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印緬抗戰中的平江人(一)

中國遠征軍,是在70多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正處於相持階段,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嚴峻的歷史緊要關頭,由中國國民政府為踐行中美英等盟國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協定,組織出擊緬甸和滇西的軍事武裝。這支軍隊遠征印緬抗戰,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筆者在年少時就對此有所耳聞,不過那時因年齡、知識和年代等原因,知之甚少。近些年,隨著我國研究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活動的深入,我發現在中國遠征軍這支隊伍中,留下了不少平江人的蹤跡,如餘韶、凌則民、舒適存、吳錫照……等等,一個個平江人在這支隊伍中的話題躍然而出。竊認為,也應將他們在這段歷史中的精彩人生和喋血抗戰的故事再現出來,讓世人所瞭解、所熟悉、所銘記。

餘韶率師遠征緬甸彬文那

餘韶,原名斐生,號述虞,1891年7月出生於平江縣三市鎮白雨湖村。1908年參加湖南新軍,傾向革命。1911年10月參加辛亥革命長沙起義,旋援鄂作戰,直至武昌起義勝利。1917年任連長時,參加援國和護法戰爭。次年,入雲南講武堂韶州分校第1期學習。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同年任攻鄂軍第3旅1團團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4軍參議,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底,入北平陸軍特別班第1期學習。1931年畢業後,任國民革命軍第5師參謀處處長、參謀長。1933年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少將參謀長。193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96師師長。次年冬,日軍竄犯桂南,餘韶奉命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會戰之後,餘韶的第96師轉隸第5軍。

1940年9月,日本侵略越南,加緊了對東南亞侵略的步伐,英國殖民地緬甸、印度、馬來西亞危在旦夕。在這種形勢下,傲慢的大英帝國才不得不放下架子,與中國建立軍事同盟。次年12月,中、美、英三國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對英國印緬軍總司令韋維爾表示:“中英兩國不可有一國失敗,因此如果貴國需要,我國可派遣8萬人入緬作戰。”然而,韋維爾當時不願中國染指印緬,藉口運輸不便予以拒絕。

1942年1月,日軍打敗英印軍第16旅,佔領緬甸土瓦、毛淡棉後,英軍緊急向中國求援,請求中國軍隊入緬,協助英軍作戰。至此,國民政府相應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司令部,由第5軍軍長杜聿明代理司令長官,率第5、第6、第66軍入緬作戰。時任第5軍96師師長的餘韶,奉命率部於3月18日由滇西芒市乘坐汽車向緬甸同古開拔,23日抵達臘戍,遂改乘火車輸送去彬文那(又名平滿納)。由於緬甸鐵路軌道較窄,車頭和車廂小,且車廂之間不相通,運輸能力很弱,只能以營為單位運輸。餘韶所屬的第286、第287、第288團及師直屬部(分)隊,直至4月1日才抵達彬文那。此時,本軍第200師已在同古連續戰鬥了12天,由於後續部隊未能適時集結,只好放棄同古會戰,擬在彬文那進行會戰,實施聚殲日軍第55師團。

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對彬文那會戰十分重視。4月5日,親自帶剛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到梅苗,部署彬文那會戰。並主持召開軍事會議,確定以緬甸中央鐵路沿線為重心,組織2次會戰的戰略方針。明確:第1次會戰,以第5軍為主力,在彬文那地區與敵會戰,殲滅或重創日軍第18、第55師團;第2次會戰,以第66軍,及第6軍之暫編第55師,配合第5軍,在曼德勒地區會戰,最終殲滅入緬日軍,收復緬甸,重新打通滇緬公路。會後,蔣介石囑咐杜聿明:“彬文那會戰十分重要,必須鼓勵將士一舉擊破日寇,進而收復仰光。萬一日寇後續部隊增加,我軍也不要勉強決戰,退一步準備曼德勒會戰,或把住這個山口與敵作持久戰。”

彬文那是仰光、曼德勒之間的一座比較繁華的城市,人口有近10萬人。仰曼公路和鐵路從城中穿過,它是緬甸南北交通的支撐點,也是東西聯絡的要地。向東不足100千米與毛奇、壘固相接,向西120千米與亞蘭謬(阿蘭廟)相接。彬文那地形是東西南三面平坦開闊,北面近山,其間有一干涸的大湖。城中有兀勒溪河橫貫東西,其南岸又有一線山嶺屏障市區,東有戍當河作依託。從軍事戰略角度上講,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會戰地方。

彬文那會戰,是第96師入緬的首戰,全師官兵士氣高昂,枕戈待旦。部隊一到彬文那,杜聿明軍長就特別交待餘韶:你師要抓緊勘察地形,構築工事,做好準備。旋下達命令:“應固守彬文那,阻敵於彬文那以南地區,待軍主力轉移攻勢,為一舉而殲滅之的目的,於彬文那附近構築決戰防禦陣地。”根據命令,餘韶立即對所屬各團及直屬部(分)隊的兵力編成、防禦陣地、警戒區域等進行部署,決心:以第286、第287團為守備部隊,第288團為預備隊,在城區構築堅固工事。各部隊遂根據任務,迅速在其防禦區域內利用隘路構築預設縱深陣地。構築陣地時,敵機每天不斷前來轟炸襲擾,少則1架,多則10餘架,每日三五次不等。但全師將士鬥志不減,用虛虛實實的工事欺騙敵機,白天轟炸破壞了,夜裡就重修起來,使敵人捉摸不清。

4月16日拂曉,日軍第55師團在10餘架飛機轟炸彬文那之後,200多步騎兵、6輛戰車,向第288團也那警戒陣地進犯。該陣地上的官兵靈活應戰,將敵阻擊於陣地前,共擊斃日軍40多人。10時許,日軍糾集500多人喬裝緬甸難民,向第287團威支隊陣地而來,支隊長夏鼎明知日軍在同古用這種卑鄙手段偷襲過,仍優柔寡斷,不忍開槍阻擊,被偽裝為難民的日軍乘機衝入陣地,敵步騎兵也從陣地兩側抄襲而來,一陣混戰,致使該陣地丟失。次日5時許,日軍向第288團新昂久警戒陣地攻擊,被我嚴陣以待的官兵擊退;6時許,日軍以炮火掩護步兵向序克林東、扁克比、衛支、新昂久各警戒陣地進攻,另以步騎兵向平滿納漢攻擊。18日,日軍派飛機對第286、288團主陣地進行轟炸,同時發射了400多發炮彈。爾後,2000餘步兵和一部騎兵、戰車,沿鐵路向第286團正面陣地猛攻,以便衣隊和步兵向第288團楊木則陣地進攻。在餘師長指揮下,第286、第288團依託陣地,頑強抗擊,連續5次擊退敵人的多路攻擊。下午3時,日軍一部分兵力沿戍當河東岸偷襲287團陣地,被該團迎頭痛擊,使日軍傷亡慘重,寸步難行。

正當日軍主力步步逼近,決戰迫在眉睫之際,餘師長接到軍部電話通知“……現我右翼英軍、左翼第6軍戰況緊急,我軍第200師、新編第22師須先援馬格威,轉赴棠吉救援。你師應爭取時間阻敵,不必作堅強的決戰。”戰局的突變,餘韶深知我軍已放棄彬文那會戰,本師左、右兩翼將會完全暴露,有被敵圍割包殲的危險,形勢極為嚴峻。他遂趁夜間戰鬥空隙,召集各部隊長開會,通報當前敵情與軍主力行動,及本師任務。要求各部隊堅強抵抗正面之敵,為軍主力解決後方敵人贏得時間。正在此時,日軍步騎兵500多人由序克林東向吉同崗急進,餘韶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報告杜軍長。軍長預感第96師將面臨被圍殲的危險,便當機立斷指示:“也真、吉同崗是很好的防禦陣地,你師應向那裡轉移,不要在彬文那等著被圍。”

面對突然而來的再變,餘師長迅即下達撤退命令:除規定撤退的時間、路線外,並明確第286團派一支部隊先行搶佔吉同崗,第286、第288兩團各留1個營在原地掩護撤退,撤退時必須利用月色行動,嚴禁燈火。第2天拂曉,日軍似乎發現正面遠征軍防禦部隊已撤退,即組織2000多步騎兵分3路大舉進攻彬文那。第288團掩護營迭被圍攻於500高地及249、251、253公路牌等處。該團留置在也真的第2、第3營,也被日軍包圍,苦戰兩晝一夜後才突破一缺口,脫離敵軍。至此,第286、第288團已按規定撤至吉同崗、642高地既設陣地。

20日,日軍佔領也真陣地後,遂派出搜索隊進行搜索,未發現遠征軍蹤影,便大膽地派出13輛卡車滿載2000多名士兵,在7輛戰車引導下,沿仰曼公路向吉同崗前進;另有1000多名士兵向642高地陣地進攻。當日軍進入第286、第288兩團陣地前沿時,餘師長立即命令各陣地立即開火,一時彈如雨下,打得敵人措手不及,慌忙就地組織反擊。激戰一晝夜,餘韶部以傷亡300多人的代價,頑強抗擊了日軍6次進攻,斃敵1000多人,大挫敵鋒,確保了陣地屹然不動。次日,日軍則兵分2路攻擊。右翼日軍4個大隊,以飛機大炮掩護,向吉同崗進犯,其主力沿鐵路左側向第286團陣地猛攻;左翼2000多日軍,在山野炮、小鋼炮火力掩護下,向第288團陣地進攻。兩翼均激戰2小時,阻敵於陣地前,敵勢稍挫。此時,另有日軍1500多人的縱隊已滲入到第288、第287團陣地之間,但第288團正面之敵正源源增加,像發了瘋一樣進行報復性的攻擊。該團團長凌則民臨危不亂,率部先後6次擊退敵人衝鋒。此時,滲入兩團陣地之間的敵軍縱隊被第287、第288兩團夾擊,橫屍遍野,逃脫者不過數十人。但不幸的是,凌則民團長在組織部隊突圍時,頭部中彈,壯烈犧牲。

至此,餘韶組織全師交替掩護撤離彬文那地區。第287團佔領仰曼公路、鐵路線上的大公陣地,迎擊來犯之敵後,是夜繞道大公東北撤走。日軍發覺後,首次夜間追擊,到老蘭附近遭遇第286團,混戰一場。第288團在耶麥升阻擊日軍1天,並連夜撤離。24日,日軍集中火炮向耶麥升發射2000餘發炮彈,使耶麥升市區化為灰燼。隨後,第96師在彬文那以北至梅克提拉之間,依託750高地,梯次防禦,頑強阻擊,連續8天與日軍第55、第18兩個師團主力及重炮戰車、空軍作戰,給予日軍以沉重打擊,使敵人不能與其東西兩路同時進展。然而,餘韶部損失重大,陣亡2658人,傷1423人。“該師戰鬥成績及指揮技術則均屬可觀”,“惜苦戰結果,所取得之寶貴時間(8天),我軍主力既未用於保護臘戌之門戶,又未集中擊破一方之敵”。

中國遠征軍放棄彬文那之後,日軍便大膽向棠吉、羅列姆、臘戌包圍前進。4月25日上午,餘韶率部撤退亦通過瓢背,下午到達曼德勒東郊,以第286、287團沿曼德勒南郊小河警戒。第5軍軍部也進入曼德勒城中。27日,羅卓英司令長官下達曼德勒會戰命令,但此時,西路英軍已退至伊洛瓦底江以西,正準備向印度英普哈爾撤退;東路第66軍戰鬥失利與潰退,日軍佔領臘戌,並以一部分兵力由細包回竄曼德勒,羅卓英見狀,張皇失措,於30日慌忙下達了放棄曼德勒會戰的命令,令遠征軍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續向八莫、密支那撤退。至此,中國遠征軍陷入了慘敗的境地。

5月1日1時,餘師長率部通過伊洛瓦底江大橋,到達西岸斯威堡,並於5月9日撤退至印道。杜聿明軍長即令餘韶率本師和軍炮兵團、戰防炮營搶佔密支那西南26英里的孟拱。餘韶即以第286團為前衛,第287團1個營、第288團、軍炮兵團及戰防炮營為本隊,由大森林中的牛車路向孟拱急進。餘韶率前衛部隊日行100多里,於第2天上午抵達孟拱,得悉有500多日軍已搶佔密支那。他準備等後續部隊下午到達後,迅即向密支那發起進攻。不料一部敵人從納巴渡江,截斷了印道至孟拱的道路,杜軍長不得不放棄打開密支那取道回國的企圖,而被迫西行。並電令餘韶:“納巴敵人已渡江,軍部即向大打洛、孟版之線轉進,你師即向孟緩(孟關)轉進勿延。”餘韶遂即令各部迴轉至甘蠻宿營。第2天中午,餘師長率前衛部隊出發,於傍晚到達孟緩。而胡副師長率師部及第287團只好轉進至大打洛,再繞道趕到孟緩。13日,杜軍長來電,要求第96師折回密支那下游,渡江擇道回國。餘韶接電後,考慮伊洛瓦底江已有敵輪遊戈,偷渡不易。即使偷渡成功,沿途密支那、騰衝、龍陵等地處處有日軍阻擊。於是,電報請示:率部穿越野人山,擇路回國。杜軍長遂批覆同意,並要求將車輛就地全部燒燬,大炮抬回國內。餘韶即召集各部隊長開會,傳達軍長指示,決定:部隊經孫布拉蚌,從江心坡取道回國,並要求每人縫好布袋,帶足15天的米糧。隨即將部隊行動,電告軍部及胡副師長。

5月15日8時,餘韶率第286、288團及軍屬炮兵團、戰防炮營等部隊離開孟緩,開始踏上了最艱苦、最悽慘的道路。第2天,部隊進入原始森林,古木參天,遮蔽天日,陰霾潮溼,螞蟥、蚊蟲甚多,無法露營。加之忽聞群猴啼鳴,異常剌耳,甚為悽慘。入山愈深,路愈難走,幾乎找不到可走的路徑。先頭部隊手提長刀,披荊斬棘,邊走邊開路,邊走邊架橋,行軍極慢,每天走不了幾里路。從19日開始,連續幾日傾盆大雨,泥濘難行。走近買當港時,山洪暴發,橋樑被衝,部隊被阻塞在道上。尤其抬炮的官兵更是寸步難行。每日又遭敵機俯衝掃射,傷亡數人。23日,先頭部隊抵達埋衝,而後續部隊則落後很遠,估計要7天左右的時間才能趕到。此時,感冒、寒熱病、螞蟥叮咬後帶來的破傷風,以及迴歸熱和其他傳染病,在部隊中嚴重流行起來,各團每天都有幾人至十幾人死亡,可謂沿途屍骨遍野,慘絕人寰。此情此景,給官兵造成了一種恐怖氣氛,攫住了每個人的心靈。第12天后,官兵攜帶的糧秣已經吃完,只好以野菜充飢,苦苦地支撐了4、5天,於6月2日終於走出了野人山,到達麥通。一到麥通,餘師長便接到命令:在此掩護軍主力向北轉進,並等候第287團。駐守5天后,發現麥通東南5英里一帶有日軍活動,且隔河對峙。為防敵偷襲與分割,餘韶當夜亦奉命率部沿河經孫布拉蚌北進,於6月6日到達緬北葡萄。

緬北葡萄,為群山中一大平原,三面環河,水田頗多,有擺夷族人數千,並有一天然飛機場。此時,餘韶因電臺連日呼叫軍部、遠征軍司令長官部都不通,外界消息斷絕,試電溝通重慶政府蔣介石,居然一呼叫就溝通了。11日,蔣介石回電,令其率部在此待命,並告之駐印軍的電臺呼號和波長。並令駐印軍派來4架運輸機送來糧食、食鹽和香菸等物資。21日,餘韶接胡副師長電報,得知他們已爬過野人山,到達孟緩,即派第286團團長劉有道率4個連前往接應。24日,劉團長得知日軍數百人已佔領孫布拉蚌,第287團被阻。胡副師長即電約劉團長夾擊孫布拉蚌日軍。26日,劉團長率部至戛戛卡村時,遭日寇伏擊,團長頭部負傷。且敵憑險固守,部隊屢攻不克,被迫退回葡萄,接應失敗。

在葡萄待命期間,一開始,重慶政府派飛機運來糧食、鹽和生活、醫療用品。進入6月下旬,連日傾盆大雨,飛機無法降落或投送,官兵吃喝沒有了保障,幾乎處於半飢餓狀態,加之傳染病又蔓延起來,不斷地奪去官兵的生命,恐怖氣氛籠罩著整個部隊。在這種情況下,餘師長焦灼萬分,無奈又直接電告重慶政府和蔣介石。7月2日,蔣介石覆電,令其率部即行回國。餘師長即令所屬部隊由下路(由此地至雲南有上、下兩路)經里黨、可浪鋪,通過高黎貢山至福貢回國。當日,第287團在麥通與日軍激戰一天,將敵擊潰,但胡副師長不幸陣亡。餘師長接此報告後,當即覆電第287團改變方向,經江心坡回國。

7月5日,餘韶率部離開葡萄,向雲南前進。途中,雖說部隊因極度虛弱,每日行程只有幾里或十幾裡,甚至有不少傷病員死亡,但時有飛機投送米鹽乾魚等食物,補充部隊。此時,軍屬炮兵團向餘韶報告,抬炮士兵已經死亡100多人,有200多人病倒,不堪負重前行,請示就地埋藏。餘韶當機立斷,同意該團意見。沿途有時遇到敵人封鎖,就以小部隊牽制,掩護主力安全轉進。21日,從阿僱渡江至可浪鋪,部隊進行休整,等待飛機投放糧食補充。8月1日,部隊到達高黎貢山山腳的赤拉底。次日,開始翻越高黎貢山。此山縱橫數百里荒無人煙,森林蔽天,行動異常困難,部隊用了2天時間才爬到山頂。第3天,一天就下到了山腳下,見到了怒江。怒江兩岸聳立著懸崖峭壁,江流湍急,江面寬廣,既不通船,也無橋樑,部隊根本無法直接過江。此時,餘師長即令各部隊採取野戰條件下的溜索方式,擺渡部隊過江。所謂溜索擺渡,就是就地取材,編造一個個大竹籃掛置於竹索上,上系長繩2根,並將竹索固定在兩岸的兩端。過江時,人員坐在竹籃裡,對岸拉繩即過。這種方式,十分迅捷有效,僅用2天時間,所有人員裝備全部安全順利到達彼岸。渡江後,餘韶率部歷經雲南省的福貢、碧江、蘭坪等縣,於8月底到達滇西的劍川縣。所屬的第287團600多人,也回國歸建。據統計,餘韶的第96師入緬作戰時,共有9863人,作戰中傷亡4081多人,生死不明453人,撤退途中因病傷或抬炮死亡1500多人,倖存3000多人。

從以上可以窺見:中國遠征軍初次入緬抗日,由於中英兩國在戰略上的矛盾,英國方面一直堅持它的錯誤判斷,蔣介石遷就英美放棄指揮權。尤其是英軍在仰光失利後,實施“棄緬保印,儘快撤出”的戰略,主動放棄彬文那西北側,放棄和平馬道西南側的要地薩斯瓦、東敦枝和新榜衛,放棄馬圭和新甸,遂使曼德勒西南要地盡失,而中國遠征軍將領則舉棋不定,指揮紊亂,貽誤戰機,使彬文那會戰、曼德勒會戰成為泡影,並使緬甸戰局急轉直下,士無鬥志,導致全面崩潰。雖說餘韶第96師是一支“裝備較弱的部隊,可是士氣旺盛,雖傷亡慘重,仍能英勇殺敵,給日軍以重創。(國民政府軍委會軍令部次長、駐滇參謀團團長林蔚評價)”但這都無濟於事,終是一次挫辱而歸的遠征。

1943年1月,餘韶被任命為第5軍中將副軍長。1945年2月被免職,旋任陸軍總司令部新兵第2集訓處4總隊總隊長。1946年,任國民政府軍政部第5軍官總隊總隊長。1948年,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員、點驗組組長。1949年8月,在長沙參加湖南和平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為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南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1962年,在長沙病逝。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抗日將領餘韶遺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未完待續)

(作者系南江鎮人,廣州軍區編研部原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