(STG44这种德意志黑科技不在讨论范围内)。而漏夹,桥夹则被统称为弹夹。

(加兰德步枪所使用的漏夹)

漏夹以包络方式装弹,多为钢质,使用时直接装入弹仓,实际上就是早期弹匣的雏形。而桥夹为条状,多为普通金属,依靠卡住弹壳固定子弹,装填时将其向弹仓施力,继而压入子弹并取下弹夹。

(与漏夹相比,桥夹在二战后发展更远,左图为加兰德漏夹,右为56半桥夹)

二战中步枪桥夹装弹的流行,主要应该归功于以下因素:

从战术层面上讲,桥夹装弹速度更快,步兵班组乃至单兵火力持续性增强。1,虽然理论上,漏夹与子弹一同压入弹仓,省去了回收的麻烦,但在实际中,会遇到漏夹张力大导致子弹无法压入的尴尬局面,大大减慢装弹速度。2,以采取漏夹装弹的加兰德步枪为例,其射击时无法中途加弹,必须将漏夹取出才能补弹,而桥夹则使步枪中途补弹更加灵活。(至于加兰德打光子弹,弹出漏夹,并发出声响的这个槽点,不想吐槽,感觉这是她最大的缺陷)

(使用桥夹装弹的莫辛纳甘步枪)

从战略层面上讲,1,桥夹更容易生产,其由普通金属制成,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满足军需补给。而漏夹,则为钢材,若装备漏夹装弹步枪最多的美帝的工业生产能力屌,可使用资源丰富,估计也得跪。2,桥夹在战斗中回收率高,一次装弹后可立刻保留,准备战后装弹。而漏夹,emmmmm,还是要黑黑加兰德,我不觉得王师的天兵天将们在一番血战后会有心思和精力寻觅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漏夹们。不过,,,还是那句话,有钱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呢。

(太平洋战场上与“昭和男儿”血战的美帝王师)

最后,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军情解析

阙兴明

二战时期的步枪一般有三种装弹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最原始的一颗一颗装填,也就是装一发子弹才能射击一次。这种方式只是少数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国家的军队才用,就不细述了。
另外两种方式(其实也就是两种弹夹)就是用漏夹装弹与桥夹装弹。而其中的漏夹装弹相对桥夹装弹来说也用得少,最为普遍的还是用的桥夹。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
先分别解释一下什么是漏夹与桥夹。漏夹看起来极像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小铜匣子,步枪子弹是弹底在下而弹头朝上被固定在里面的;而桥夹则类似于一根长条形的铜条,长边的两侧有向上翻起的包边便于卡住子弹的底缘。

漏夹与桥夹这两种弹夹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而战场才是检验究竟哪种弹夹好用的唯一真理。首先,漏夹比较费材料。因为漏夹是连同子弹一起压入弹仓的,如果在性命攸关的战场上,生与死就在一瞬间,因此士兵们不可能将用过的每一个弹夹花时间捡起来,怕低头拾弹夹的一刻就被对方毙掉。所以一场仗打下来,战场上不知道要丢掉多少弹夹。而桥夹则因材料用的少,丢了也损失少一点。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打的就是钱,能节约一点是一点。

另外,漏夹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每用完一个,漏夹就会自动弹出。试想,这种铜制品弹出落地时必然会发出“叮”的一声脆响,这在提醒枪手要更换弹夹的同时,也无异于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告知敌方火力要暂停了,因此会因此而遭到敌方毫无顾忌的大胆进攻。
最后,一个漏夹比一个桥夹的装弹量要少。一般来说,漏夹只能装5发子弹,而每个桥夹能装8发甚至10发子弹。这是桥夹的一个特别大的优势,因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火力的延续性提供了保障。
综合起来看桥夹相比漏夹要有以上多方面的优势,因此,二战的各参战国都普遍选择了桥夹装弹。

大国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有漏夹供弹的步枪的,二战中唯一一种全军装备的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采用的就是八发漏夹供弹,被人俗称为“大八粒”。此外苏联的半自动反坦克步枪PTRS-41采用的也是漏夹供弹。

但是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了,漏夹装填的步枪也有黄金时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著名的一种漏夹装填系统是斯太尔-曼利夏公司的曼利夏弹仓。这种漏夹非常有意思,五发枪弹固定在漏夹上,直接插入弹仓,弹仓底部有一个开口,在枪弹打完后漏夹会自动从弹仓底部漏出来。德国的1888委员会步枪(汉阳造原型)采用的也是类似的系统,只不过曼利夏弹仓的漏夹分正反,但是1888的漏夹正反都能装进去。由于漏夹会自动漏出来,也被人俗称为“漏底五子”。

弹仓虽然填装速度快,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如果弹仓内的子弹没打完,重新填装就很麻烦。比如1888委员会步枪,需要把弹仓底板打开,将没打完的漏夹拿走才能重新填装新的漏夹。后来改进过得1888/05就改用一般弹夹而不是漏夹。

M1加兰德需要把,没打完的漏夹弹出来,如果不去捡掉在地上的子弹,这些子弹就都浪费了,在操作的时候还容易夹手指。其实加兰德本来是想用可拆卸弹匣的,可是另一个竞争对手佩德森一直再向军方推销漏夹系统,以至于后来加兰德不得不改用漏夹,制约了M1加兰德的性能。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要想了解为什么二战时各国步枪为何使用桥夹的多而非漏夹呢?那么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桥夹,什么是漏夹。一般来讲,在步枪中的弹夹分为桥夹(Bridge clamp)和漏夹(Leak clamp)这两种弹夹类型。

漏夹(Leak clamp)

漏夹要比桥夹发明的要早,它是由金属薄板和用于固定子弹的框架组成,呈一个半包围的框架,侧面有一个固定点,使能够在步枪上固定住,因为漏夹分为单排楼价和双排漏夹,其装弹量也是又不一样的规格,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子弹打完后需要更换时比较麻烦,不能给及时补充,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危及生命。比较出名的漏夹有曼利夏步枪漏夹。

桥夹(Bridge clamp)

桥夹的出现要比漏夹晚上几年,但是影响力要比漏夹大的多,使用范围也要比漏夹广的多。尤其是近代,桥夹基本上是现代半自动步枪的标配,桥夹是由一个可以固定子弹的金属条,在枪械上会有一个与桥夹相对应的卡槽,在进行装填的时候,只需要将子弹推进就可以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为什么二战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桥夹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桥夹一是载弹量要比漏夹大上一倍左右,这样能够带很多子弹,在战场上子弹的多少能够决定战役的胜负;其次桥夹能够快速装填子弹,使装弹时间大大缩短,这样在打完子弹时能够快速装填,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因为装弹而失去生命,产生非战斗减员;再有就是桥夹的重量轻,对金属的要求低,能够有效节约金属的浪费,毕竟在二战中金属依旧是一个紧缺物资。


利刃军事

这个问题有点专业,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桥夹,什么是漏夹,有什么特点。

首先,漏夹和桥夹统称为弹夹,是用来装填子弹的工具。

1、什么是桥夹。如下图,桥夹是一种金属或塑胶制框板,通过底缘来固定子弹。

桥夹在装填时,需要将桥夹一端对准位置,用力向弹仓压入子弹。桥夹的作用是提高装弹速度和方便装弹。

2、什么是漏夹呢

漏夹采用包络的方式固定零散的子弹,使用时直接连同子弹压入弹仓。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不是和子弹一同装进枪里。桥夹作用是装子弹的时候把用手指压下子弹,让子弹装进枪里,压弹进入弹仓后从装填口抽出。漏夹在装填的时候和子弹一起装进枪里面,打光最后一发子弹从枪里面漏或跳出来。

3、为什么二战各国步枪为何普遍使用桥夹装弹而非漏夹?

最初各国步枪普遍使用桥夹,尔后逐渐发展为使用漏夹,再后来使用弹匣。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也是战争实践要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用桥夹的武器射击中途补充弹药方便。桥夹需要装弹后抽出来,漏夹可以装入枪里,打完全后继续再装一个,使用上更方便快捷。

2、桥夹是一个金属条,很多到时候都是打完就丢掉了。而漏夹可以反复重复使用,可以节省资源,毕竟子弹的消耗量非常巨大,桥夹浪费也会非常严重。同时,漏夹也便于计算消耗弹量。

3、桥夹可靠性差。尤其是长期放置,子弹会粘连,或者排列变形,使用前需要重新整理,部队通常会使劲磕一磕。

因为枪械发展,桥夹不可靠,漏夹操作复杂,逐渐被方便的弹匣所取代。


时空乾坤

你自己都说了,用桥夹装弹 装弹~把子弹装进供弹具的工具

桥夹是个上弹具,快速上弹具~而不是供弹具

例如二战日军士兵的腰带弹药盒就是八个纸盒,每个包含三个桥夹(出厂就上好弹),需要补充时候开栓,将桥夹一端卡进 直接一下压,五发容量的弹仓就上满了~拔掉桥夹,推弹上膛又可以继续开火。

漏夹是供弹具,类同弹匣


jsntrgsy

1.什么是桥夹漏夹

2.为什么用桥夹不用漏夹

1.漏夹在打完最后一颗之前是拿不出来弹夹的,而桥夹可以

2.漏夹仓有重装速度快的优点,但是因为弹仓部位没有抱弹口,所以必须在有漏夹的前提下才能用弹仓供弹,不能直接用散弹(单个子弹散装),而且机构部分略复杂于带抱弹口的弹仓。

3.漏夹和桥夹都要解决把空夹去掉的问题,漏夹可以让夹子直接漏下去,不过会影响可靠性,而让漏夹弹出来就会使结构变复杂。桥夹无非就是必须得拔下来罢了,稍微晚一点的栓动都可以自动排除桥夹

4.有没有发现桥夹用料比漏夹少?




萧水

前面没一个讲的完全清楚准确的。

首先桥夹和漏夹都是辅助装弹工具。对应的步枪上的供弹具是“弹仓”。说漏夹属于供弹具的就不对。多说一句,弹仓的特征是具备容纳和推送弹药的能功能,有固定式和可拆卸式两类,弹匣和带弹簧的弹鼓都属于可拆卸式弹仓。李恩菲尔德步枪的属于可拆不可拆的过渡类型。

桥夹和漏夹的区别不在于形状和材料,而在于装弹方式。桥夹本身不进入弹仓,推弹入仓后顺手拔掉或推枪栓自动掉落。漏夹是整个装入弹仓,子弹打完后从弹仓入口弹出或从下方开口掉落。

漏夹在一次大战之后逐渐式微,二战时期只有加兰德步枪使用另类的双排漏夹,二战以后再几乎就没有出现使用漏夹的新枪了。漏夹使用越来越少的原因由其优缺点决定的。漏夹优点是装弹动作少速度快,然而这一点带来的优势并不明显。漏夹有两个无法忽视的缺点:装弹不灵活,漏夹里的子弹打完之前不能随时换弹和零散补充,这一条对于换弹癌来说简直不能忍;漏夹会影响步枪可靠性,传统漏夹步枪的弹仓下方都有个掉出漏夹的开口,泥土沙子也有可能从这个开口进入枪里。加兰德步枪是从上方自动弹出弹夹,避免了额外开口,但是增加了机构复杂性和重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