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時時惦記著普度天下蒼生脫離苦海。一個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在廣州白雲山能仁寺中有一副對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本多情,將天下蒼生的喜憂福禍放在心中,這是禪法的心意。佛本多情,時時惦記著天下蒼生。修禪者的心境,是以慈悲之心,普度眾生。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大慈大悲正體現了佛心的深情,一個真正成佛的人往往是用情最深的人。

佛的慈悲心就像是環繞周身的清新空氣,從來不曾遠離世間所有生靈。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前一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斷,誠心誠意,鍥而不捨,勇猛精進地修行菩薩道,驚動了天界。天帝為了測試他的誠心,即令侍者化成一隻鴿子,自己則變成一隻鷹,在鴿子後面窮追不捨。修行者看到鴿子的危難情況,挺身而出,把鴿子放進懷裡保護著。老鷹吃不到鴿子,很是不滿,責問修行者說:“我已經好幾天沒吃的了,再得不到吃的就會餓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視眾生嗎?現在你救了它的命,卻會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說得也有道理,為了表示公平起見,鴿子身上肉有多重,你就在我身上叼多少肉吃吧!”

天帝使用法力使放在天平秤上的修行者的肉總是比鴿子肉輕。修行者還是忍痛割下自己的肉,直到割光全身的肉,兩邊重量還是無法相等。修行者只好捨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天帝看到修行者的捨身,老鷹、鴿子全部變回了原形。天帝問修行者:“當你發現自己的肉已割盡,重量還是不相等,你是否有絲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薩道者應有難行難修、人溺己溺的精神,為了救度眾生的疾苦,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會有後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以及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復原來的健康。

鴿子的生命很重要,老鷹的飢飽也很重要,只有自己不重要,這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慈悲心使釋迦牟尼佛能夠坦然地捨棄自我,捨生取義救護眾生。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佛陀能以這樣的慈悲心待人,正是因為他心中自始至終都有一種“你重要,他重要,我不重要”的觀念。星雲大師也一直以此為自己生活修行的準則,他常常說,正因為內心對佛陀慈悲精神的無限敬仰與憧憬,並以此為言行準則,不知結了多少人緣,免除多少紛爭,給人多少希望,予人多少歡喜。所以,他一向提倡“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你對我錯”,若人人都能如此,人間何愁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呢?

當我們將手中的鮮花送與別人時,自己已經聞到了鮮花的芳香;而當我們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時候,自己的手已經被汙泥染髒。與其在自我中心導致的疏遠冷漠中承受孤單,不如走出自我封閉的心門,在融洽的互相交往中感受快樂——彼此的快樂。

對於慈悲,星雲大師常發願:願做一棵樹,給行路人乘涼;願是一道橋樑,讓眾生渡過河流到他們的目的地;願做一盞燈,給眾生光明及正確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