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溯源

臘八節溯源

按中華民俗,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中華民族早飯統一食用“臘八粥”,這一天即為傳統“臘八節”。這是中國人民的狂歡節,其歷史由來己久。據傳史前伊耆氏為蠟饗 (漢通蠟為臘) ,炎帝神農氏初為農事,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蜡祭,南北朝定為臘月初八日。農曆十二月歲終之月稱臘,新舊交替之意。“臘”通“獵”,人們閒月獵野味,以肉冬祭,逐疫迎春。唐宋以後,佛教傳入中國,釋迦牟尼在普提樹得遺坐化,也是臘月初八,釋界為“法寶節”。故其日各大寺院設棚舍飯,各代帝王也在這一天為官僚臣佐賜飯,名“七寶五味粥” (清雍正),米果雜陳,以多為勝。相沿成習,就是現在的“臘八粥”。

臘八節溯源

中國地大物博,各地食材各異,南方多以大米紅豆雜糧粥食為主,加蔬菜肉食等,北方以小米粥加麵食增蔬菜豆腐白豆肉類(兩米麵)。少時生活艱難,小孩盼過年吃白饃,在隆冬臘月,吃上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深感新年味道。兒歌“紅蘿蔔蛋蛋,白蘿蔔蛋蛋,花椒麵面”,想起至今口舌生香。飯前人們先祭神敬祖(土地神、灶君爺、井磨神、祖宗等),各家互贈麵食粥飯,最後還給牛、羊、豬、犬、雞少量餵食,以取吉慶。俗謂雞吃臘八開窩下蛋,狗吃臘八看門叫喚。甚至還給大樹抹上一些,希翼生長茂盛,讓乾坤萬物,從味覺先賞年意。臘八一過,天氣變暖,白晝也加長了,俗謂“過了臘八,長一杈把”。人們便釆集肉菜果類,為過大年作準備。這就是我國人民辛勞一年的放鬆歡慶,也是古老春節的前奏。

臘八節溯源

現代人生活富裕了,白米細面肉菜不缺,天天過大年,但怎也吃不出過年的味道了。為紀念“臘八節”,特題詩一首:

兩米麵食蘿蔔丁,

萬戶此日飯相同。

乾坤同賞新年味,

天地日月共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