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大象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 山上鬆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


甘谷大象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

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

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 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歷史、典故後,根據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認為起名大象山更為確切。

石窟始鑿於北魏,一直到盛唐才更趨完美,先後共經歷了四個朝代,三百多年。

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據考證,大象山大佛為釋迦牟尼佛,甘谷大佛為半圓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寬9.5米,頭高5.8米,膝長6米。其造型高大雄偉,令人仰止,無論從山下或窟內各個角度去觀賞,都給人一種慈祥恬靜的感覺,所具有的文化特質可視為西方裝飾性雕塑和中國寫意性雕塑完美結合的藝術鉅製。

腳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來只有一米餘地,但站在腳下如何變換位置從不同角度觀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藹可親。它奧妙莫測之處在那裡呢?這就是古代的藝匠們很巧妙地解決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觀看的視覺差問題。在解決視覺差問題的同時,須解決搭架,造型小樣和安全問題。


在甘谷縣內大佛像上有這樣的蝌蚪狀短鬚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清末有一外縣人商人來甘谷在度渭河時不幸落水,命在旦夕是遠遠望見山上大佛,便祈求大佛,答應如若得救便為大佛鍍金,在冥冥之中好像有拉了他一把,他便活了下來。為了實現諾言,便請匠人為大佛鍍金,到最後時發現金子有些不夠,就少一點點,他不知怎麼辦,那匠人就建議說為大佛畫上鬍鬚吧,那人覺得也只能這樣了,因此在甘谷大佛中出現了別具特色的蝌蚪狀短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