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金控迎來監管試點,螞蟻、蘇寧在列

五大金控迎來監管試點,螞蟻、蘇寧在列

對螞蟻金服和蘇寧集團來說,早點迎接監管大考,並非壞消息。在這樣的強監管時代,沒有人能夠逃脫,該來的都會來。

文 | 董雲峰

據彭博新聞社昨日消息,中國監管當局擬定挑選包括中信集團、螞蟻金服等在內的五家機構,作為金融控股集團監管首批試點;擬定的監管試點機構還包括光大集團、招商局、蘇寧集團。

本月早些時候,彭博曾報道稱,中國監管機構正在起草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細則,將首次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必須獲得中國央行頒發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持牌經營,並滿足資本充足率要求。

可以預期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的出臺之日,很可能就是上述監管試點的落地之時。

按照央行方面的分類,目前我國在實踐中發展形成了兩大類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點的機構:第一類是由金融機構通過投資其他行業金融機構形成綜合化金融集團。第二類是由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金融機構,也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徵。

此次入選的五家機構,均為第二類金控公司。這或許意味著,非金融企業背景的金控是當前監管的重點。

不要忘了,4月27日,一行兩會發布《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對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作出全面規範,並要求加強對非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穿透監管,可以視為《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辦法》的序章。

對新金融行業來說,值得關注的是螞蟻金服和蘇寧集團入選首批試點。

在新金融琅琊榜看來,對螞蟻金服和蘇寧集團來說,早點迎接監管大考,並非壞消息。在這樣的強監管時代,沒有人能夠逃脫,該來的都會來。

為什麼是這五家機構?

中信、光大和招商這三家央企,都是無可辯駁的大型金控,基本都實現了全牌照。

中信集團旗下擁有中信銀行、中信證券、中信信託、信誠人壽、中信期貨、中信保誠基金、中信金融租賃。

光大集團旗下擁有光大銀行、光大證券、光大永明人壽、光大興隴信託、光大期貨、光大保德信基金、大成基金、光大金融租賃。

招商局集團旗下擁有招商銀行、招商證券、招商信諾人壽、博時基金、招銀金融租賃、海達保險經紀;唯獨缺一塊信託牌照。

作為民營金控的代表,螞蟻金服和蘇寧集團也進入了首批試點。

螞蟻金服稱得上新興的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巨頭,事實上也代表了互聯網公司背景的金控集團。

目前,螞蟻金服旗下擁有網商銀行、國泰產險、信美相互人壽、天弘基金、支付寶、重慶螞蟻小微小貸、重慶螞蟻商誠小貸、螞蟻基金銷售公司、上海螞蟻韻保保險代理、螞蟻保保險代理和芝麻信用(個人徵信試點機構)。

蘇寧集團是一家歷史比較悠久的商業集團,業務包括蘇寧易購、蘇寧物流、蘇寧金融、蘇寧科技、蘇寧置業、蘇寧文創、蘇寧體育、蘇寧投資等八大產業板塊。因此,蘇寧集團的入選,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產融結合背景的金控集團。

在金融領域,蘇寧集團旗下擁有蘇寧銀行、蘇寧消費金融、蘇寧保險銷售、蘇寧基金銷售、易付寶、重慶蘇寧小貸、西安蘇寧小貸。

整體上,上述五家機構均符合“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金融機構,也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徵”的定義。

為什麼平安沒有入選?

這次相對意外的是平安集團沒有進入首批試點。

公開信息顯示,2002年,國務院批准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平安集團為三家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此次中信與光大入選,卻少了平安。

目前,平安集團旗下擁有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養老險、平安健康險、平安銀行、平安信託、平安證券、平安大華基金、平安融資租賃,也實現了金融全牌照。

新金融琅琊榜的理解是,從監管部門的角度,平安集團本身就是一家接受銀保監會監管的保險集團——它的集團公司全稱是“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且全部金融業務都在集團表內,因此加強監管的迫切性並不那麼強。

相形之下,中信、光大、招商局三家大型央企,本身就具備很高的行政級別,加上業務高度多元化,因此在集團層面並不直接受到一行兩會的監管,而是根據不同金融業務接受不同監管部門的監管,也就是缺乏集中、統一的監管。

螞蟻和蘇寧則是近年來崛起的金融新貴,因此在集團層面的金融監管幾乎是一片空白,這與平安不可同日而語。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坐擁多張金融牌照的中國人壽,以及諸多早就開啟綜合經營的銀行集團沒有進入監管試點。它們原本就是接受銀保監會監管的金融集團,並不屬於遊離於中央監管部門之外的金控範疇。

目前中國人壽、五大行及多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事實上都是金控集團。

諸如工商銀行旗下就有工銀安盛人壽、工銀瑞信基金、工銀金融租賃、工銀國際證券;建設銀行旗下擁有建信基金、建信金融租賃、建信信託、建信人壽、建信期貨。

為什麼要加強金控監管

據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行長白鶴祥在人大議案中引述的數據,截至2016年末,有近70家中央企業擁有各類金融子公司共150多家,有28家民營企業持有5家以上金融機構的股權。

在白鶴祥看來,這些非金融企業投資控股金融機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金融機構股權的多元化,增強了金融機構資本實力,但由於跨領域、跨業態、跨區域甚至跨境經營,相應的金融監管又嚴重缺失,從而逐步暴露出了較大的風險隱患。

主要表現為:

一是存在虛假出資或者循環注資,資本約束弱化,資產規模短期內急劇擴張,槓桿異常增加;

二是通過名下金融機構進行關聯交易,套取大量資金擴充資本,或衝擊資本市場秩序,或將資金轉移海外,“掏空”金融機構;

三是通過複雜的股權安排和金融運作,濫用大股東權利,隱匿架構和實際控制人,規避金融監管,政策套利;

四是佔用主業資源盲目擴張金融業務,導致脫實向虛,加大了金融業和實業之間的風險交叉和傳遞。

此外,白鶴祥還認為,部分金控公司的盲目發展加大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由於金融控股公司業務領域多元、資產規模龐大、組織架構複雜,實際上已成為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金控監管的加強,早有預兆。去年7月份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這為後來一系列監管舉措埋下了鋪墊。

隨後在3月25日,新任央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少數野蠻生長的金融控股集團存在著較大風險,抽逃資本、循環注資、虛假注資,以及通過不正當的關聯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比較突出,帶來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傳染風險。”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在近期的一份研報中稱,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規則將明確央行為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主體,而旗下金融子公司仍由相應的監管機構監管,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模式整體上類似美國的“傘形“架構。同時,監管規則將明確對金融控股公司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和風險集中度等指標的監管要求,在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方面建立起”防火牆“制度,並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上做出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