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生宋教仁: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

狂生宋教仁

在20歲前讀書時,宋教仁在書齋提對聯:

“辦天下事,自歐亞始;讀古人書,在秦漢前。”

他在甲午戰爭期間曾寫詩:“要當慷慨煮黃海,手挽倭頭入漢關”

狂生宋教仁: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

宋教仁曾在1902年(20歲)就放言:“天下苦滿政久矣。若有英雄起,雄踞武昌,東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勝關,斷黃河鐵橋;西通蜀;南則取糧於湘。系鄂督之頭於肘,然後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1908年11月23日,宋教仁曾說:“像孫逸仙那樣的野心家做領導人,中國革命要達目的,無論如何也是不可能的”

1910年,時年28歲的宋教仁提出三個方案讓大家討論:“上策是中央革命,聯絡北方軍隊,以東北為後援,一舉攻佔北京,號令全國;中策是在長江流域各省同時起義,首義地點以湖北武漢最佳,先成立政府,然後北伐;下策是邊地革命,在雲南、兩廣或東北等邊遠省份起事,佔據一隅後,再向內地徐圖進取。”

狂生宋教仁: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

上述三個方案,宋教仁本人屬意“中策”。他還提出了“革命三原則”:革命地點宜居中,不宜偏僻(避免列強趁火打劫);革命時期應縮短,不可延長;戰爭地域應狹小,不可擴大(減少破壞)。這些思想與八年前的那一番“大言”,顯然是源自同一思路。

大家討論後,認為:“上策運動稍難,下策已行之而敗(庚戌廣州新軍之役等),且足引起干涉釀分裂之禍,故決採用中策。”次年,革命黨正是在這一方略影響下發動了武昌起義,並迅速推翻清王室,成功建立民國。

1910年12月,宋教仁與日本朋友串戶真左樹的談話中說:“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

狂生宋教仁:孫逸仙已是落後於時代的人物,不足以指導革命運動

1913年3月22日凌晨4時48分,宋教仁因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年僅31歲。臨終前他有三事相囑:“第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東京寄存之書籍,悉捐入南京圖書館;第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後,請克強與公及諸故人為我照料;第三是諸君仍當努力進行,幸勿以我遭不幸,致生退縮,放棄國民責任。我欲調和南北,費盡苦心,不意暴徒不諒,誤會我意,置我死地,我受痛苦,也是我自作自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