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戰國中期,秦、齊成為東西二強。當時主要的諸侯國都已稱王,秦、齊兩國都不願再與五國平起平坐,七國的國君都稱王了,就顯不出秦、齊地位的尊崇了。

公元前288年,秦國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議秦昭王稱帝,秦昭襄王為了抬高自己,同時也為了打擊鄰國,離間齊國與東方各國的關係,接受了這個建議。同年十月,秦王又派魏冉去齊國,說服齊閔王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齊閔王答應了,於是秦、齊正式稱帝,是為東帝與西帝。

其時,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日漸強大,甚至一家獨大;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被打破,無異於自尋死路。恰逢其時,早年跟隨鬼谷子修習縱橫之術的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點,提出了合縱戰略——“合眾弱以攻一強”,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此達到阻止強國,也就是秦國,兼併的目的。早在齊宣王時,蘇秦就曾前往說服齊國合縱抗秦。

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齊閔王,齊宣王之子。齊閔王即位時,戰國七雄爭霸兼併的戰爭已經愈演愈烈。從總體上看,齊、秦依然是攻伐征戰的主角,其他國家主要是圍繞兩國參與爭雄兼併大戰。合縱連橫的鬥爭策略,在這一時期更是紛繁複雜。初出茅廬的齊閔王,為人驕傲,雄心勃勃,急於成就功名。他希望憑藉著威、宣兩代赫赫霸業的餘威,繼續保持著東方強國的地位。其終極目的,是統一天下,自立為天子。

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蘇秦見齊閔王稱帝,便又起意說服他參與合縱。(《戰國策·蘇秦說齊閔王》)

蘇秦陳述了幾個要點:

其一是後發制人、順應時勢。率先挑起戰爭的人和領頭攻打他國的人必然後患無窮、陷於孤立。後發制人會有所憑藉,順應時勢可遠離仇怨。

其二是大國應該討伐那些不講道義的國家,以此可名利雙收、完成霸業。小國應該謹慎從事,不輕信他人,逐漸增強實力。

其三是不能把使用武力擺在首位,儘量避免戰爭,避免因為炫耀武功而成為眾矢之的。

其四是取勝的關鍵,在於帷幄之中的策劃和謀略,而非疆場上的廝殺。

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聽了蘇秦的勸諫,齊閔王接受蘇秦的合縱計策,與各國達成去帝號而攻秦的協議。蘇秦的計策初顯成功。

自此,齊去帝號複稱王,秦昭襄王也隨之取消了帝號

說起這另一位秦昭襄王,縱然取消了帝號,卻絲毫不減雄風。秦昭襄王二十年,秦國攻打魏國,連續攻佔了新垣(山西運城垣曲)、曲陽(河南濟源)。二十一年,魏國割故都安邑(山西運城夏縣)給秦國以求和,

秦國將安邑之民全部驅趕到魏國,僅留下了這座城……

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縱橫家鬼谷子下山圖

東西二帝,曇花一現。二帝之事說來可笑,而其中一帝,將在百年之內建立真正的帝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歷史就是這麼漫不經心,又出其不意。

《戰國何以稱雄》馬平安著

同時稱帝的兩位強國之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