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突圍,驚天利好,人民幣殺入中東石油

根據美國媒體的報道,中國某家著名石化企業已經簽署了首筆以人民幣原油期貨計價的原油進口協議。

這筆石油出口協議來自中東,以人民幣計價,這意味著石油人民幣成功殺入了中東,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有了第一筆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進口協議,接下來就會有無數筆,一旦開了個頭,就意味著打開了未來合作的廣闊空間。

從人民幣2010年正式開始國際化,中國用了八年時間才讓人民幣正式進入石油結算領域,可見多麼不容易。

要知道到現在,比人民幣更早國際化的歐元、日元,以前也都沒有正式進入石油貿易結算領域,這一領域被美元牢牢霸佔。

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美元與黃金脫鉤,金本位解體,美元憑藉美國的信用發行鈔票。

但是這樣一來,美元的信用很可能就會被降低,因為美國的債務規模越來越龐大,一旦爆發債務危機,美元就會大貶值,國際上很多國家就會拋售美元。

所以當年美國非常有智慧的政治家基辛格,開始瞄準了石油,如果美元與石油綁在一起,那麼美元的信用就會會大大增強。

所以基辛格出訪沙特,勸說沙特將美元定為石油出口的唯一結算貨幣,最終美國實現了這一目標。

美元成為了石油出口的唯一結算貨幣,從此全世界哪個國家想進口石油,必須要先儲備美元。

這樣一來,美元的信用就大大增強,任何國家可以不用美元,但不能不用石油,要用石油,就要先儲備美元。

這使得各個國家必須通過壓低價格出口商品給美國,以獲得美元,而美國得以低價獲得全球最好的商品。

這就是石油美元的由來,隨著石油貿易在全球的盛行,石油美元也就灑向了全世界,真正成為全球的硬通貨。

一旦石油美元成為硬通貨,那麼各個國家都會以儲備美元為榮,美元就可以趁機大量超發,用於償還債務,用於進口他國的商品。

所以,設計石油美元的美國人在這一點上真的是天才,是創造性的發明,因此,美國非常看重美元在石油領域中的壟斷結算地位。

包括當年的伊拉克想挑戰美元,結果兩次伊拉克戰爭打得這個國家基本上殘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根本沒有找到。

因為大規模殺傷武器是不存在的,只是一個藉口,真正的目的就是維護美元在中東石油貿易中的地位。

把伊拉克打掉之後,很長時間內,石油美元的地位非常牢固,沒有挑戰者出現。

直到2008年,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美國大量金融機構倒閉,危機有席捲美國的危險。

這個時候,美元也不斷的貶值,美國又通過了量化寬鬆投放了大量的貨幣,導致美元的信用急劇降低。

當時整個歐洲,還有中國、日本都在擔心美元很可能不行了,都在探討解決的方法。

歐盟尤其是德國,當時看到美國深陷次貸危機,還非常幸災樂禍,默克爾當時最經典的名言就是,從次貸危機來看,歐元比美元更穩健。

而且德國當時提出了用歐元結算從中東進口的原油,當時伊朗等國也準備接受德國的建議。

這毫無疑問挑戰了美元在石油領域的霸主地位,一旦石油美元不保,那麼美國就很難從次貸危機中恢復,因為全世界都會跟上對美元投不信任票。

為了維護美元的地位,美國發動了兩場伊拉克戰爭,這次歐元挑戰美元,自然也就發動了一場金融貨幣戰。

隨之,在美國的投行作用下,歐債危機爆發,這個自詡為穩健的堡壘迅速坍塌,從希臘開始,火燒連船,一直把整個歐盟燒得搖搖欲墜。

希臘的危機沒結束,葡萄牙、西班牙危機又來了,意大利的債務危機又來了,一個接一個。

為了應對歐債危機,歐洲央行也不斷的印鈔,投放了一輪又一輪貨幣,歐元也是不斷的貶值。

非常明顯,當時歐債危機爆發的導火索是希臘的表外債務,而將這些債務轉移到表外的是美國的投行。

而危機爆發,又是希臘的表外債務爆發,這又是美國的投行曝光的,等於是美國挑起了歐洲的債務危機。

現在的歐洲,還處於歐債危機之中,一直沒有翻身,也不敢加息,不敢退出QE,一直戰戰兢兢。

從此,默克爾再也不敢說挑戰美元了,而特朗普上臺後,更是看不慣德國,不斷的對德國進行打壓。

美元不行了,歐元也不行了,這下輪到東亞國家擔心了,儲備了這麼多美元和歐元,他們說寬鬆就寬鬆,說貶值就貶值,這樣下去,也不是出路。

於是在2010年後,人民幣開始國際化,中國、日本、韓國開始提倡東亞自貿區,成立一個共同貨幣亞元。

因為中國、日本、韓國都是貿易大國,全球第一大、第二大外匯儲備國,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要是這幾個國家聯合成立自貿區,成立了亞元,那麼美元就基本上不可能成為全球貨幣了。

所以,美國是無論如何不允許的,挑戰美元霸權,換來的就是各種暗算,甚至是暗殺。

於是積極推動東亞自貿區和亞元的幾位日本高官,相繼死於非命,這也是一個千古奇冤。

後來到了2012年,又挑起了中日釣魚島之爭,任何理性的大國,只要涉及到領土之爭,就會明知道是陷阱也要往下跳。

尤其是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的恩怨是非,很容易挑動民族情緒和感情,因此在釣魚島之爭中,東亞自貿區就沒有了下文,亞元也就胎死腹中。

指望歐元挑戰美元是沒有希望了,指望東亞自貿區和亞元也是沒有希望了,求人不如求己,中國從此一個人踏上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征途。

為了這個戰略,中國開始了深謀遠慮的佈局,人民幣國際化首先是人民幣香港化,利用香港這個世界金融中心,將人民幣國際化的橋頭堡放在了香港。

於是在香港成立了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成立了人民幣期貨,各種貨幣技術和手段日趨完善。

然後是和各個與中國貿易往來的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在貿易項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緊接著,隨著特朗普的上臺,美國回收美元,導致了全世界的美元緊縮浪潮,同時因為特朗普反全球貿易,反而讓人民幣國際化加速前進。

可以說,如果沒有特朗普在全世界倒行逆施,人民幣國際化不會有現在這麼快的速度。

特朗普對各個國家發動了制裁,這些國家為了擺脫美元的制裁和依賴,必然會分散外匯儲備,對沖風險。

同時,美聯儲縮表,大量的美元迴流,全世界這個時候都需要一個強勢貨幣出現,填補美元迴流帶來的真空,否則全世界都會陷入金融危機。

這個時候,人民幣橫空出世了,各個國家很自然就選擇了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減少了對美元依賴的風險。

而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又讓人民幣加速走向了世界貨幣的歷史舞臺,伊朗不可能會坐以待斃,而歐洲和中國也不會放棄自己在伊朗的戰略利益。

於是,伊朗現在為了避免被美國製裁帶來的重大風險,會迫切希望用人民幣等其它非美元貨幣進行原油出口結算。

以前是求別人用人民幣結算,別人還不答應,現在是別人求中國用人民幣結算,中國還要考慮,這就是大運,這就是大趨勢,有的時候國運一來,擋都不擋不住。

而中國早已為此進行了戰略佈局,原油期貨的開通和國際化,已經做好了人民幣結算石油貿易的一切基礎準備,築巢引鳳,只等鳳凰來。

起風了,這就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大風口,而颳起這股大風的人竟然是特朗普,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美元、歐元、人民幣三國時代已來,祝人民幣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