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想要找到銷路,得先知道,什麼可以成為“銷路”。找對了,錢就有了來路。

  “銷路”這條路,隨著科技創新拓展寬度。科技創新帶來的新需求,讓許多“不可能”成為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比如農業生產中經常被視為“廢料”的玉米芯、秸稈等副產品,我國對它們的綜合利用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以此為主營業務的企業也不在少數,技術開發的腳步也一直沒有停下。

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 如今,通過生物技術加工轉化,這些副產品能成功變身為功能糖(木糖、木糖醇、低聚木糖、L-阿拉伯糖等)、化學品(乙醇、糠醛、糠醇、石墨烯等),以及秸稈塑料、食用菌種植菌包等高附加值產品。經濟價值翻了幾十倍到幾百倍。

  而隨著相關生產企業產能的擴大,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隨之增加,也給農民帶來了新的生意。

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單打獨鬥 賺點小錢

  比如在山東、河南、河北、浙江、吉林等地,有不少利用玉米芯進行深加工,生產功能糖和化學品的高新技術企業。

  企業要生產,就需要原料。而玉米芯雖然家家戶戶都有,但都比較零散。

  有人看到這一點,就當起了玉米芯的“經紀人”。

  • 遇到附近有企業收儲站的,做這個生意的人,先在村裡找幾臺中小型玉米脫粒機,到了收穫時節就把脫粒機免費借給周圍村莊的玉米種植戶,等大家脫粒完後,再把玉米芯收集起來,賣到收儲站。

    這樣每年能增加近萬元收入。

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 如果附近沒有企業收儲站,也有的人直接上門收購農戶自存的玉米芯。目前村子裡老人比較多,家裡的玉米芯放著沒用,抱著能掙點是點的心理,也就賣了。

    而經紀人收儲的玉米芯達到一定數量後,就會聯繫企業,裝車運送過去。

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如果企業的收購價是每噸450元,經紀人從散戶那裡收來的,價格大約在400元,自己從中賺個差價。旺季的時候,每天能賣出上萬元玉米芯,純收入有1000多元。

  當然,企業的收料辦公室對玉米芯的質量也是有要求的,比如水分得在14%以下,還會有其他質量檢測。

多贏模式 小錢變大錢

  當然,前面說的都是規模小的。有的經紀人生意做得很大,光玉米芯能收五六千噸,一年至少能賺到二三十萬。

  不過,能做到大規模收購的,也就脫離了單打獨鬥的範疇,往往是公司化運作,他們也不是純靠收購賺錢。

  比如東北有一個收購秸稈的公司,在快速收儲運方面做得很成功。

  他們的模式是這樣的:

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 直接在鄉鎮設點,建立收儲運中心,利用鄉鎮的輻射面批量收購秸稈;同時還在村一級設立流動收儲點,對接農戶上門收儲。

  • 建立村級秸稈經紀人聯繫制度,由遍佈各村屯的經紀人對運輸車輛進行整合,將農戶的秸稈收賣到公司收儲站點。

  而這個模式還有一個亮點:既然在鄉村設了點,除了收貨,當然還能賣貨。

  要知道,現在企業收購秸稈,可不止是為了當飼料,還能加工出很多產品。

  比如以秸稈為原料,就生產出可降解的水稻育秧盤、可降解地膜等產品,這些環境友好型產品可都是農民需要的。

  這個公司就又將賣秸稈的農民,變成了這些秸稈製品的消費者,再加上一些減免費用、購買優惠等激勵手段,讓生意做得更火,實現了公司和農戶的共贏。

  據悉,去年這個公司收儲17.8萬噸秸稈,促進農戶增收230萬元,還順利幫助82人就業。

  玉米芯、秸稈等物原本是農業生產中的中副產品,經濟價值很低。是科技的力量,讓它們成為了高附加值產品的原料,獲得了新生,也讓農民多了一條增收渠道。

  不妨現在就找找,自己身邊有沒有需要這些“廢料”的地方?


用玉米芯也能賺大錢!現在“廢料”都這麼厲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