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用戶63953961247

珍珠港事件是二戰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日本的偷襲行動,給美國太平洋艦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是也導致美國直接捲入到戰爭中來,從而使得同盟國和軸心國的實力對比發生了質變。從珍珠港事件過後,盟軍的實力大幅增強,進而逐漸佔據主動,並促成了最終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的結果。

以現在的角度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不明智的,但是在當時看來,卻也是一次對賭,日本是有贏面的。日本在和俄羅斯、清朝的博弈中,都採用過類似的對賭策略,當時的美國雖然已經十分強大,但是還沒有強大到像現在這樣。而日本當時和美國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所以珍珠港事件是經過醞釀的,並非草率結果。

日本偷襲珍珠港,本質上也是出於擴張空間的角逐。諾門罕戰役之後,日本因為畏懼蘇軍的實力,而無法繼續向西伯利亞挺進,另外在中國戰場,日本的戰事也陷入膠著。此時日本需要大量的能源來維持其軍工基礎的運作,而當時西伯利亞大油田等資源並未被發現,這使得日本必須朝東南亞和太平洋的方向擴張,此時日本和美國以及西方國家的矛盾就迅速擴大了。

美國對日本實施的石油禁運策略,導致日本面臨著即將到來的石油危機。日本認為如果要解除能源危機,就必須找機會和美國一搏。通過打擊珍珠港,日本有望消滅美國的海軍主力,這樣可以幫助日本奪得海上決戰的主動權,美國畏懼日本艦隊逼近本土,很可能轉而採取談判政策,這樣日本就解除了危機。

而就當時雙方軍力對比結果來看,日本也確實有對賭的資格,美國有航空母艦,日本也有,而且日本的航母數量還不少。另外,日本還擁有龐大的護航艦隊和艦載機群,如果日本偷襲珍珠港時能夠摧毀美軍航母,那麼美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重建艦隊,日本就有進而威逼美國西海岸的能力。

然而,不可能每一次對賭都是日本贏。日本雖然成功偷襲了珍珠港,卻讓美國的航空母艦跑掉了。而且當時的情況其實十分混亂,可以說是亂炸一通,日本僅僅是炸掉了一些艦船,卻沒有炸掉船塢、油庫等設施,空襲當天又剛好是星期天,大多數美軍都不在船上。美國保留了有生力量,也就意味著珍珠港空襲在戰略意義上已經是失敗了。


白虎堂

日本問題要讓橋本來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要談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來分析。首先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能夠進入世界列強的行列就是進行了兩場戰爭,與比自己強大的國家爭奪,最後都獲得了勝利。如與清國戰爭獲得成為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臺灣的割讓,以及大量的白銀。與俄羅斯的戰爭,不但獲得旅順軍港,還完全獲得對滿洲的全部控制,讓俄羅斯的勢力全部退出了東北。這樣以小博大的勝利,讓日本全體上下都有了只要孤注一擲,就可以獲得勝利的幻覺,這樣的方式繼續使用。


在日中戰爭初期,日本與中國戰爭中,美國一直沒有對日本採取禁運手段,日本因自己不生產石油,而石油提煉技術都不行,航空汽油等油料都要從美國進口,中國政府從七七事變以後,一直要求美國對日本採取石油禁運措施,一直沒有或的美國政府的正面回應。直到日本看到歐洲結果,認為法國在歐戰失敗,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都要歸日本所有,出兵越南以後,美國政府開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撤出越南北部,以及滿洲地區,如果不撤兵,美國政府將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時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談判,關於是否撤兵以及有關日本撤離東南亞問題。


日本的戰爭石油儲備只有3個月,如果美國採取禁運,日本對戰爭的維持只有3個月時間,但日本國內對美國的最後通牒有以下的判斷: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日本只要擊敗,消滅美國的第七艦隊,就可以控制東南亞的產油區,在美國沒有航母時,尋機與美國海上決戰,完全可以象與清國,俄羅斯那樣,一舉獲得海上的勝利。而且夏威夷還有很多日本人,對美國的軍事情報收集很方便,這樣也使日本方面對戰爭的前景很樂觀。


日本當時擁有世界最大的海軍艦隊之一,擁有8艘航母,以及先進的零式戰機,對於日本來說,美國很強大,但日本只要在第一次襲擊成功,就會獲得最後的成功,日本在與清國,俄羅斯的戰爭中都是使用過這樣的方法,但是美國不是清國,也不是俄羅斯,美國在第一次受到打擊以後,研究日本,最終獲得勝利。讓日本第一次知道了以小博大不會次次成功的道理。


橋本看日本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一舉將駐屯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珍珠港軍港陷於癱瘓。羅斯福總統隨即在12月8日於國會發表講話,對日宣戰。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得知日本偷襲的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好了!我們總算贏了!”當時的日本無論是軍力還是國力都無法和美國抗衡,而且還已經在亞洲四處開戰,那麼為什麼日本軍方會做出這樣雞蛋碰石頭的決定呢?
羅斯福簽署對日宣戰書


事實上那會兒日本和美國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了,早晚必有一戰。美國不斷地用貿易禁運來卡日本的喉嚨,日本在東亞的擴張也在不斷地威脅美國的利益。在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實行禁運之後,帝國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被警告稱,他的艦船將在一年內用盡燃油。物資上的緊急情況使好戰的日本軍方覺得必須更加馬不停蹄地加緊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界首領表面上贊同天皇和近衛文麿首相關於和美國尋求外交出路的建議,但這只是為他們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他們從未準備接受任何具有明顯讓步傾向的交易,很多日本軍事高層寧可讓全國自殺也不願屈服。另外美國方面對日本的強硬態度也讓日本軍方的備戰行動找到了更多託詞。

美國軍艦“亞利桑那”號在襲擊中中彈


另外打美國儘管不合理,卻是符合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的政治準則的。他的準則很簡單:他打算在精選出來的勢力範圍內建立日本的霸權,打敗不接受這一點的西方國家(如果必要的話也包括蘇聯),吞併中國並將之納入日本帝國,同時在日本領導的亞洲“共榮圈”中給其他亞洲國家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將亞洲從西方殖民中“解放”出來,日本是第一個站起來的亞洲民族,亞洲各民族必將認識到它為了實現亞洲的現代化而作出的卓絕努力。現在美國是實現這個“偉大理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那一定要除掉了才行。

山本五十六,珍珠港襲擊的核心人物


既然非打不可了,那要怎樣打才能勝算最大呢?東條英機認為和美國這樣的工業強國作戰是在賭博,山本五十六也同樣害怕其後果,所以不認為能在正面戰場贏,日本唯一獲勝的機遇是發動大規模偷襲,以奇兵取勝,不能拖延。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高層指示日本駐美國大使與美政府談判以麻痺人心,並在同時準備出戰,在12月7日清晨,製造了那起轟動世界的轟炸。

參考文獻:
(英)安東尼·比弗:《二戰史》,邵旭東、雲曉麗、何旋譯,海南出版社,2015年。
(英)基根:《二戰史》,李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歷史研習社

直接原因是日本軍隊不斷做死,佔領了南越,使美國宣佈對日石油禁運,掐斷了日本的經濟命脈。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擲,

狗急跳牆

1937年日本侵華後,迅速攻佔了中國東海和南海的全部港口,特別是1939年攻佔了海南島。由此獲得了“南進”東南亞的前沿陣地。

1940年,德國的閃擊戰攻勢下,荷蘭和法國兵敗如山倒,英國陷入包圍和苦戰。這幾個殖民大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成為無主的寶藏”,其中包括生產稻米、經濟作物、稀有金屬和石油的印度支那、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尼),讓日本垂涎欲滴。

日本陸軍原本堅持“北進”,但是39年諾門坎戰役被蘇軍打得滿地找牙。在中國戰場上又進退兩難,因此轉而支持海軍的“南進”主張,並在1940年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北部(相當於北越)。海軍原本也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在1941年初同意出兵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相當於南越)。

1941年6-7月,日本海軍運送陸軍登陸,佔領了南越

日本攻佔西貢(今天的胡志明市)

這對於美國來說是重大威脅。日本佔領南越,就直接獲得了攻擊馬來半島的跳板,同時,日本軍艦和飛機從南越的基地,對美國的菲律賓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1941年7月28日,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全部資產,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馬來亞向日本的石油供應,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紐約時報》刊登的石油禁運消息

解除禁運的條件,是日本不僅要退出東南亞,還要退出中國和東北,恢復到918事變之前的狀態。這意味著日本要把1931年以來攫取的利益全部吐出來,是它斷然不會接受的。

而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完全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而美、英、荷的石油是其幾乎全部的石油來源。禁運後,日本的陸海軍戰爭機器撐不了一年就要癱瘓,日本的工農業也會迅速失血。

日本既不願意接受退兵的條件,也無法忍受沒有石油的日子,也就只剩下狗急跳牆發動戰爭這一條路了。

可以說,當日本入侵南越那一刻起,日美之間的戰爭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萊茵的黃金

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派往美國的精英就意識到美國的強大,尤其是以工業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強大,所以這些回國的所謂精英們一致認為,不可與美國開戰,最起碼1941年不能主動挑釁美國。但日本等不及,因為那一年美國開始對日本實行貿易制裁,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

我們知道,日本是個好賭的國家,尤其喜歡“豪賭”,之前的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以及後來的侵華戰爭,日本都是在和比自己大的多的國家進行戰爭,且勝多負少,日本也在戰爭中嚐到了甜頭。至於,日本為何明知不敵美國,還要主動偷襲美國的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呢?我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如上文說的那樣,日本1941年面臨著深陷泥潭的困境中,中國戰場在經歷幾次大的會戰以後,無力再戰,與中國軍隊陷入了持久戰,這是日本的噩夢,因為日本是拖不起的。且在與蘇聯的交戰中,被蘇軍的炮火嚇怕了,認為蘇聯強大,與之交戰日本沒有任何勝算,且即使僥倖得勝,取得的也是渺無人煙的西伯利亞,無資源無用武之地。所以,當年北上與南下的內部之爭,最終南下的一派獲得了勝利✌️

其次,從1940年開始,隨著日本在華戰爭的“順利”推進,日本在華權益觸動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在美國看來,中國市場廣大,一個統一但不富強的中國對美國是有利的。因此,伴隨著日本侵略腳步的前進,美國最終開始了“報復”,如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因此,擁有豐富的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的東南亞成為日本下一個侵略目標,而東南亞是英美等國傳統的勢力範圍,要入侵東南亞,與美國開戰不可避免!

再有,日本雖然自知國力不及美國,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海軍要比美國強一點,其中日本的航母數量和戰列艦要多於美國。這是日本軍部敢於冒險偷襲美國的資本,但此次偷襲,沒有傷及美國海軍的精銳,反而將當時世界經濟工業頭等強國美國拉入二戰。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徹底被激發,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美國相繼下水了包括15艘重型航母在內多大150多艘的航母以及數十萬架性能優異的戰機,此外,美國還向盟軍提供了大量軍用物資和民用物資以及工業設備等,這是盟軍能快速戰勝法西斯國家的關鍵。


獨舌視界

日本明知道打不過美國,卻霸王硬上弓,硬要偷襲珍珠港,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賭,賭一把,這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賭的是石油,因為日本國內當時的石油都支撐不了半年,如果沒有突破太平洋艦隊的封鎖,那麼日本的石油就會成為危機,賭石油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賭珍珠港沒有準備,事實上也是這樣,日本的準備是很充分的,而美國卻一直矇在鼓裡,最後日本偷襲成功。

第3是日本賭美國被徹底戰敗,沒有報復的能力,然而這一賭就沒有賭對方向,因為美國很快就恢復過來了,而日本在戰爭中卻並沒有徹底摧毀太平洋艦隊,這是賭得最差的一個地方。

第四是賭的是很快就佔領東南亞等國家,特別是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等對日本石油供應至關重要的一些國家,事實上這也沒有讀對,因為雖然前期進展很順利,但往後卻越來越投入了很多兵力被拖在那裡。



總之日本進攻和偷襲珍珠港,就是賭國運,最後他賭輸了,願賭服輸,投降就是他的結局。


文心採露苑

八個字,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日本在1937擴大侵華戰爭後,不斷地攻城略地,引起了美國的反對。美國開始制裁日本,但日本仍不收斂。在1940年法國被納粹德國擊敗投降後,作為納粹德國的盟友,日本佔領了當時作為法國殖民地的越南,直接威脅了英國、荷蘭、美國統治下的東南亞地區。美國對日本加強了制裁,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更要命的是禁止向日本出售石油和鋼鐵。

這就要了日本的命了。石油和鋼鐵是日本進行戰爭的命脈,尤其是石油,維持著日本龐大的戰爭機器。但是,日本國內不產石油,主要的石油來源是美國。1939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石油445萬噸,佔其進口量的90%。美國對日本石油禁運後,日本唯一的石油來源就是婆羅洲,但當時的婆羅洲是荷蘭的殖民地,是美英的勢力範圍。因此,日本為維持在中國獲得的權益就不得不跟美英開戰,然後在第一時間確定婆羅洲的油田。這跟希特勒對蘇聯開戰後第一時間確定烏克蘭的煤礦和小麥而不是拿下莫斯科是一個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軍實際上是不願意跟美國開展的。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早年在美國做過武官,對美國的戰爭潛力再清楚不過。但是日本陸軍不斷地擴大戰爭範圍,日本國內已經無人能節制他們。可以說,正是日本陸軍的瘋狂才使得日本不得不和美國正面對抗,日本海軍是被裹挾著打一場必輸嗯戰爭。

當然,1941年的日本海軍還是有與美國太平洋艦隊一戰的實力。珍珠港事件前,日本海軍擁有8艘航空母艦,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兩倍。日本海軍的算盤是通過偷襲的方式一舉殲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然後逼著美國回到談判桌。但是,後來的歷史說明了日本當時真的是瘋了。當日本艦載機投下的第一顆炸彈落到珍珠港的時候,日本的命運也就被決定了。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日本在蘇德開戰前與德國和蘇聯關係密切,和德國是同盟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再加上法國戰敗,以美英的實力更本無力撼動日本 德國和暫時中立的蘇聯。


日本外交主張亞洲人的亞洲 歐洲人的歐洲和美洲人的美洲的國家政策,想要重蹈美國吞併墨西哥大片領土然後主導美洲。美國的主要政策是希望美英日聯盟對抗蘇聯和德國聯盟,日本的入侵對美國有利因為這樣即可以削弱中國又能加深蘇聯和日本的矛盾自己漁翁得利。

但是隨著美國間接援助英國如果登陸英國,蘇聯 美國和英國就有可能形成聯盟嚴重威脅後方,德國希望穩住美國重點打擊蘇聯對於英國主要是削弱實力使其沒有反抗能力,以蘇德開戰的41年為例,美國陸上軍事相對最弱美國和英國陸軍短時間內聯合也不足為懼,在短時間內對德國威脅最大的就是蘇聯,德國不管是打英國還是打蘇聯,美蘇英同盟都是可以預見的只不過如果德國實施海獅計劃蘇聯是等到德國成功登陸英國並且站穩腳跟威脅倫敦才會出兵,現實是美英44年才在諾曼底登陸。

蘇日中立條約簽署後對德國影響比較大根據目前解密的計劃蘇聯入侵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因為後勤因素而推遲,再加上條約簽訂後日本開始從關東軍調集精銳南下參與了中條山戰役,日本的從東北撤軍對德國和美國非常不利,對德國來說蘇聯威脅在逐步加大,對美國來說22年簽署的反共產主義聯盟只剩下美國和英國。

1941年的國際形勢非常均衡美英 日德和蘇聯都不能完全擊敗對手,但是時間對德國和日本不利,美國的一些政策例如為了應付不列顛空戰所帶來的高熔點航空燃油供應不足放棄日本市場,國內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增加本國軍事力量放棄日本廢鋼鐵出口,雖然沒有嚴格執行但是日本知道這是對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和日蘇中立條約的官方警告,如果繼續與蘇聯為敵一切都好商量,美國此時的政策是聯合英國 德國和日本共同對付蘇聯。

美國雖然表面上反對蘇聯但是隨著蘇德戰爭爆發後國際局勢逐漸明朗,美英蘇聯盟得以表面上確立,如果日本北上最差的結果是對蘇戰爭獲勝國家破產只剩下東北和毫無意義的西伯利亞,如果背棄德國選擇美英蘇日聯盟又面臨蘇聯的直接威脅加上歐洲沒了德國的威脅日本就變得非常孤立。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一方面和蘇聯表面結盟另一方面加強太平洋方向的力量和通過貿易談判 凍結財產和支持中國等方式逼日本入侵蘇聯,特別是遠東精銳被調往莫斯科方向後,日本人也很明白如果北上結果就是日本擊敗蘇聯然後美英蘇深度聯盟,美國從背後威脅日本不費太大力氣擊敗日本 接受日本在中國的諸多成果把中國分為滿洲 重慶和汪偽南京,將來再扶持滿蒙政府接收西伯利亞。到時候日本垮了 中國分裂了 德國垮了,看似蘇聯贏了西伯利亞沒了不得不那部分東歐利益與英美換西伯利亞。

日本明知打不過美國但是也明知北上蘇聯背後美國會出兵威脅,日本雖然蘇聯矛盾深但是至少有蘇日中立條約和德國有同盟條約,與美國只有反共產主義聯盟和通商條約並沒有軍事條約。經過對比會發現南下是最明智的。

1945年的時候日本還期望與蘇聯結盟對付美英聯盟或者讓蘇聯中立看日美消耗,美國則催促蘇聯儘快出兵日本,蘇聯從41年簽署中立條約以來卻是表現中立並從中國撤出援助直到45年廢止到46年到期的中立條約。

日本和美國則直到二戰後才與美國簽署軍事方面的日美安保條約。


迷路的時間

日本原本的計劃是憑藉美國國內強烈的反戰情緒,美國人絕對不會同意政府同時對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開戰。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對於日本來說如芒在背,時刻懸在日本人頭上的一把劍,必須徹底斬斷,並且讓美國人放棄對日本宣戰。許多報道都是說日本人不宣而戰,實際上日本是想通過偷襲,瓦解了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再通過外交和軍事雙重壓力迫使美國政府和解並放棄對日開戰。畢竟之前幾次與美軍小規模的衝突最後都不了了之了。日本對英屬法屬東南亞的侵略,美國也只是譴責。對華侵略已經很久,美國雖然支持中國,但從未實際派兵,在中國最多的還是蘇聯教官。太多的事例讓日本判斷美國不願與日本開戰。日本通過這次冒險,解決了美國海軍對自己的後背威脅,同時可以威脅美國做出不參與亞太戰事的保證。這是何其大的誘惑。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政府對於參戰的決心和美國民意因為珍珠港偷襲的極劇轉變。美國人對於日本敢於偷襲美國表現出極端的羞恥,舉國上下同仇敵愾,甚至超過了對德國的仇視。日本在中國已經屠戮千百萬人,而正是珍珠港被殺害的幾千美國人讓美國民眾意識到如果放任日本,美國或許也將付出千百萬人的代價。美國政府拒絕了日本所有的和談要求,拒絕接見任何日本官員,逮捕在美日本公民,隨後向日本宣戰。日本依靠的是美國人怕死,美國人害怕的是日本人在南京等地的滅絕人性。


明天不就可以吃好多好吃的東西了

這個問題可以改成“因為……所以……”句式,即“因為日本打不過美國,所以要偷襲珍珠港”。以下,我做具體解釋。

首先說一下“偷襲珍珠港”的作戰構想是如何形成的。1925年,英國媒體人、海戰專家拜沃特寫了一本書,題為《太平洋大戰:1931至1932美日戰爭史》。書中描述了夏威夷美軍基地遭到日軍襲擊的情景。這本書被日本海軍參謀部譯成日文,列為海軍大學參考書,令山本五十六深受啟發。出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後,山本五十六規定該書為海軍軍官必讀書。1928年,山本五十六的部下草鹿龍之介少校也向他提出,如果日美開戰,必須攻擊夏威夷。也就是說,山本五十六攻擊珍珠港的構想,當時已初步形成。

再說一下日美交惡的原因。日美交惡有兩個遠因,兩個近因。遠因一是一戰後,美國主導建立華盛頓體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束縛日本在中國大陸的擴張,引起日本強烈不滿。二是1924年美國通過禁止不能融入美國社會的移民進入美國的移民法,被日本視為“排日移民法”,是種族歧視,使日本反美情緒高漲,當年6月,東京18團體發起6萬人集會反對該法。近因一是1940年9月《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的簽署,被視為向美國叫板,二是日本進軍法屬印度支那。1940年10月,日本進軍印度支那北部,美國政府隨即宣佈全面禁止向日本出口廢鋼鐵作為制裁。這一制裁,將使日本的飛機軍艦變成一堆堆不會移動的鋼鐵。1941年7月28日,日軍進軍法屬印度支那南部。8月1日,美國政府宣佈全面禁止對日石油輸出。日美矛盾進一步激化。

最後說一下“偷襲珍珠港”的主要目的。鑑於美日關係日益惡化,山本五十六認識到戰爭已不可避免。他很清楚,“憑日本的工業,根本不能與美國為敵。如果非打不可,在開始的當年或一年中或可以奮戰一番,並有信心爭取打勝。但如果不能速勝,持續二到三年,日本將毫無取勝把握。”於是,1941年8月,山本五十六正式向海軍軍令部提出了突襲珍珠港的作戰方案,並獲得採納。這一構想的要點是:開戰之初,以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長官率領的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組成機動部隊,對停泊在夏威夷基地的美國主力艦隊進行空襲。山本五十六就這一作戰構想寫道:“在日美戰爭中,我首先應遂行之要領,是在開戰之初即對敵主力艦隊進行毀滅性猛烈襲擊,這種襲擊當達到使美國海軍和美國國民一蹶不振的程度,使之志氣沮喪。唯其如此,方能佔據東亞之要障,立於不敗之境地,方能建設並維持東亞共榮圈。” 也就是說,山本五十六試圖通過“偷襲”對美國予以狠狠一擊,使美國“服軟”,進而使日本的要求獲得滿足。

日本經過多次圖上推演得出結論:如果日本整體軍力達到美國的70%,即可發動攻擊(日語是何とか頑張れる)。至1941年12月初,雙方軍力正好達成這一比例。因此,日本在12月7日發起了攻擊。

圖:1941年7月,日軍第21師團進入越南河內。

1941年9月,東京日比谷公會堂舉行《日德意三國同盟條約》簽署紀念大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