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

一說起我國的四代機,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就是我們的“殲20”,其次就是中航沈飛的殲31。

其實在這兩款四代機之前,我們還有兩款最接近實體的四代機,那就是西飛的“隱身飛豹”和我們今天要說的沈飛601所“雪鵠”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

四代機預研初期的錯誤

其實我們四代機預研的時間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早在“八五”初期,國防科工委和中航就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國外先進戰鬥機的技術特點,提出了我們新一代戰鬥機的技術“預研”要求。

具體標準是新飛機要有大瞬間盤旋能力和大迎角可控能力,有高升力系數,在失速迎角中飛機穩定可控,超音速升阻比要高,外形還要考慮隱身的設計要求。

這就是我們當時的“多用途先進戰機”,看到這估計大家發現了,非常像現在毛子的“蘇57”,的確,在中航及沈飛對四代機技術預研初期,是深受毛子影響的,在90年代初,中航就開始跟毛子合作搞新一代戰鬥機預研(按當時我們航空工業的整體水平來說,和別人合作其實是很正確的)整個項目叫作背景機方案,由沈飛601所實施,毛子米高揚飛機設計局參加,中航科技局代號“2-03”課題組,而整個方案的起點也就是技術指標,是在毛子對未來空戰的理解上做的。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

但在這裡,毛子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就是錯誤的估計了未來空中戰場環境的變化和對隱身能力的需求,而這一切錯誤的基礎,就是在毛子對美帝F22技術跟蹤的錯誤結果下造成的。

當時毛子錯誤的判斷,美帝F22的的正面RCS在0.3-0.4平方米左右,所以武斷的認為未來空戰中隱身能力是次要的,超機動性還是主流,沒有想到以後航空技術,尤其是態勢感知能力和信息優勢的巨大進步,犯了非常巨大的錯誤。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PAK-FA項目(T50)總師達維登科,甚至認為美帝F22的正面RCS在0.3-0.4之間。

所以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毛子造的蘇57號稱是四代機,但就是不隱身的原因了吧!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圖注:蘇57正面可見的發動機葉片是極其大的空腔雷達波反射源。

而毛子所犯的巨大錯誤,也間接影響到了當時正和毛子合作預研的沈飛601所。

然而遺憾的是,從90年代初期直到新世紀空軍四代機競標,沈飛601所對這個錯誤一直沒有發現(或者說是發現了,但是一直沒有重視)

競標失敗的開始

也正是這個錯誤,為沈飛601所在後來空軍四代機的競標失敗中埋下了伏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猜到沈飛601所,最終競標的方案,會強調什麼樣的技術指標了吧?沒錯,就是強調低速大迎角機動性,尤其是60度迎角可控的超機動方案。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

也正是為了60度大迎角可控這個核心要求,沈飛601所採用了三翼面佈局來實現俯仰軸上的控制力矩要求,並在鴨翼前方加上前伸邊條來滿足橫航的穩定要求,但三翼面佈局相比常規佈局和鴨翼佈局,有兩個天然的缺陷,一個是影響隱身,一個高速下的阻力大。

所以沈飛601所最終的競標方案說白了就是個強調超機動性,弱隱身,不要求超音速空戰,巡航能力的飛機,這與毛子的蘇57何其相似。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圖注:這裡要說明一下,三翼面佈局與鴨翼佈局的最大區別就是鴨翼佈局沒有平尾,而前有鴨翼後有平尾的是三翼面佈局。

最終的失敗

可沈飛601所的競標方案,一切的基礎都是在與毛子合作和對F22的測繪分析上形成的,如果這個前提條件完全正確,那一切都不是問題,但如果其中出現偏差就一定是致命的。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殲20勝出,“雪鵠”失敗,因為空軍四代機招標的指標要求,與中航,沈飛601所,所預想的完全不一樣,是在未來空戰環境的基礎下,強調隱身性和超音速能力的新指標,而沈飛601所的方案可以說是完全的不合格(當然60度大迎角可控除外)基本上可以用慘敗來形容。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圖注:07年10月總裝正式宣佈611“殲20”獲勝,四代機項目有611所抓總。


“雪鵠”慘敗的反思

“失速機動對整體空戰的效果帶來的影響是有限的。過失速機動主要是在近距離空戰模式下想辦法佔據態勢上的優勢,而近距離空戰很少了,優勢也就少了,要付出的代價還高,是否值得大量投入需要認真研究。相比之下如果朝著武器全向發射的路子發展,可能比一昧追求過失速機動更為有效。”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

這是在去年“遠望”論壇“未來空中作戰研討會”中殲20楊偉總師所做的演講中的一段話。

其實早在海灣戰爭後,空戰形勢就已經發生了根本轉變,由於航空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戰機態勢感知能力和信息優勢的巨大進步,空戰形勢已經從過去近戰格鬥變成了以超視距打擊為主流,超機動性是否還是戰鬥機、尤其是四代機的重要指標很值得懷疑。

可能很多人會拿F22的4S標準或者是前聯邦德國MBB公司對失速機動的理論研究,來證明現代及未來空戰中超機動性的重要,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無論F22技術方案還是聯邦德國MBB公司的超機動理論,它們所確定的年代都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而如今已經進入了新世紀,無論是航空技術還是空戰環境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圖注:F22正式確定技術指標開始研製是在82年末、83年初。


而判斷一件武器的好壞,首先是看它誕生的環境和實際的需求,最後才是它的技術指標。

而“雪鵠”的失敗恰恰就是因為先根據對手來制定技術指標,忽略未來空戰環境和實際需求造成的。

在新華網的《獨家專訪我新型戰機總師:新戰機要讓民眾震撼》中是這樣介紹611所新機的研製思路的,“未來戰爭是設計出來的,未來武器裝備是需要通過想定來帶動研發的,這是武器裝備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國航空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作為某新型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楊偉的團隊在項目研製過程中,同空軍一起對我國軍機先下任務後研製的模式進行了大膽創新,提出“作戰想定-性能需求-設計製造”不斷迭代的研製方法,使新型戰鬥機更加適應未來戰爭的需求。
生不逢時,黯然隕落,殲20曾經的對手“雪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