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血糖控制很理想,卻出現了併發症,你可能忽視了這7件事!

很多糖友會有這樣的疑問,我的血糖明明控制很理想了,但為什麼還是出現了併發症?

雖然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可以減少併發症,特別是微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但單靠控制好血糖並不足以預防所有的糖尿病併發症。

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尤其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心腦血管事件、糖尿病足等大血管病變的發生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要求我們除了管理好自己的血糖之外,還要控制好血脂、血壓,並糾正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

因此,糖尿病患者想要遠離糖尿病併發症,必須抓全局,即全面控制代謝指標,做到“七項達標”:

明明血糖控制很理想,卻出現了併發症,你可能忽視了這7件事!

1

糖化要穩定達標

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糖化血紅蛋白長期達標可以有效地減少糖尿病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等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

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個體化的降糖方案,同時依靠飲食、運動的配合,使血糖“安全著陸”,糖化血紅蛋白穩定控制在7.0%以下,並減少大幅度波動,儘量避免低血糖反應。

下面看一組臨床對比的數據來說明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的重要性。

將觀察組中的100例糖尿病人依據血紅蛋白值是否>8%分為兩組,觀察6個月,比較兩組併發症發生情況。

其中血紅蛋白值<8%的46例患者中有1例出現多種感染、1例酮症酸中毒、1例低血糖、1例神經病變,併發症發生率為8.69%。

而血紅蛋白值≥8%的54例患者中有2例出現多種感染、酮症酸中毒,此外還有1例出現腎臟病變、1例出現眼底病變、2例低血糖、1例神經病變,併發症發生率為16.67%。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併發症。對比得知,血紅蛋白值<8%患者的併發症發生情況顯著優於血紅蛋白值≥8%的患者 。

2

血壓持久控制

需要低鹽飲食,結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或鈣離子拮抗劑等對血糖、血脂無不良影響的降壓藥物,把血壓儘量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統計資料表明,80%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腦、腎等慢性併發症,其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患病率是無糖尿病患者的2倍,而其腎病和失明分別為7倍和25倍。

這些合併症的發生除與血糖控制有關外,高血壓是一個關鍵的危險因素。

3

糾正血脂紊亂

糖友應針對不同的血脂紊亂選擇合適的調脂藥物,如甘油三酯升高為主用貝特類;膽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時主選他汀類;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主要靠多運動,同時可服用他汀類或煙酸類如阿昔莫司(樂脂平)等。

將甘油三酯控制在1.7mmol/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6mmol/L(有冠心病的在2.07mmol/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應保持在1.0mmol/L以上,女性應保持在1.1mmol/L以上。

4

堅持戒菸

香菸中的菸鹼可以強烈收縮血管,易對糖尿病患者的眼、腎和下肢血管造成不利影響,對糖尿病病人威脅最大的就是血管病變,特別是阻塞性血管病變。

糖尿病病人血管內壁往往不光滑,血液粘稠度大,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本來就容易發生血管阻塞,吸菸會造成血管進一步收縮,特別容易造成大大小小的血栓阻塞血管。

因此,一定要杜絕吸菸。如果吸菸量較大,一下子戒菸會有困難,則可以逐漸減量,但是一定要戒。

5

限量飲酒

根據我們所掌握的研究總結:酒精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存在U型關係,即長期規律性適量飲酒是糖尿病的積極因素,而長期過量飲酒卻增加患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華中科技大學的曲巍通過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顯示:酒精是致骨骼肌細胞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制之一。

酒精的直接作用可以影響大鼠骨骼肌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與酒精作用劑量和時間有關(也就是長期酗酒會明顯影響骨骼肌胰島素的敏感性)。

6

保持正常體重

肥胖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同時也是導致出現三高的罪魁禍首。

所以對於大腹便便的患者,減肥是個很重要的任務,因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多種代謝紊亂的源頭。

7

小劑量服用阿司匹林

有證據表明,阿司匹林對糖尿病心腦血管事件有防治作用。因此,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45歲以上糖尿病患者,推薦每晚服用75~300毫克的阿司匹林片。

有點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是引起出血。對於有活動性潰瘍病的患者,可引起病情加重甚至消化道出血。

高血壓患者應在通過使用降血壓藥物,使血壓下降至140/90mmHg以下時,再開始使用阿司匹林。否則,如果血壓未得到控制時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腦出血的風險(用藥具體請遵醫囑)。

歡迎大家在文章尾部留言對於今天話題的感想,沒運動的趕緊和我一起來跳繩!記得給我個贊啊,跳得有點累了呢~

審核:黃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