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還卿一鉢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蘇曼殊是著名的詩僧,他又被人稱之為“情僧”,這一切跟他個人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從身份而言,他有一半是日本的血統,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廣東香山縣的商人,父親蘇傑生有些年在日本橫濱萬隆茶行做買辦,其正妻黃氏是香山當地人,而蘇在日本期間又娶了一位名叫河合仙的女人。河合仙本是日本江戶人,丈夫去世後就嫁給蘇傑生為妾,而後蘇又找了一位名為若子的女人在家中做女傭。若子胸前有一顆紅痣,蘇傑生覺得若子生的孩子今後有可能會大富大貴,於是與她私交,若子懷孕後就生了蘇曼殊。

在蘇曼殊出生之前,蘇傑生就瞞著家人把若子藏在了外面,當時家裡人還以為若子辭職離開了,但不知什麼原因,蘇曼殊還未滿三個月時,若子真的離開了,從此不知所蹤。面對此況,蘇傑生只好將蘇曼殊交給河合仙撫養。6年之後,蘇曼殊跟隨父親回到了香山老家。在他15歲時,又跟著表兄林紫垣再次來到了橫濱,他住在林家,而後在當地上學。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蘇曼殊故居文保牌

當蘇曼殊20歲時,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響,隨後加入了拒俄義勇隊。林紫垣反對他加入這種政治團體,而後斷絕了對蘇曼殊的資助,蘇只好乘船返回上海。後來他又在《國民日報》做翻譯,在這裡他結識了陳獨秀、章士釗等人。而後此報被清廷查封,蘇曼殊又轉到了香港《中國日報》館工作。但不知什麼原因,他在此報工作後不久就前往惠州慧龍寺落髮為僧了,那年他20歲。

從這些經歷看,蘇曼殊並未在詩詞文學方面有過專門的訓練,然而他所交的重要朋友讓他的人生得以改變,米澤秀夫在《蘇曼殊之生涯與作品》中說過這樣一段話:“他(指曼殊)是一個感傷詩人,但同時對於中國革命具有浪漫主義的理解與同情。曼殊許多朋友中,給他影響最多的,是章炳麟與陳獨秀。他從陳獨秀學漢學,從章炳麟學作詩。”米澤秀夫說,對蘇曼殊影響最大者是章太炎和陳獨秀。蘇曼殊跟陳獨秀學的是漢學,估計米澤秀夫說的漢學不會是中國學術史中所講述到的漢代經學,我理解米澤秀夫指的應該是漢語,他同時又說,蘇曼殊的詩是跟章太炎學來的。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蘇曼殊故居參觀須知

但陳獨秀卻說,蘇曼殊不但跟自己學習漢文,並且作詩也是陳所教者,柳亞子在《記陳仲甫先生關於蘇曼殊的談話》一文中引用了陳獨秀的一段話:“曼殊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真是所謂天才。他從小沒有好好兒讀過中國書,初到上海的時候,漢文程度實在不甚高明。他忽然要學做詩,但平仄和押韻都不懂,常常要我教他。他做了詩要我改,改了幾次,便漸漸的能做了。在日本的時候,又要章太炎教他做詩,但太炎也並不曾好好兒的教。只由著曼殊自己去找他愛讀的詩,不管是古人的,是現代的,天天拿來讀。讀了這許多東西以後,詩境便天天的進步了。所以照曼殊的歷史講起來,能夠成就到如此地步,真是不容易的,他實在是一個天才的文學家。”

陳獨秀說得很客觀,他說蘇曼殊是個天才,只是因為小時候出生在日本,因此沒有讀過中國的書,所以漢文程度很差。蘇曼殊在連押韻都不懂的情況下,就讓陳獨秀教給他做格律詩。但陳獨秀也承認,蘇曼殊在日本時就跟章太炎學過作詩,但陳也說章太炎當年並沒有好好地教給蘇曼殊作詩之法。當時蘇曼殊沒辦法,只好自己找古人、今人的詩集來讀,但他讀到者大多是愛情詩,估計這也是蘇曼殊喜歡寫愛情詩的根源吧。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把吳家駒的公告製成木匾掛在了牆上

蘇曼殊流傳至今的詩作,有不少都是愛情詩,受後世較為關注者,有他所作的《本事詩》十首。關於這十首詩所寫的對象,後世多有猜測,柳無忌在《蘇曼殊及其友人》一文中說:“曼殊的《本事詩十章》,全為百助而作。”而熊潤桐在《蘇曼殊及其燕子龕遺詩》一文中認為,這十首《本事詩》其實寫的是靜子。劉斯奮在《蘇曼殊詩箋註》一書中則認為:“今細按詩意,當以柳說為是。”

蘇曼殊的這十首《本事詩》為什麼不點出姓名?這種寫法我覺得有點兒像李商隱的《無題》,都是有著難言之隱。因為蘇曼殊的《本事詩》所寫的主人公是百助眉史,她是蘇曼殊在日本時愛上的一位妓女,而“眉史”就是妓女之意,劉斯奮說“百助是曼殊生前最重要的女友”。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原來此處才是蘇曼殊故居

蘇曼殊《本事詩》的第三首為:

丹頓裴倫是我師,才如江海命如絲。

朱弦休為佳人絕,孤憤酸情慾語誰?

這首詩第一句中所說的“丹頓”,就是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而“裴倫”今天亦作“拜倫”,按照文學史上的說法,拜倫是英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蘇曼殊說這兩位大詩人堪稱其師,但他又說這二人才氣極大,但命運坎坷。而後的第三句則是化用了宋黃庭堅《登快閣》中的“朱弦已為佳人絕”,意思是說:知音不在了,所以彈琴者有意弄斷琴絃,此後再不彈奏。這句詩實際寫的是百助,因為百助是位彈箏人。

而《本事詩》的第五首,則更是直率地寫出了蘇曼殊對百助的愛戀之情:

桃腮檀口坐吹笙,春水難量舊恨盈。

華嚴瀑布高千尺,未及卿卿愛我情!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入口處

此詩的第一句是描寫百助吹簫時的美麗姿態,而三、四兩句則是化用李白《贈汪倫》詩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由此可知,蘇曼殊對百助的感情之深。

相比較而言,《本事詩》的第六首,蘇曼殊寫得更加大膽直率:

烏舍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

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蘇曼殊說百助走路的姿態十分輕盈,有如曹植在《洛神賦》中所說的“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而百助的肌膚更是細膩雪白。而該詩的第二句則是典出宋李昉的《太平廣記》。唐僖宗時,有位姓韓的宮女在紅葉上題詩,她寫完之後就把這題詩的紅葉扔進了水溝裡,紅葉隨著流水漂到了宮外。而後被一位叫於祐的人得到了,此人也效仿韓氏在紅葉上題詩,而後他走到水溝的上游,將紅葉投入水流。巧合的是,於祐所題紅葉又被韓宮女得到了。後來趕上皇帝將三千宮女放出,於是於祐就娶了韓氏為妻。成親之時,二人互以題詩紅葉相誓。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此片舊居內還有這樣一個門牌號

蘇曼殊能將這樣的一個歷史掌故用在自己的詩中,而他學詩的時間總計沒有幾年,真如陳獨秀所言,蘇曼殊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此詩的後兩句,則依然是化用歷史掌故,唐張籍在《節婦吟》一詩中有這樣的名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而蘇曼殊在這裡將“嫁”字改為了“剃”,他說自己已經剃掉了頭髮成為了僧人,可惜無法再接受對方的愛情。

對於蘇曼殊的《本事詩》,柳亞子最為擊賞者則為第九首: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正門

柳亞子在《蘇曼殊之我觀》一文中評價這首詩說:“我們看這種詩,不是極具‘臨風獨立,飄飄欲仙’之趣嗎?他的詩個人知道是好,卻不能說出他好在什麼地方。就我想來,他的詩好在思想的輕靈,文辭的自然,音節的和諧。總之,是好在自然的流露。”

其實蘇曼殊對百助的懷念不僅是寫了這十首無題詩,他還寫過《為調箏人繪像》二首、《寄調箏人》三首,而最為直接的表達無過於《落日》:

落日滄波絕島濱,悲笳一動劇傷神。

誰知北海吞氈日,不愛英雄愛美人!

蘇曼殊: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上)韋力撰

舊居前的花壇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用西漢蘇武出使匈奴時被扣留而堅貞不屈的故事,而此詩的第三句是說匈奴讓蘇武到北海邊去牧羊,而這北海就是當今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當時匈奴給蘇武的羊都是公羊,他們跟蘇武說:這些公羊什麼時候生了小羊就可以放他回去。蘇武有一度被關進了地窖裡,匈奴不給他任何食物,於是蘇武就靠天上降下來的雪,就著破毛毯吞下。

蘇曼殊這首七絕的前三句都是有此典,而第四句的“美人”指的就是百助,看來他寫此詩時已經有了悔意,他說那些歷史英雄們如此的堅貞不屈,而他自己卻因為喜歡美人而意志消磨,這應當是他跟百助之間交往過後的一種反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