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雅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誰該對她的死亡負責任?

王鳳雅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誰該對她的死亡負責任?

王鳳雅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個不幸的女童,因為罹患網膜母細胞瘤,生命的年輪永遠定格在三歲上。

2017年9月,兩歲半的王鳳雅被診斷出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確診後,她的媽媽楊美芹在多個平臺展開眾籌,呼籲網友為女兒捐款。

有。

不曾詐捐,不曾挪用女兒的救命錢,王家人就全然無辜嗎?

不,絕對不!

5月4日,王鳳雅去世。來自公號“偶爾治癒”的文章《王鳳雅之死:農村家庭殘酷物語》顯示:(王鳳雅)死前的過程並不輕鬆,屎和尿無法控制地往外流,高燒不止,大喘氣,

楊美芹哭著去找醫生,醫生趕到時,鳳雅嘴唇紫黑、臉部蒼白,醫生讓楊美芹準備後事。

最初關注王鳳雅事件時,我想當然地以為,這個家庭只有兩個孩子——王鳳雅以及患有兔唇的弟弟。

事實上,我大錯特錯。

王鳳雅是這個家庭的第四個女兒,在她的上面,還有三個姐姐。

這意味著什麼?

我國早就實行計劃生育,一個家庭只能生一個孩子,而開放二胎,也只是近兩年的事情。

但這個家,竟然有五個孩子。

重點是,前四年都是女孩。

可以預料的是,如果第五個孩子不是男孩的話,這個家庭還會生出第五個女兒、第六個女兒,直到最終生出兒子。

王鳳雅的到來,不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出於父母對孩子的渴望,而是出於父母對兒子的強烈需求。

換言之,王鳳雅只是這個家庭通向兒子的一座橋樑。

當然,這一說法,王家是不會承認的,楊美芹的說法是,她的體質不適合流產。

哄誰呢?

我不知道醫學上到底有沒有不適合流產的體質,但就算如此,又能怎樣?

不生孩子的根本方法在於避孕,而非流產。

現代社會,避孕措施很多,若想一勞永逸,女方可以上環;至於結紮,更為徹底,這個手術不只女方可以做,男方同樣可以做。

所謂體質云云,不過是個可笑的藉口。

重男輕女,原本就是這個家庭的傳統。

《王鳳雅之死:農村家庭殘酷物語》一文說道:(王鳳雅的媽媽)楊美芹的公公是家裡最有話語權的人,曾經是老師,有很強的表達能力。在計劃生育時代,他因為生了六個女兒

被學校開除。後來抱養了楊美芹的丈夫王輝。再往後,又生了一個小兒子,今年十九歲。

王鳳雅之死,讓我想起數十年前的一件事。

我是七零後,小學是在鄉村讀的。

大約是在二年級的時候,我的一位同學生了一場大病。

當時,村裡有自己的衛生室,裡面的醫生看一些小病。

同學的病,村裡看不了。

去鄉里,還是看不了。

去漣水縣城,還是看不了。

最後到了淮陰市(現改名為淮安市)。一場手術之後,同學病癒了,身體因此落下殘疾。

我們的頭顱,可以上下、左下自由轉動,但我的那位同學,歸來之後,頭顱左右可以勉強移動一點,但在上下方位卻被固定住了。

那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事情了。

我的同學,是位女孩。

在那樣一個勉強溫飽的年代,在交通及通信十分落後的年代,帶著病重的女兒到城市去看病,同學父母面臨的難度可想而知。如果他們稍微退讓一下,沒有人會指責他們,但我的

同學大概也就沒命了。

但,他們沒有。

為了女兒,他們全力以赴。最終,女兒活了下來。

如果沒有視網膜母細胞瘤,大概王鳳雅會一直活下來。

但她的人生,恐怕與幸福離得很遠很遠。

一個為了弟弟而出生的第四個姐姐,她在家庭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新衣服,可能輪不到她,上面還有三個姐姐呢;好吃的,恐怕也輪不到她,下面還有弟弟呢;至於家務事,大概是少不了的。

到了讀書的年齡,她也會去上學。但大概率的是,初中畢業之後,她就要外出打工。

——家裡那麼窮,高中的學費有人為她支付嗎?

在流水線上,她幹著辛苦枯躁的工作,賺來的血汗錢,在兜裡未曾捂熱,又要轉給家裡。

家裡的弟弟,還在等著她的工錢呢。

不要以為我是危言聳聽。

上個世紀打工潮興起時,數不清的工人湧進了深圳的大廠小廠。

但,幾乎都是女工。

女工。

當時深圳工廠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七。

您沒看錯,我也沒有寫錯,是一比七。

從理論上來說,當時年輕男女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一,那麼剩下的男孩在哪裡呢?

他們在老家的教室裡。

對,當他們的姐妹外出打工時,他們還在讀書。

姐妹們源源不斷寄回來的血汗錢,先是化著了他們的學費,後來就成了他們蓋房子的錢,再後來,又變成了他們結婚的費用。

在外辛苦打工的女孩,儘管用雙手賺取了不菲的工資,但等到她們自己結婚成家的時候,她們卻兩手空空。

——她們賺的錢,從不曾留在她們自己的手裡,更不曾用在她們自己的身上。

她們,不過就是王鳳雅的未來。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王鳳雅的悲劇已是註定的了。

一個貧窮的家庭,尤其是父親有著智力缺陷的家庭,竟然一口氣生了五個孩子。

多少人對此感覺不可思議,但實際上“越窮越生”原本就是普通現象。

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生育成本越高,父母也越是理智——如果不能給予孩子像樣的生活,那就不要把孩子帶到世上。

但在貧窮的地方,文化的匱乏、知識的欠缺,使得不少父母只是出於本能地生、生、生!

而且,他們將改變命運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孩子的身上。

——只要有一個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全家人都會過上好日子。

而他們的生育成本,真的很低很低——鍋裡多加一瓢水,桌上多加一又筷子,如此而已。

於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但除非天賦卓越,這些貧窮人家的孩子,不過重複上輩的貧窮命運。

王鳳雅已經離開了人世,對於她的死亡,她的父母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要負責的,僅僅是她的父母嗎?

“男女平等”一直是基本的國策,但為什麼在新中國成立數十年之後,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為什麼現代文明的光芒,依然照不進諸多的地區?為什麼一些鄉村,依然如

此貧窮?

如果王鳳雅的母親楊美芹能夠多讀一些書;如果成長歲月裡,楊美芹能夠多受一些現代文明的薰陶;如果懷孕生子的時候,計生部門對楊美芹多一些關照;如果王鳳雅生前能夠獲

得更好的醫療保障……

悲劇,或許不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