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相”李林甫

“奸相”李林甫

文丨《那些年》孔博

唐朝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與時任宰相的崔群有過一段對話。憲宗問崔群,玄宗一朝的政治,先清明後混亂,是什麼原因?崔群回答說,玄宗用姚崇、宋璟等人則政治清明,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則政治混亂。人人都以為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造反是混亂的開端,但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任李林甫,恐怕才是“理亂之所分也”。

《舊唐書》更加直白和明確地表達了這個觀點:“開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國忠而亂。”司馬光也毫不掩飾他對於李林甫的嫌棄:“凡在相位十九年,養成天下之亂”。事實上,無論是在《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中,李林甫一直都被認為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主要責任人之一。

這種評價是否客觀暫且不論。必須要承認的是,李林甫在玄宗執政後期,確實對大唐的走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為相的十九年的時間裡,李林甫手握大權,獨霸朝綱,令大唐集團深深刻下了他的權力烙印。

1

“媚相”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唐朝宗室。開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薦,被授為御史中丞,後歷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拜相,正式成為大唐集團的CEO。李林甫待人表面溫柔,但私下卻陰險狡詐,機關算盡。他與宮中宦官、妃嬪交情深厚,對玄宗的喜好和舉動了如指掌,每次議事都能迎合上意,很快就博得了玄宗的青睞。

公元736年十月,當時身在洛陽的李隆基打算返回長安。張九齡和裴耀卿認為莊稼還沒有收割完畢,於是建議李隆基推遲行程。李林甫待二人離開之後,私下對李隆基說:“長安、洛陽,不過是陛下的西宮、東宮,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要選什麼日子!即便妨礙秋收,只要免除沿途人民的捐稅就可以了。”李隆基大悅,立刻批准了返回長安的計劃。

就在同一個月,唐玄宗欲為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加實封,並讓他兼領尚書。張九齡認為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引起玄宗不悅。李林甫卻私下進言:“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玄宗最終拜牛仙客為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當時,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皆因母親失寵而有怨言,被駙馬都尉楊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訴。玄宗大怒,打算將三個兒子全都貶為平民。張九齡極力勸阻。李林甫當面一言不發,退朝後卻對玄宗親近的宦官私下說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

李林甫甚至公開召集言官表示:“各位不要多話!你們難道沒有看見宮門口的儀仗馬,它們吃的飼料相當於三品高官的薪俸。可是,在值班時,只要它們嘶叫一聲,就會立即被開除。”從此,公開規勸的聲音基本絕跡。

2

“奸相”李林甫

唐初,三審制沿襲隋制,中書、門下、尚書各司其職,在政事堂共同議事。開元中期,“政事堂”改製為“中書門下”,實際上掌握了決策、執行的最高權力。擔任中書令的李林甫並不能夠容忍別人窺視大權,於是四面出擊,精心設計,打擊異己。與他共事的同僚或屬下,或被排擠,或只能“唯諾而已”。

左相李適之性格開朗,坦率正直。有一次,李林甫私下告訴他說:“華山有金礦,如果組織開採的話,能夠為國庫增加不少收入,但皇上還不知道這件事!”幾天後,李適之面聖時順便提到了這件事。李隆基回頭問李林甫,李林甫一本正經地回答說:“我早就知道華山蘊藏金礦,但華山是陛下本命,王氣所在,不應該開鑿。所以我一直不敢提出。”李隆基聽後,對李適之大為不滿,警告說:“以後報告事情,最好先跟李林甫商議一下,不要隨便發言。”就在這一年,李適之被罷相,後被貶為宜春太守。

玄宗曾經向李林甫問起嚴挺之的情況,並想給嚴挺之安排一些工作。李林甫退出後,召見嚴挺之的弟弟嚴損之,告訴他說:“皇上仍把你哥放在心上,為什麼不想辦法晉見皇上呢?你們不妨上疏,奏報身染風溼請求回京醫治。”嚴挺之不知其中有詐,接受了李林甫的建議。結果,李林甫拿著這份奏章報告李隆基說:“嚴挺之年老體衰,又害上風溼,最好加授給他一個散官,讓他能安心療養。”李隆基嘆息很久,只能讓嚴挺之當一個編外的太子宮總管。

時人皆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如此。

3

“權相”李林甫

開元前期,唐玄宗年富力強,抱負遠大,對大小事務都勤於過問。但在開元后期,唐朝經濟情況向好,社會基本穩定,玄宗年紀漸長,對政治事務逐漸失去了熱情。在開啟“從此君王不早朝”模式後,玄宗將朝政大權盡數委託給李林甫,李林甫的權力也由此達到頂峰。

“奸相”李林甫

按照慣例,宰相們一般要辦公到下午一點才能下班打卡,出宮回家。但李林甫奏報說:“現在天下太平,上午十點就可以回家。”於是,未能處理完的軍國機密大事,全都到了李林甫的私宅決定。李隆基有時候不出宮主持早朝,文武百官就全體集合在李林甫家門,聽候指示,政府各單位幾乎沒有人辦公。

陳希烈因為講解老莊受到李隆基的賞識,李林甫因為陳希烈得寵,而且性情柔順,容易控制,所以推薦他當宰相。但實際事務仍然由李林甫一個人決定,陳希烈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點頭說“是”。

對於李林甫在朝野的地位,《舊唐書》給出了這樣的總結:“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

4

大唐盛世的“掘墓人”?

天寶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領安西大都護、朔方節度使、單于副大都護。天寶十一年(752年),李林甫請求辭去朔方節度使之職,舉薦安思順繼任,並奏道:“文臣為將,怯於戰陣,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驍勇善戰,而寒族在朝中沒有黨援。”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開始逐漸重用安祿山等胡人將領。

“奸相”李林甫

天寶後期,唐朝各個重要戰區的司令官幾乎已經全由胡人將領擔任。帝國的精銳部隊聚集於北疆,內外軍事力量逐漸失衡。包括《資治通鑑》在內的諸多史書認為,李林甫為了杜絕出將入相的根源,鞏固自己的相權,才主張重用蕃將、胡人。這讓安祿山等人得以長期控制河北,為日後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隱患(當然,也有史學家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正是李林甫的存在制約了安祿山等人的權力擴張,延緩了唐朝的衰落時間)。

客觀來說,李林甫並非無能之人。從史料來看,李林甫主持了玄宗朝田制、稅制、兵制以及邊防體系的一系列改革,在編纂、推行法令方面也有突出的貢獻。即便對李林甫大加斥責的《舊唐書》,也認為李林甫“條理眾務,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恆度”。

從登基到退位,玄宗前後一共任用過二十餘名宰相。每名宰相的平均在位時間只有三年左右,即便連姚崇、宋璟也不例外——二人擔任宰相的時間均為三年。然而,換相如走馬燈的玄宗,竟然讓李林甫在相位上一坐就是十九年。而李林甫穩坐大唐相位十九年也決定了盛唐的落幕無論如何他都脫不了干係。只不過彼時的大唐,繁華之下早已充滿流弊,積重難返,在眾多掘墓人當中,李林甫的這一鎬力量特別大而已。在李隆基放手到放任的管理之下,無論誰坐在這個位置,都難逃失控的命運。

“奸相”李林甫

《大唐新語》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玄宗奔蜀後,曾與給事中裴士淹談論大臣,並說李林甫是“妒賢疾能,舉無比者”。裴士淹反問玄宗:“陛下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用他那麼久?玄宗“默然不應”。談起李林甫,李隆基究竟是何心情旁人無從得知,只是以常人之心揣度,一個哄你開心十九年的人,你可能會怪他,卻很難恨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