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過減速帶,這樣操作才對!

過減速帶簡直是城市開車裡的家常便飯,在地庫有減速帶,在小區有減速帶。相信很多車主朋友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心中也有那麼一絲絲疑問,例如很多車主朋友都在評論區給輪谷留言說:車本來就是個損耗品,一會怕這個,一會怕那個,乾脆回家供著得了。輪谷想說的是:普及用車小知識,是希望廣大車主朋友能對養車、用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用科學的方法去養護自己的愛車。

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我們人類本身以後也會面臨疾病、衰老等問題,難道因為這些,我們就不去學習如何科學保養自己身體了麼?其實科學養護自己的車輛,其實也是給自己和家人一份安全的守護。

開車過減速帶,這樣操作才對!

在過減速帶的時候主要有三種過法,常規的正著過,斜著過,以及在一些減速帶沒有佔滿整個路面時單邊輪子過。這三種方法哪種對車輛的損耗最小呢?今天輪谷就來跟大家聊聊開車過減速帶的那些個事,看看到底怎樣合理通過減速帶吧!

一、怎麼過減速帶最舒服?

很多開車的朋友可能都有體會:垂直著過,車子的顛簸、彈跳感比較大。斜著過,感覺車子彈跳沒那麼大,但搖擺幅度大一些;單邊車輪過,車子的彈跳不大,搖擺的次數也少些,感覺比較舒服。就舒服程度來說,單邊車輪過應該排第一。但這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採取的方式,只有當有些減速帶的寬度並沒有佔據到整個路面,路邊留有一小道平地時,才留給了駕駛者單邊車輪過減速帶的機會。但這種場景日常並不少見。

除此之外,怎麼過最舒服?

至於垂直過和斜著過哪種感覺更舒服,要看具體車型表現。垂直過,主要是顛簸;斜著過,主要是搖擺。這兩種動作的程度,要看具體的懸掛特性,有的懸掛比較擅長吸收垂直震動,例如調校很軟的舒適型車,典型代表就是日產天籟;有的擅長抑制車身側傾擺動,主要是高級點的運動型車。在大多數人的眼裡,多數的車斜著過比垂直過更舒服些。

開車過減速帶,這樣操作才對!

二、斜著過減速帶傷車嗎?

從車體和懸掛的構造來看,車子過減速帶這個動作,是車輪(包括懸掛)在地面和車身之間的受壓運動。垂直過減速帶,左右車輪同時收縮,來自地面的作用力由兩個車輪的彈簧、減震器共同對半去分擔,而且不受獨立或非獨立懸掛形式的影響。此時車身主要承受上下,而且是左右對稱的,受力比較平均。

以斜著過減速帶,對於彈簧、減震器以及整個車身(車架),其實都會產生更大的折損消耗。這可以反過來解釋為什麼斜著通過比垂直通過感覺舒服些——因為整個系統吸收了更多的能量,傳遞到人體身上的能量(震動)就少了。但現在你應該明白,這個舒服是以加速減震器和車身的老化為代價的。

開車過減速帶,這樣操作才對!

三、造成了哪些影響?

加速老化的還有輪胎。垂直過減速帶時,胎面與減速帶的接觸面齊平,胎面受的壓力不大。但斜著通過時,胎壁先接觸減速帶,這對輪胎也是一種折壽。

最後看看單邊過減速帶。由於是垂直通過,對輪胎沒什麼傷害。但由於每次都是單邊車輪碾壓減速帶,同樣存在彈簧、減震負荷比同時通過要大的情況。

減震器老化可以換減震器(正常可用10萬公里以上);但車身頻繁扭曲變形帶來的“暗傷”是無法修補的,將導致車子更早出現雜音、鬆散感。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車子的這些現象,其實跟你日常過減速帶的習慣有關。

減速帶所帶來的震動還會影響車上的各部件,特別是現在裝備在車中的各項電子設備,就拿我們每天必須使用的音響來說,雖然在設計之初有一定的抗震係數,但劇烈的顛簸還是會傷害到音響播放的質量和使用壽命。

車輛快速通過減速帶時,車內的乘客此時第一反應就是顛簸,並且會令車內人員非常不適,對於懸架較硬的車型,坐在後排的乘客甚至會一下子顛起來,此時頭部可能會和車頂接觸,造成傷害。同時還會伴隨揚起車內沉積的灰塵,汙染車內的空氣,影響車內乘坐者的身體健康。

開車過減速帶,這樣操作才對!

四、不同方式影響通過性嗎?

有些人有這樣的經驗:遇到比較高的減速帶,斜著通過貌似比較不容易“託底”。事實上,底盤離地距並不因你的行駛角度而改變,除非通過角度斜到超過45度,營造出“交叉軸”的效果,才有可能提高通過性。

大部分時候,垂直通過之所以容易託底是因為車速過快,導致懸掛收縮後向下回彈幅度較大而“磕”到底盤,減慢點速度就可以避免。

而且過減速帶時速度不能過快,若長期如此快速通過,不但會加速胎面橡膠的磨損,導致汽車跑偏等,嚴重的損壞輪胎、輪轂、底盤懸掛等。

開車過減速帶,這樣操作才對!

結論:

綜上所述,開車遇到減速帶,最好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提早將車速降下來,然後正向通過減速帶,把衝擊力平衡在兩邊輪胎上,使左右兩側的懸架系統平衡受力,這樣對車的傷害也是是最小的。

不過,過減速帶時,還取決於你的汽車底盤表現,如果你的汽車底盤被調校的很舒適的話,速度快點過減速帶,車裡的人也許也只有微微的噗通了一下,如果有時很可以很慢很慢的過,車裡的人反而感覺到顛簸明顯。

老鐵,告訴我:你平時是怎樣過減速帶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